冷 英 盧家楣 金 麗 潘發(fā)達 陳 燕 沈永江
(1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2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通 226007)
研究表明,在RSVP(rapid serial visual representation)任務中,當刺激以每秒8~12個的速率呈現(xiàn)時,重復刺激(目標刺激通常被稱為C,此時C1和C2相同)比非重復刺激(C1和C2不同)知覺起來更困難,出現(xiàn)重復知盲(Repetition Blindness,簡稱RB)(Kanwisher,1987)。研究者最初將該現(xiàn)象視為對重復刺激的知覺失敗(Kanwisher,1987,1991;Kanwisher&Potter,1989,1990),但由于RB通常是在以RSVP方式呈現(xiàn)刺激之后的回憶任務中展示出來的,引發(fā)了RB的產(chǎn)生是由于對重復刺激即時的知覺加工干擾還是隨后的記憶提取干擾的爭論。
標記個體化理論(Token Individuation Theory)和表征不應期理論(Refractory Period Hypothesis)認為,RB是知覺缺陷。標記個體化理論認為,在一個RSVP列表中,如果有重復刺激,人們能夠激活兩個重復刺激中每一個的類型(type)表征,但只能對C1進行標記個體化(individuate),對C2則不能,造成對C2的知覺困難(Kanwisher,1987,1991;Kanwisher&Potter,1989,1990)。有大量研究支持這個理論(例如,Bavelier&Potter,1992;Park&Kanwisher,1994;Kanwisher,Kim,&Wickens,1996;Hochhaus&Johnston,1996;Chun,1997;Epstein&Kanwisher,1999;Morris&Harris,2002;Anderson&Neill,2002;Johnston,Hochhaus,&Ruthruff,2002;Morris&Harris,2004;Silvert,Naveteur,Honoré,Sequeira,&Boucart,2004;Dux&Marois,2007;Koivisto&Revonsuo,2007;Brill,Glass,Rashid,&Hussey,2008;Wong&Chen,2009;de Haan&Rorden,2010;Harris,Murray,Hayward,O’Callaghan,&Andrews,2012;王愛平,張厚粲,2004,2006;毛素英,2002;劉皓明,2005;冷英,陳旭蓮,2011)。表征不應期理論認為,當C1的表征被激活之后,在短時間內(nèi),重復刺激C2表征的閾值會提高,導致人們對它不再反應,即人們只能夠激活兩個重復刺激之一的類型表征,另一個的類型表征處于不應期,從而產(chǎn)生RB(Luo&Caramazza,1995,1996),有少數(shù)研究支持該理論(例如,Bond&Andrews,2008)。
也有理論認為,RB是記憶缺陷。例如,潛在的基于提取的模型(Potential Retrieval-Based Models)認為,當刺激呈現(xiàn)速率很低時,刺激輸入之后被存儲在長時記憶庫中;當刺激呈現(xiàn)速率很高時,一些刺激存儲在視覺短時記憶庫中,還有一些存儲在瞬時記憶庫中。要想報告全部刺激,就必須把所有記憶庫合并起來,提取短時間內(nèi)呈現(xiàn)過的所有刺激。如果呈現(xiàn)的刺激中有重復刺激,人們很可能在提取時產(chǎn)生混淆,分不清重復刺激是過去存儲在長時記憶庫中刺激的重新激活,還是剛剛存儲在短時記憶庫或瞬時記憶庫中的刺激,造成對重復刺激提取困難(Armstrong&Mewhort,1995;Fagot&Pashler,1995)。再如,建構—歸因理論(Construction and Attribution Theory)認為,如果要求報告全部刺激,人們會對刺激進行重組(建構過程),然后對刺激來源進行歸因(歸因過程)。人們在建構過程中分不清重復刺激C2是此列表中的C1,還是新出現(xiàn)的刺激C2,或者是過去某個時間、某個地點出現(xiàn)過的刺激,導致對C2來源的歸因錯誤,產(chǎn)生RB(Masson,2004;Whittlesea&Masson,2005)。有研究支持這個理論(如Whittlesea& Podrouzek,1995;Whittlesea,Dorken,&Podrouzek,1995;Whittlesea&Wai,1997;Masson,Caldwell,&Whittlesea,2000;冷英,何秀麗,2012)。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雖然不能歸入上述兩個理論,但其結果也支持RB的記憶缺陷觀(如Henson,1998;Soto-Faraco&Spence,2001;Campbell,Fugelsang,&Hernberg,2002)。
然而,Arnell,Shapiro和Sorensen(1999)推測,也許知覺缺陷和記憶缺陷結合起來能更好地解釋RB現(xiàn)象,提出了雙加工混合模型(Two-Process Hybrid Model)。該模型認為,在短時記憶中,被試也許不能很好地激活C2的類型,但是在回憶階段,他們可能會通過主試提供的語境線索在某些列表中建構完整的類型;被試在短時記憶中可能激活了重復刺激C2的類型,但回憶時產(chǎn)生了遺忘。也就是說,在知覺階段可能發(fā)生RB,在記憶階段也可能發(fā)生RB,但記憶階段的RB會受到一些因素的調(diào)節(jié)而減弱。與Arnell等人(1999)觀點相似,Morris,Still和Caldwell-Harris(2009)提出的競爭假設(The Competition Hypothesis)也認為,RB既可能發(fā)生在知覺階段,也可能發(fā)生在記憶階段。與Arnell等人的觀點不同的是,Morris等人用刺激之間的競爭解釋RB,他們認為,一個刺激能否被報告出來要看該刺激的表征能否被激活以及它在與鄰近刺激的競爭中能否獲勝。該刺激的表征不被激活,人就感知不到該刺激;該刺激要競爭過與它鄰近的刺激,才能被報告出來。重復刺激報告不出來,可能是在知覺階段的表征不被激活,也可能是在記憶階段競爭力比非重復刺激的低。國內(nèi)有研究雖然不明確支持競爭假設,但對實驗任務進行操作,也得出RB既可能發(fā)生在知覺階段,也可能發(fā)生在記憶階段的結論(夏依婷等人,2012)。
知覺缺陷觀和記憶缺陷觀都不能完全否認彼此的觀點。在Kanwisher(1987,實驗3)中,當實驗任務不是全部報告而是報告單詞列表中的最后一個詞(尾詞報告)時,C2出現(xiàn)了RP(Repetition Priming),即重復啟動,而沒有出現(xiàn)RB。Morris等人(2009)認為,這個結果說明在全部報告任務中,被試在知覺階段很可能看到了C2,回憶時由于時間緊迫,對C2產(chǎn)生遺忘;在尾詞報告任務中,C2被立刻提取,在時間上較為寬松,回憶C2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大于非重復刺激。因此,在全部報告中出現(xiàn)的RB很可能是由于刺激提取失敗導致的??梢?Morris等人用回憶時刺激的競爭來解釋RB的產(chǎn)生。而在Whittlesea和Masson的研究中(2005,實驗1),兩個目標刺激都是詞,非目標刺激有4種:空白、字符串、相同詞WHITE和不同詞,結果是在上述4種條件下,對重復刺激的正確報告率分別為99%、78%、58%和10%。Morris等人(2009)認為,在非目標刺激是不同詞的條件下對重復刺激報告的正確率低,很可能是時間緊迫來不及個體化C2造成的,在其它三種條件下,被試的時間壓力隨著非目標刺激的復雜程度而降低??梢?Morris等人用知覺時的競爭來解釋RB的產(chǎn)生。
然而,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一方面,刺激之間的競爭是刺激對認知資源的爭奪,另一方面,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記憶成績,可以主動地根據(jù)任務要求分配注意資源,因為在認知加工過程中人是有能動性的。冷英、譚小英、曾慶、程曉榮和盧家楣(2012)從加工主體能動性的角度,提出了“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The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Resources Hypothesis)。該假設的具體內(nèi)容是:在RSVP列表中有多個刺激,每個刺激的呈現(xiàn)時間很短,而注意“停留”時間相當長,有幾百毫秒(Duncan,Ward,&Shapiro,1994),人們不可能對列表中的所有刺激都進行充分加工。在極短時間里,人們會盡可能加工所有刺激,但注意資源不能得到均衡分配,因為注意資源的分配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刺激物本身的特點看,編碼效力高的刺激分配的資源多(Morris,et al.,2009);從加工主體來看,人會主動地根據(jù)任務要求和自身特點分配注意資源到不同的刺激上。在刺激呈現(xiàn)階段,被試盡可能知覺多一些刺激,并且盡可能多地區(qū)別彼此不同的刺激,以使自己在回憶作業(yè)中能有更好的成績。在列表中如果有重復刺激C1和C2,被試往往分配較少注意資源給C2,因為C1已經(jīng)獲得了注意資源,需要把資源節(jié)省下來給其他的非重復刺激。因此,對 C2的加工水平較低,報告時會產(chǎn)生困難。當被試確知重復刺激之后不再有新刺激出現(xiàn)時,他們就會把更多的注意投向重復刺激。該假設的核心觀點是:RB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在包含有重復刺激的列表中,被試主動分配注意資源,應用最佳選擇策略,以犧牲重復刺激的較深層次加工為代價,偵察更多的非重復刺激。
用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可以合理解釋Kanwisher(1987,實驗 3)和Whittlesea和Masson(2005,實驗1)的實驗結果。在Kanwisher的實驗中,當尾詞報告時,被試主動分配更多的注意資源給C2,而與它重復的刺激C1已經(jīng)獲得了一些注意資源,被試可以較好地區(qū)分出現(xiàn)在不同位置的兩個相同刺激,導致重復啟動。而當全部報告時,被試需要把注意資源較為平均地分配給非重復刺激,對于重復刺激C2,獲得的注意資源少,導致RB。因此,在全部報告中出現(xiàn)的RB很可能是由于刺激提取失敗導致的,這與Morris等人(2009)的觀點一致。而在Whittlesea和Masson的實驗中,Morris等人(2009)認為,在非目標刺激是不同詞的條件下,對列表中有無重復刺激判斷的正確率低,很可能是時間緊迫來不及個體化C2造成的,RB產(chǎn)生在知覺階段;而根據(jù)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RB的產(chǎn)生是因為對非重復刺激分配注意資源的均衡化造成的,使得重復刺激獲得的資源少,加工水平低,在回憶階段報告困難,RB產(chǎn)生在記憶階段??梢?Morris等人(2009)的競爭假設與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的分歧仍然是RB發(fā)生的階段。本研究準備從一個新的角度驗證哪種觀點更為合理。
關于RB的研究,以往采用的列表都是單刺激重復方式,列表中只有一對刺激重復,即C1’是C1的復本。目前還沒有研究探討在RSVP列表中呈現(xiàn)兩對重復刺激,第二對重復刺激是否有RB效應。本研究創(chuàng)設雙刺激重復列表方式,即在列表中有兩對刺激是重復的,即C1’是C1的復本,C2’是C2的復本,C1和C2是不同的。采用該方式得出的結果可以逆推單刺激重復列表中RB發(fā)生的階段,為解決長期以來的爭論提供新的證據(jù)。再者,目前關于情緒詞匯的RB效應研究較少,并且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本研究探討中性詞匯和情緒詞匯加工中的RB效應,為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提供來自不同性質詞匯加工的證據(jù)。根據(jù)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重復的C2’在知覺階段被分配了比非重復的C2’更少的注意資源,在回憶階段提取變得困難,產(chǎn)生RB效應。如果在知覺階段C2’被分配了更多的注意資源,如情緒效價強度增大,很可能在回憶階段就不會產(chǎn)生RB。因此,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當重復刺激與非重復刺激的強度相當時,被試看見了重復刺激C2’,但報告不出來,重復表現(xiàn)出劣勢;當重復刺激的強度大于非重復刺激時,被試能夠報告重復刺激C2’,RB效應減弱甚至消失,重復表現(xiàn)出優(yōu)勢。為了檢驗上述假設,實驗1使用中性高頻詞匯作為目標刺激,檢驗當重復刺激與非重復刺激的強度相當時,RB效應產(chǎn)生的階段;實驗2增加刺激的強度,使用情緒詞匯作為目標刺激,檢驗當重復刺激的強度大于非重復刺激時,RB效應的產(chǎn)生階段。
在RSVP任務中,使用情緒效價強度一般的中性詞匯作為實驗材料,檢驗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RB效應產(chǎn)生的階段,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第二對目標刺激的RB是否減弱甚至消失。
自愿參加實驗的南通大學學生37名,男25名,女12名,年齡19~25歲,雙眼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漢語為第一語言。實驗后均獲得少量報酬。
用E-prime軟件編寫實驗程序,并在惠普計算機顯示器上呈現(xiàn)刺激。液晶顯示器的尺寸是17英寸,分辨率1024×768,掃描頻率是60 Hz。
從《現(xiàn)代漢語詞頻詞典—— 頻率最高的前8000個詞詞表》(北京語言學院,北京教學研究所,1986)中選取了445個中性雙字詞,其中25個為練習用詞;120個為填充材料;其余是正式實驗用詞。首先,構建60個詞語列表,每個列表由5個詞語組成,分別表示為S1、S2、S3、S4和S5,其中沒有重復詞語,C2在第二個位置(S2),C2’在第四個位置(S4),這樣就構建了無重復條件的刺激列表x。其次,以60個無重復刺激的列表為基礎,將每一個列表中的C2替換成C2’,即讓C2與C2’相同,構建單刺激重復條件列表y。第三,以60個單刺激重復列表為基礎,將每一個列表中的第一個刺激替換成第三個刺激,構建雙刺激重復條件列表z,在該列表中,C1(S1)和C1’(S3)相同,C2(S2)和C2’(S4)相同。一共構建了180個列表。第四,采用拉丁方排序,用180個列表匹配出3套實驗材料,每套材料中3種條件各1/3。另外編寫了20個填充列表,每個列表有6個詞語,以避免被試對重復刺激的位置進行猜測。37名被試被隨機分配給其中的一套材料,其中13名分配做第一套材料,12名做第二套材料,剩下的12名做第三套材料。這樣,每個被試均接受3種實驗處理。每套材料的80個列表隨機呈現(xiàn)。實驗材料樣例見表1。
表1 實驗1三種條件實驗材料舉例
采用單因素三水平被試內(nèi)設計,自變量是目標刺激的重復性,分為3個水平:無重復、單刺激重復和雙刺激重復。因變量有3個:C1和C1’的平均正確率、C2和C2’的平均正確率以及S5的正確率。對于第一個詞語和第三個詞語的平均報告正確率與第二個和第四個詞語的平均報告正確率的計法是,兩個詞都沒有報告出來計為0;報告出1個計為0.5;報告出2個計為1(參見Coltheart,V.,Mondy,&Coltheart,M.,2005)。對于第五個詞語,正確報告計為1,錯誤和漏報計為0。盡管要求被試按順序報告,但只要報告出正確的詞語就計為正確(參見Dux&Coltheart,2008)。
需要說明的是,將C2和C2’的報告正確率進行平均是為了減少遺漏信息的可能性,例如,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A2),詞表為“時候/起來/他們/起來/社會”時,如果報告的是“時候/起來/社會”,無法確定報告的“起來”是第二個詞還是第四個詞,因此將這兩個詞的正確報告率進行平均,作為目標刺激報告率指標,計為 (C2+C2’)/2。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A3)可能出現(xiàn)一個新問題,例如,詞表為“他們/起來
/他們/起來
/社會”,如果被試報告為“他們/起來
/社會”,不能確定“他們”是C1還是C1’,因此采取第一個和第三個詞的平均報告正確率為指標,計為(C1+C1’)/2。根據(jù)標記個體化理論和競爭假設,如果A2條件下RB發(fā)生在知覺階段,即看不見S4(C2’),那么在A3條件下,被試同樣看不見S3(C1’),此時的列表相當于S2(C2)和S4(C2’)之間沒有刺激間隔,但呈現(xiàn)時間增加了,被試對S4的報告率會增加,RB可能減弱或消失。這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被試把C2與C2’合并成一個呈現(xiàn)時間比較長的刺激,只報告一次,而不是把C1’看做是空白,如果能看成兩個詞,就一定能看出二者之間的間隔詞。然而,因為C2和C2’之間有時間間隔,被試能夠辨認C2和C2’是兩個刺激,C2’反而有重復優(yōu)勢,依據(jù)是Whittlesea和Masson(2005)實驗1的結果,在該實驗中,在空白條件下,兩個目標刺激之間是空白刺激,目標刺激和空白刺激的呈現(xiàn)時間都是120 ms,結果發(fā)現(xiàn),當兩個刺激是重復的時候,被試對有無重復的判斷正確率接近100%(99%),據(jù)此,有信心判斷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看見了C2’,第二對重復刺激沒有發(fā)生RB。因此,目標刺激C2和C2’報告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應該是:A1大于A2,A3大于A2,A1與A3之間的關系不能確定。而對于C1和C1’報告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應該是:A1等于A2大于A3,因為在A1和A2條件下,C1是相同的,C1’是相同的,報告率應該無差異,而在A3條件下,C1和C1’是相同的,構成了RB產(chǎn)生的條件,報告率降低。
根據(jù)建構—歸因理論和競爭假設,如果A2條件下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即看見了S4卻報告不出來,那么在A3條件下,被試同樣可能看見了S3,此時列表中的兩個重復刺激S2和S4被S3隔開,構成RB產(chǎn)生的條件,S4的報告率降低,產(chǎn)生RB。因此,C2和C2’報告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應該是:A1大于A2,A1大于A3,A2與A3差異不顯著。而對于C1和C1’報告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應該是:A1等于A2大于A3,與標記個體化理論的預期一致。
根據(jù)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如果A2條件下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被試看見了S3和S4,當末位刺激呈現(xiàn)完之后,因為總刺激數(shù)少,還有剩余的注意資源可以加工重復刺激,RB減弱或消失。因此,C2和C2’報告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應該是:A1大于A2,A3大于A2,A1與A3之間的關系不能確定。而對于C1和C1’報告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應該是:A1等于A2等于A3。
可見,盡管建構—歸因理論與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都認為,A2條件下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但對A3條件下目標詞報告的預期是不同的。
為方便閱讀,表2列出了對A2和A3條件下C2和C2’、C1和C1’的報告率的預期,表3列出了不同理論對不同條件下發(fā)生RB的預期:
表2 對A2(單刺激重復條件)和A3(雙刺激重復條件)目標詞報告正確率的預期
采用個別實驗方式,一個主試一次負責記錄一個被試的報告情況。正式實驗前有5個練習實驗,讓被試熟悉實驗程序。被試距離電腦屏幕約50 cm,采用RSVP方式呈現(xiàn)刺激。材料用白底黑字呈現(xiàn),字體為18號宋體。被試右手按鼠標左鍵控制實驗進程。首先在屏幕上呈現(xiàn)指導語,被試理解指導語之后按空格鍵開始實驗。屏幕中間呈現(xiàn)注視點“+”,持續(xù)1000 ms消失,接著在注視點位置快速連續(xù)呈現(xiàn)一組詞,每個詞表包括5個或者6個雙字詞語。每次呈現(xiàn)一個詞語,持續(xù)時間為187 ms,每個詞表呈現(xiàn)結束后出現(xiàn)一個紅色“?”,表示該詞表呈現(xiàn)結束,要求被試立即按呈現(xiàn)順序大聲報告所有詞,包括重復詞,主試用紙筆在事先準備好的記錄紙上記錄被試的報告情況。報告結束后,被試按鼠標左鍵開始下一組詞表,反復這一過程直至80個列表結束。整個實驗大約持續(xù)15 min。
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首先,為了確保在實驗中被試是認真完成任務的,計算在無重復條件下所有被試對S1的平均報告率,結果是所有被試的報告率均在85%以上;再計算在無重復條件下所有被試對S5的平均報告率,結果是36名被試的報告率在60%以上,只有1名被試的報告率為45%,按照非目標刺激報告率低于50%的刪除標準(Bond&Andrews,2008),這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被刪除,這樣一共有36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進入統(tǒng)計。然后計算3種條件下所有被試(C1+C1’)/2、(C2+C2’)/2和S5平均正確報告率,見表4。
首先,對(C2+C2’)/2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顯著:F
(2,70)=6.75,MSE
=0.062,η
=0.162,p
<0.05; 進一步對各條件下重復刺激報告正確率的平均數(shù)進行Sidak多重比較,結果是: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單刺激重復條件,MD
=0.074,p
<0.05;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和雙刺激重復條件無顯著差異,MD
=0.005,p
>0.05;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低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069,p
<0.05。正確率之間的關系為無重復 =雙刺激重復>單刺激重復。根據(jù)標記個體化理論和競爭假設的知覺缺陷觀,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看不見重復刺激,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看不見第一個刺激的重復,使得C2和C2’之間沒有刺激間隔,但有時間間隔,因為本實驗中每個刺激的呈現(xiàn)時間是187 ms,所以這時C2和C2’之間就有了187ms的時間間隔,這個間隔可能附加到C2上,使C2看起來好像呈現(xiàn)了374 ms。重復刺激之間沒有刺激間隔,或者說是空白刺激,就不需要對額外刺激進行類型化和標記個體化,呈現(xiàn)時間超過250ms,破壞了RB產(chǎn)生的條件,重復的刺激可能會出現(xiàn)重復優(yōu)勢,增加報告率,得到與無重復條件相同、高于單刺激重復條件報告率的結果。
表3 不同理論對A2和A3條件下RB效應的預期
表4 實驗1三種條件下刺激正確報告率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n=36)
然而,“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看不見第一個刺激的重復”是從單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可能看不到刺激的重復推測出來的,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能不能看見第一個刺激的重復,可以通過計算(C1+C1’)/2平均報告率看出。對(C1+C1’)/2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不顯著:F
(2,70)=2.63,MSE
=0.016,η
=0.07,p
>0.05。在無重復條件下,C1 和C1’是“時候”和“他們”,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C1和C1’也是“時候”和“他們”, 這兩種條件下(C1+C1’)/2 的正確率無差異,說明數(shù)據(jù)結果是可靠的。而兩者又都與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的(C1+C1’)/2的正確率無差異,說明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的第一對重復刺激(例如“他們”和“他們”)沒有出現(xiàn)RB,因此,通過(C2+C2’)/2正確率之間的關系(無重復 =雙刺激重復 >單刺激重復)推測RB發(fā)生在知覺階段的假設就不能成立,因為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不僅看見了C1’, 而且報告出了C1’。因此,(C2+C2’)/2 的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符合標記個體化假設和競爭假設,而(C1+C1’)/2的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不符合這兩個假設。根據(jù)建構—歸因理論和競爭假設的記憶缺陷觀,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看見了重復刺激,但在回憶階段沒有報告出來,那么,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第一對重復刺激會產(chǎn)生RB,第二對重復刺激仍然會有RB,因為在該條件下,這對重復刺激被C1’隔開,符合RB產(chǎn)生的條件。結果表明,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兩對重復刺激都沒有產(chǎn)生RB,所以不符合建構—歸因理論和競爭假設的預期。
根據(jù)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的預期,如果RB發(fā)生在記憶水平,在以雙刺激重復方式呈現(xiàn)的列表中的C2’不會發(fā)生RB,而且C1和C1’也不會發(fā)生RB,因為此時列表中不相同的刺激只有3個,被試有足夠的注意資源分配給非重復和重復的刺激。結果是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兩對重復刺激都沒有產(chǎn)生RB,所以符合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的預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雙刺激重復條件兩組重復刺激均未出現(xiàn)RB現(xiàn)象,由于S3(C1’)是第一個重復刺激,它的加工成敗會影響第二個重復刺激S4(C2’)的加工成績,按常理加工第一組重復刺激應該出現(xiàn)RB,因為它不受第二組重復刺激的影響,但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認為,人在加工過程中能夠主動分配資源,在記憶階段,被試也會分配注意資源,由于在雙刺激重復列表中,不同的刺激只有3個,被試有足夠的注意資源分配給非重復和重復的刺激,所以C1和C1’也不會發(fā)生RB。
本實驗的結果支持RB的記憶缺陷觀,與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的預期吻合。如果列表中有雙刺激重復,而刺激總數(shù)不變,被試有足夠的資源分配給重復和非重復的刺激,那么,相對于單刺激列表,雙刺激重復列表中不僅重復刺激的報告率會增加,而且非重復刺激的正確率也會增加。根據(jù)上述對(C2+C2’)/2的報告率雙刺激重復條件高于單刺激重復條件的原因分析,3種條件下非目標刺激的數(shù)量有差異,由于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非目標刺激的報告率可能會有差異,非重復刺激越少,被報告的可能性就越大。非目標刺激S5的報告率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結果見表4。
對S5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顯著:F
(2,70)=21.20,MSE
=0.110,η
=0.377,p
<0.001; 進一步對各條件下刺激報告正確率的平均數(shù)進行Sidak多重比較,結果是,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低于單刺激重復條件,MD
=0.043,p
<0.05;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低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110,p
<0.001;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低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067,p
<0.001。正確率之間的關系為無重復<單刺激重復<雙刺激重復。在3種條件下S5是相同的,可以進行直接比較,結果說明非目標刺激確實受到了刺激數(shù)目的影響,造成無重復<單刺激重復<雙刺激重復的結果,表明列表中非目標刺激數(shù)目越多,其報告率越低。非目標刺激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獲得更多的注意資源,增加了報告率,對這個結果,標記個體化理論和建構—歸因理論不做預期,根據(jù)這兩個理論的觀點,3種條件下非目標刺激的報告率應該沒有差異。雖然競爭假設預期刺激間的競爭將影響RB的大小,競爭力大的刺激被看見和報告的可能性也大,但該假設明確表示重復刺激的競爭力小于非重復刺激,而不預期在不同條件下的非重復刺激報告率之間的比較。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預期了不同條件下非目標刺激的報告正確率趨勢并得到了實驗數(shù)據(jù)的支持,因此實驗1的結果與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吻合。然而,實驗1使用中性高頻詞匯作為目標刺激,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各個刺激之間所分配到的注意資源主要受刺激的重復性的影響,重復的刺激比非重復的刺激獲得的注意資源少。如果在中性詞匯列表中加入更高強度的刺激,如情緒刺激,該刺激獲得的注意資源多,因為情緒—喚醒材料比中性材料更容易獲得注意(Silvert et al.,2004;Mathewson,Arnell,&Mansfield,2008),那么情緒詞匯的RB很可能消失,而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情緒詞匯仍會有RB。
改變刺激強度的方法有多種,顏色(Dux&Coltheart,2008)、名字(Arnell et al.,1999)和詞匯的情緒效價(MacKay,Hadley,&Schwartz,2005)等,重復刺激的強度增加,會在加工中顯示出RB的消減甚至重復優(yōu)勢現(xiàn)象。例如,Dux和Coltheart(2008)表明,當兩目標物顏色相同(實驗2),或者兩目標物的顏色不同(實驗3),但都與非目標物顏色不同時,RB效應沒有出現(xiàn);Arnell等人(1999)讓被試在RSVP任務中搜索他們自己的名字和其他人的名字,結果顯示“自己名字”的情況下相對于“他人名字”,RB效應衰減了;MacKay等人(2005)發(fā)現(xiàn)禁忌詞匯比中性詞匯的RB效應小。
然而,上述結果是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獲得的,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如果加入情緒刺激,當重復刺激的強度大于非重復刺激時,被試很可能會報告重復刺激C1’,而報告不出C2’,RB效應增加,重復表現(xiàn)出劣勢。
在RSVP任務中,使用情緒詞匯作為目標刺激,檢驗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RB效應是否減弱或消失,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第二對目標刺激的RB是否會發(fā)生。
3.1.2.1 被試
自愿參加實驗的南通大學學生38名,男20名,女18名,年齡19~24歲,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漢語為第一語言。他們沒有參加實驗1。實驗后均獲得少量報酬。
3.1.2.2 實驗儀器
同實驗1。
3.1.2.3 實驗材料
情緒詞匯選自《漢語情感詞系統(tǒng)》(王一牛,周立明,羅躍嘉,2008),該系統(tǒng)提供了對所選詞在愉悅度、激動度、優(yōu)勢度、熟悉度四個方面的評定結果。本實驗先將系統(tǒng)中的詞從愉悅度評分由低到高排列,共選取了120個愉悅度平均數(shù)低于3.4的詞語,然后計算出這120個詞的愉悅度、激動度、優(yōu)勢度、熟悉度的平均水平。結果是愉悅度為2.20~3.39,平均數(shù)為3.07±0.208;激動度的平均數(shù)為4.46±0.187;優(yōu)勢度的平均數(shù)為5.07±0.63;熟悉度的平均數(shù)為4.83±0.146。因為存在負性偏向,被試對負性情緒詞回憶能力比對中性詞回憶能力強(Silvert et al.,2004;Mathewson,et al.,2008)。在實驗1材料的基礎上將單刺激重復列表中的目標詞S2和S4改為情緒詞,雙刺激重復列表中的目標詞S1、S3與S2、S4改為情緒詞,非目標詞不變。填充材料為實驗1中所用的材料。實驗材料樣例見表5。
表5 實驗2a三種條件實驗材料舉例
C1 C2 C1’ C2’無重復條件 時候 革命 他們 歹毒 社會單刺激重復條件 時候 歹毒 他們 歹毒 社會雙刺激重復條件 卑賤 歹毒 卑賤 歹毒 社會
3.1.2.4 實驗設計、因變量指標與計分方法
同實驗1。
3.1.2.5 實驗程序
同實驗1。
按照實驗1刪除數(shù)據(jù)的標準,有1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不符合要求,故有37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進入統(tǒng)計。計算3 種條件下被試(C1+C1’)/2、(C2+C2’)/2 和S5 平均正確報告率,見表6。
對(C2+C2’)/2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顯著:F
(2,72)=9.90,MSE
=0.097,η
=0.216,p
<0.001;進一步對各條件下重復刺激報告正確率的平均數(shù)進行Sidak多重比較,結果是,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與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無顯著差異,MD
=0.022,p
>0.05;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097,p
<0.001;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076,p
<0.05。正確率之間的關系為無重復 =單刺激重復>雙刺激重復。這個結果表明:在單刺激條件下沒有發(fā)生RB效應,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發(fā)生了RB效應。表6 實驗2a三種條件下刺激正確報告率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n=37)
在單刺激條件下沒有發(fā)生RB可能正是因為目標刺激的強度高,獲得了更多的注意資源。由于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消失,即被試可以看見S4,那么,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第二對重復刺激就可能產(chǎn)生RB,因為它們之間的強度相當,而注意資源的總量有限,導致目標詞的正確率是無重復 =單刺激重復>雙刺激重復的結果。由于“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就可以看到并報告S3”是建立在“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消失,即被試可以看見S4”猜測的基礎上的,下面就對這個猜測進行驗證,比較各條件下(C1+C1’)/2的正確率,檢驗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是否消失。
對(C1+C1’)/2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顯著:F
(2,72)=4.24,MSE
=0.036,η
=0.105,p<
0.05。進一步對各條件下重復刺激報告正確率的平均數(shù)進行Sidak多重比較,結果是,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單刺激重復條件,MD
=0.051,p
<0.05;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和雙刺激重復條件無顯著差異,MD
=0.005,p
>0.05;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與雙刺激重復條件無顯著差異,MD
=0.056,p
>0.05。3種條件下正確率之間的關系為無重復>單刺激重復,無重復 =雙刺激重復,單刺激重復 =無重復。這個結果表明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的第一對重復刺激(C1和C1’)沒有發(fā)生RB,證實了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能夠看到并報告S3的推斷。發(fā)射機對互調(diào)發(fā)射的抑制能力用互調(diào)發(fā)射抑制比來表征,文獻[1]和文獻[2]對互調(diào)發(fā)射抑制比進行了定義,均定義為在規(guī)定的測量條件下,互調(diào)發(fā)射產(chǎn)物相較于發(fā)射機調(diào)諧信號的衰減量.從工程應用角度,除互調(diào)發(fā)射頻率為nft-fj(ft為發(fā)射機的調(diào)諧信號頻率,fj為干擾信號頻率,n為正整數(shù))的互調(diào)發(fā)射類型外,上述兩文獻的測量數(shù)據(jù)均不便于應用,為此,文獻[3]提出了便于工程應用的適用于不同類型的互調(diào)發(fā)射抑制比定義.
那么,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發(fā)生的RB效應,發(fā)生在哪一個階段呢?實驗1表明,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實驗2a改變了目標刺激強度,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發(fā)生了RB,但僅憑第二對重復刺激的數(shù)據(jù)還不能斷定其發(fā)生的階段,根據(jù)實驗1非目標刺激列表的數(shù)量會影響其報告率,非目標刺激的報告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推被試報告的數(shù)量。因此,對非目標刺激S5的正確率進行分析。
對S5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不顯著:F
(2,72)=1.84,MSE
=0.020,η
=0.049,p
>0.05。結合第二對重復刺激的數(shù)據(jù),可以認為,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看到了S4,而沒有報告出來,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實驗2a表明在RSVP任務中,使用強度大的情緒詞匯作為目標刺激,能獲得更多的注意資源,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效應消失,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第二對目標刺激發(fā)生了RB,出現(xiàn)重復劣勢。由于是探索性的研究,就支持理論而言,支持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就情緒詞的RB效應而言,它與MacKay等人(2005)的結果吻合。但僅僅憑借這一個實驗就下確定性的結論,還顯倉促,因此,又進行了一個重復實驗,除了將被試變換成了高中生以外,其它方面與實驗2a完全相同。
用高中生作為被試,檢驗實驗2a結果的可靠性。
3.2.2.1 被試
自愿參加實驗的江蘇省洪翔中學和興洪中學的高中學生36名,男7名,女29名,年齡16~18歲,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漢語為第一語言。實驗后均獲得少量報酬。
同實驗2a。
有1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不符合要求被刪除,故有35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進入統(tǒng)計。
計算3 種條件下被試(C1+C1’)/2、(C2+C2’)/2 和S5平均正確報告率,表7。
對(C2+C2’)/2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顯著:F
(2,68)=5.73,MSE
=0.077,η
=0.144,p
<0.05; 進一步對各條件下重復刺激報告正確率的平均數(shù)進行Sidak多重比較,結果是: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與單刺激重復條件無顯著差異,MD
=0.040,p
>0.05;無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094,p
<0.05;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雙刺激重復條件,MD
=0.054,p
<0.05。正確率之間的關系為無重復 =單刺激重復 >雙刺激重復。這個結果與實驗2a的結果一致,說明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表7 實驗2b三種條件下刺激正確報告率的平均數(shù)和標準差(n=35)
對(C1+C1’)/2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不顯著:F
(2,68)=0.47,MSE
=0.005,η
=0.014,p>
0.05。這個結果與實驗2a的相同之處是無重復 =雙重復,表明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的第一對重復刺激(C1和C1’)沒有發(fā)生RB,不同之處在于實驗2a中是無重復>單重復,實驗2b中是無重復 =單重復,似乎表明單刺激重復條件下(C1+C1’)/2的報告率提高了。對S5平均報告正確率進行單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是:重復性主效應不顯著:F
(2,68)=0.85,MSE
=0.008,η
=0.024,p
>0.05。這個結果也與實驗2a的結果一致。實驗2b的結果除了單刺激重復條件下(C1+C1’)/2的平均報告正確率有所變化以外,S5的數(shù)據(jù)模式與實驗2a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二對重復刺激的報告正確率(C2+C2’)/2的數(shù)據(jù)與實驗2a一致,說明實驗2a的結果是穩(wěn)定的,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當重復刺激的強度大于非重復刺激時,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表現(xiàn)出優(yōu)勢。相反,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表現(xiàn)出劣勢。
關于重復知盲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歷史,研究者最感興趣的問題是RB產(chǎn)生的原因和發(fā)生階段,已有理論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RB是知覺失敗還是記憶提取失敗,或者兩者皆具。第二,RB是由重復信息的抑制還是重復信息的錯誤歸因導致的,或者是重復刺激比非重復刺激的競爭力低導致的。Morris等人認為,表征不應期理論不能解釋建構—歸因理論的結果,同樣,建構—歸因理論不能解釋表征不應期理論的結果。他們認為,兩派理論不能合理解釋對方實驗結果的原因在于沒有估計RSVP列表中刺激之間的競爭作用,因此,他們在進行模擬實驗和新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解釋RB產(chǎn)生原因的競爭假設。
本研究認為,競爭假設可以解釋標記個體化理論和雙加工混合模型的實驗結果,如Kanwisher(1987)發(fā)現(xiàn)當只要求被試報告列表中末尾刺激時,未出現(xiàn)RB,標記個體化理論認為,重復的詞是尾詞,不需要對尾詞進行個體化。根據(jù)競爭假設,尾詞獲得更多的注意資源,容易被報告出來(Morris et al.,2009;冷英,譚小英,曾慶,程曉榮,盧家楣,2012)。雖然對結果的解釋不同,但尾詞報告任務中對尾詞的報告顯得容易還得到了建構—歸因理論實驗的支持(Masson,2004)。
然而,本研究認為,競爭假設沒有考慮人在認知加工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記憶成績,盡可能知覺多一些的刺激,區(qū)別彼此不同的刺激,使得重復刺激的加工程度較低,在RSVP列表中往往分配較少注意資源給重復刺激,把資源節(jié)省下來給其他的非重復刺激。這就是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的基本思想。用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與競爭假設都可以合理解釋Kanwisher(1987,實驗3)和Whittlesea和Masson(2005,實驗1)的結果。為了探討RB產(chǎn)生的階段,在列表中設置了兩對重復刺激,相間排列,創(chuàng)設了“雙刺激重復(C1和C1’相同;C2和C2’相同)列表”,該列表中刺激的排列為S1(C1)、S2(C2)、S3(C1’)、S4(C2’)、S5, 得出的結果是: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當目標刺激是中性詞匯時,第二對刺激的RB消失;當目標刺激是情緒詞匯時,第二對刺激的RB依然存在,該結果符合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的預期。雙刺激重復列表比單刺激重復列表在探討RB產(chǎn)生階段問題上更有優(yōu)勢。實驗1預期,如果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產(chǎn)生在記憶階段,即被試看見C2’卻沒有報告出來,那么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被試應該可以看見C1’和C2’,因為在以RSVP方式呈現(xiàn)的刺激列表中,刺激是逐個、快速、在屏幕同一位置上呈現(xiàn)給被試的,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與單刺激重復條件下是一樣的,單刺激重復條件下能夠看見C2’,雙刺激重復條件下沒有理由看不見C1’和C2’, 如果看見了C1’和C2’, 那么這時列表中C1(S1)、C2(S2)、C1’(S3)、C2’(S4)和S5 不相同的刺激只有3個,被試有足夠的注意資源分配給非重復和重復的刺激,兩對刺激都不會出現(xiàn)RB。實驗結果證實了這個預期。實驗2操作了目標刺激的強度,采用情緒詞作為目標刺激,預期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會消失,因為情緒詞能夠獲得更多的注意資源,實驗結果證實了這個預期;單刺激重復條件下RB的消失,使得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同是情緒詞的第二對重復刺激獲得的注意資源減少,因為注意資源總量是恒定的,從而產(chǎn)生RB。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個預期。
以大學生和高中生為被試,操作目標刺激的重復性,分別使用中性詞匯和情緒詞匯作為目標刺激,得出了以下結論:當重復刺激是中性詞匯時,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有劣勢,出現(xiàn)RB,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由于第一對重復刺激的劣勢,使得第二對重復刺激表現(xiàn)出優(yōu)勢,RB消失。當重復刺激是情緒詞匯時,相比中性詞匯獲得了更多的注意資源,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有優(yōu)勢,RB消失,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由于第一對重復刺激的優(yōu)勢,使得第二對重復刺激表現(xiàn)出劣勢。
實驗1的關鍵結果是第二對重復刺激的正確報告率(C2+C2’)/2為無重復 =雙刺激重復>單刺激重復,表明在中性詞匯快速記憶任務中,雙刺激重復條件下出現(xiàn)了重復優(yōu)勢,RB沒有發(fā)生。但可能存在的問題是3種條件下目標刺激不完全相同,能否進行直接的比較。本研究創(chuàng)設的雙刺激重復RSVP方式中有兩對重復刺激(C1和C1’與C2與C2’),傳統(tǒng)的單刺激重復方式中有一對重復刺激(C2與C2’),操作目標刺激的重復性,在這兩種條件下,有一對重復刺激是相同的,這里是C2與C2’,其正確率可以進行比較,實驗1中比較的結果是雙刺激重復>單刺激重復,僅僅是這個結果,只能說明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成績好于單刺激重復條件,還不能說明雙刺激條件下RB是否消失。要研究是否有RB效應,必須設置基線條件,即無重復條件,結果表明對目標刺激的報告率無重復 =雙刺激重復,似乎表示雙刺激重復條件下RB消失了。但在無重復條件下C2與C2’與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的C2與C2’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兩者只有C2’是一樣的,C2不同,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兩種條件下C2與C2’的平均值不同的可能性高于相同,因為C2是項目間比較,而實驗結果是兩者的平均值相同,說明是重復性因素起了作用,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刺激表現(xiàn)出優(yōu)勢效應。這種用無差異數(shù)據(jù)來推斷無RB效應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即也許沒有重復優(yōu)勢,只是數(shù)據(jù)恰巧出現(xiàn)了重復優(yōu)勢效應。為了說明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確實產(chǎn)生了重復優(yōu)勢,單刺激重復條件下出現(xiàn)的RB可以說明問題,因為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的成績是低于無重復條件的,兩者差異顯著,是用有差異數(shù)據(jù)來推斷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產(chǎn)生了RB。3種條件結合起來看,就排除了數(shù)據(jù)是恰巧出現(xiàn)的可能性,而3種條件下目標刺激正確率的數(shù)據(jù)模式是實驗操作帶來的可靠結果。
實驗2a和實驗2b將實驗1列表中的目標刺激換成了情緒刺激,非目標刺激不變,驗證刺激強度對單刺激重復條件和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相比中性目標詞而言的反轉效應,即在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由于重復刺激強度的增加,獲得更多的注意資源,RB效應消失,表現(xiàn)出重復優(yōu)勢;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由于第一對重復刺激的RB消失,第二對刺激與第一對刺激的競爭加強,加之第二對重復刺激具備產(chǎn)生RB的條件,產(chǎn)生了RB效應,表現(xiàn)出重復劣勢。驗證這個反轉效應的關鍵數(shù)據(jù)依然是第二對重復刺激的正確報告率(C2+C2’)/2,與實驗1不同,數(shù)據(jù)模式為無重復 =單重復>雙重復,而且以大學生為被試和以高中生為被試,得到的數(shù)據(jù)模式是一致的,因此,兩個實驗的結果確定性地表明情緒詞匯在單、雙刺激重復條件下與中性詞匯的RB是不同的。
然而,既然實驗2b重復了實驗2a的結果,為什么不再做一個實驗重復實驗1的結果。對于這個問題,回答是這樣的:實驗1使用的是中性詞匯,這種材料是研究RB現(xiàn)象常用的材料(Kanwisher,1987;Whittlesea et al.,1995;Whittlesea&Podrouzek,1995;Morris&Harris,2004;Masson et al.,2000;Masson,2004;Whittlesea&Masson,2005;Bond&Anderws,2008),實驗得到了一致的結果,單刺激重復條件下產(chǎn)生了RB效應,本研究的單刺激重復條件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因此沒有必要再重復驗證。而實驗2a使用的是情緒詞匯,到目前為止,使用情緒詞匯探討RB效應的研究屈指可數(shù)(MacKay et al.,2005;Silvert et al.,2004),而且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也正是如此,實驗2a采用情緒材料探討RB的重復是優(yōu)勢還是劣勢,得出了單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表現(xiàn)出優(yōu)勢,雙刺激重復條件下,重復表現(xiàn)出劣勢的結論,這個結論可供參考的別人的研究很少,更為重要的是本研究創(chuàng)設的雙刺激重復條件沒有研究結果可供借鑒,因此,使用了高中生做被試,做了實驗2b,目的是重復實驗2a的結果,如果還是用大學生做被試,得到的結果一致,只需要保留實驗2a即可。換用高中生做實驗,如果得到的結果與大學生的一致,不僅可以說明實驗2a的結果可靠,結論可信,而且也說明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以后的兒童,完成快速記憶任務的能力沒有差異。
兩個實驗還對非目標刺激進行了分析,從非目標刺激在各個實驗中3種條件下的正確率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該類刺激與目標刺激產(chǎn)生了競爭,對RB的產(chǎn)生或者消失是有貢獻的。非目標刺激S5的結果,不僅與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吻合,而且與競爭假設也是吻合的。實驗1非目標刺激報告率的結果表明,在目標刺激與非目標刺激都是中性詞匯時,列表刺激數(shù)目越多,非目標刺激的報告率越低。而實驗2a和實驗2b的結果一致表明,由于情緒詞匯的介入,增加了目標刺激的強度,降低了非目標刺激的強度,列表刺激數(shù)目的影響效果被打破,被試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到目標刺激,因此,3種條件下非目標刺激的報告率沒有差異。而且從3種條件下無差異的報告率還可以反推被試在雙刺激重復條件下看到了C2’,只是在報告階段沒有提取出來。
Morris等人(2009)提出的競爭假設認為,RB可能發(fā)生在知覺階段,也可能發(fā)生在記憶階段,如果發(fā)生在知覺階段,重復刺激C2的表征可能沒有被激活,人們看不到重復刺激C2,也就報告不出該刺激;如果發(fā)生在記憶階段,C2的表征被激活,同時C2周圍的非目標刺激也被激活,C2的競爭力不及非重復刺激,因此報告不出C2。而本研究的兩個實驗一致表明RB發(fā)生在記憶階段,當目標刺激與非目標刺激強度相當時,單刺激列表中的重復刺激不被報告,雙刺激列表中的重復刺激出現(xiàn)重復優(yōu)勢;當目標刺激強度強于非目標刺激時,單刺激列表中重復刺激被報告出來,雙刺激列表中的重復刺激出現(xiàn)重復劣勢。實驗結果支持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而且提供了來自情緒詞匯的證據(jù)。
本研究采用的是認知行為實驗傳統(tǒng)的RSVP方法,盡管創(chuàng)設了雙刺激重復方式,但仍然是來自行為實驗的證據(jù),今后準備采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更直接地測量被試在不同條件下知覺與提取重復刺激的腦電信號,為行為實驗提供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的證據(jù)。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1)RSVP任務下詞表中有雙刺激重復時,如果刺激的效價強度相當,出現(xiàn)重復優(yōu)勢;如果目標刺激的效價強度高于非目標刺激,出現(xiàn)重復劣勢;(2)人們會主動分配更多的注意資源給效價高的刺激,重復知盲產(chǎn)生在記憶階段,支持注意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假設。
Anderson,C.J.,&Neill,W.T.(2002).Two Bs or not two Bs?A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analysis of repetition blindness in a counting task.Perception&Psychophysics,64
,732–740.Armstrong,I.T.,&Mewhort,D.J.(1995).Repetition deficit in 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 displays: Encoding failure or retrievalfailure?Journal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1
,1044–1052.Arnell,K.A.,Shapiro,K.L.,&Sorensen,R.E.(1999).Reduced 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ones'own name:Evidence for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Visual
Cognition,
6
,609–635.Bavelier,D.,&Potter,M.C.(1992).Visual and phonological codes in repetition blindn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8
,134–147.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Institute of Instruction. (1986).Modern
Chinese
frequency dictionary—the 8000 high frequency word list
.Beijing,China: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北京語言學院,北京教學研究所.(1986).現(xiàn)代漢語詞頻詞典——頻率最高的前8000個詞詞表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Bond,R.,&Andrews,S.(2008).Repetition blindness in sentence contexts:Not just an attribution?Memory&Cognition,36
,295–313.Brill,G.A.,Glass,A.L.,Rashid,H.,&Hussey,E.(2008).Visual identity and uncertainty in repetition blin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21
,409–449.Campbell,J.I.D.,Fugelsang,J.A.,&Hernberg,V.D.(2002).Effectsoflexicality and distinctivenesson repetition blindn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8
,948–962.Chun,M.M.(1997).Types and tokens in visual processing:A doubledissociation between theattentionalblink and repetition blindn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3
,738–755.Coltheart,V.,Mondy,S.,&Coltheart,M.(2005).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novel objects.Visual Cognition,12
,519–540.de Haan,B.,&Rorden,C.(2010).Similarity grouping and repetition blindnessareboth influenced by attention.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4
,20.Duncan,J.,Ward,R.,& Shapiro,K.(1994).Direct measurement of attentional dwell time in human vision.Nature,369
,313–315.Dux,P.E.,&Coltheart,V.(2008).Repetition blindness and repetition priming:Effects of fea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argets and distractors on RSVP dual-target search.Memory&Cognition,36
,776–790.Dux,P.E.,&Marois,R.(2007).Repetition blindness is immune to the central bottleneck.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14
,729–734.Epstein,R.,&Kanwisher,N.(1999).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locations:Evidence for automatic spatial coding in an RSVP tas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5
,1855–1866.Fagot,C.,& Pashler,H.(1995).Repetition blindness:Perception or memory failur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andPerformance,21
,275–292.Harris,I.M.,Murray,A.M.,Hayward,W.G.,O’Callaghan,C.,&Andrews,S.(2012).Repetition blindness reveal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presentations of manipulable and nonmanipulable objec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8
,1228–1241.Henson,R.N.A.(1998).Item repetition in short-term memory:Ranschburg repeated.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24
,1162–1181.Hochhaus,L.,&Johnston,J.C.(1996).Perceptual repetition blindness effec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2
,355–366.Johnston,J.C.,Hochhaus,L.,& Ruthruff,E.(2002).Repetition Blindness has a perceptual locus:Evidence from online processing of targets in RSVP stream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8
,477–89.Kanwisher,N.(1991).Repetition blindnessand illusory conjunctions:Errors in binding visual types with visual token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7
,404–421.Kanwisher,N. G.(1987).Repetition blindness: Type recognition without token individuation.Cognition,27
,117–143.Kanwisher,N.G.,Kim,J.W.,&Wickens,T.D.(1996).Signal detection analyses of repetition blindness.Journal 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2
,1249–1260.Kanwisher,N.G.,& Potter,M.C.(1989).Repetition blindness:The effects of stimulus modality and spatial displacement.Memory&Cognition,17
,117–124.Kanwisher,N.G.,&Potter,M.C.(1990).Repetition blindness:Levels of process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6
,30–47.Koivisto,M.,& Revonsuo,A.(2007).Comparison of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in attentional blink and repetition blindness.Brain Research,1189
,115–126.Leng,Y.,&Chen,X.L.(2011).Repetition blindness in Chinese polyphones processing.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1370–1379.[冷英,陳旭蓮.(2011).漢字多音字加工過程中的重復知盲效應.心理學報,43
,1370–1379.]Leng,Y.,&He,X.L.(2012).The mechanism of the repetition blindness effect:Evidence from Chinese reduplicated words processing.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35
,299–303.[冷英,何秀麗.(2012).重復知盲效應產(chǎn)生的機制—— 來自漢語疊詞加工的證據(jù).心理科學,35
,299–303.]Leng,Y.,Tan,X.Y.,Zeng,Q.,Cheng,X.R.,&Lu,J.M.(2012).The last position superiority effect of repetition stimulus.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4
,766–776.[冷英,譚小英,曾慶,程曉榮,盧家楣.(2012).重復刺激的末位優(yōu)勢效應.心理學報,44
,766–776.]Liu,H.M.(2005).Repetition blindness levels of processing:Evidence from Chinese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劉皓明.(2005).漢字重復知盲發(fā)生水平的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華南師范大學.]Luo,C.R.,&Caramazza,A.(1995).Repetition blindness under minimum memory load:Effects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ximity and the encod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first item.Perception&Psychophysics,57
,1053–1064.Luo,C.R.,&Caramazza,A.(1996).Temporal and spatial repetition blindness:Effects of presentation mode and repetition lag on the perception of repeated items.Journal 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2
,95–113.MacKay,D.G.,Hadley,C.B.,&Schwartz,J.H.(2005).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illusory word perception,and orthographic repetition blindness:Tests of binding theor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8A
,1514–1533.Mao,S.Y.(2002).A study on repetition blindness for Chinese characters
.Unpublished master’s dissertation,Zhejiang University.[毛素英.(2002).漢字重復知盲的實驗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Masson,M.E.J.(2004).When words collide:Facilitation and interference in the report of repeated words from rapidly presented list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0
,1279–1289.Masson,M.E.J.,Caldwell,J.I.,&Whittlesea,B.W.A.(2000).When lust is lost:Orthographic similarity effects in the encod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rapidly presented word list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6
,1005–1022.Mathewson,K.J.,Arnell,K.M.,&Mansfield,C.A.(2008).Capturing and holding attention:The impact of emotional wordsin rapid serial visualpresentation.Memory&Cognition,36
,182–200.Morris,A.L.,&Harris,C.L.(2002).Sentence context,word recognition and repetition blindn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8
,962–982.Morris,A.L.,&Harris,C.L.(2004).Repetition blindness:Out of sight or out of mind?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and
Performance,30
,913–922.Morris,A.L.,Still,M.L.,&Caldwell-Harris,C.L.(2009).Repetition blindness:An emergent property of inter-item competition.Cognitive Psychology,58
,338–375.Park,J.,&Kanwisher,N.(1994).Determinants of repetition blindn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
,500–519.Silvert,L.,Naveteur,J.,Honoré,J.,Sequeira,H.,&Boucart,M.(2004).Emotionalstimuliin rapid serialvisual presentation.Visual Cognition,11
,433–460.Soto-Faraco,S.,&Spence,C.(2001).Spatial modulation of repetition blindness and repetition deafnes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4A
,1181–1202.Wang,A.P.,&Zhang,H.C.(2004).A study on the processing levels of repetition blindness.Psychological Science,27
,1470–1472.[王愛平,張厚粲.(2004).關于RB效應加工水平的研究.心理科學,27
,1470–1472.]Wang,A.P.,&Zhang,H.C.(2006).A study on repetition blindness in processing Chinese sentences.Psychological Science,29
,848–851.[王愛平,張厚粲.(2006).漢語句子加工中RB效應的研究.心理科學,29
,848–851.]Wang,Y.N,Zhou,L.M.,&Luo,Y.J.(2008).The pilot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ffective words system.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2
,608–612.[王一牛,周立明,羅躍嘉.(2008).漢語情感詞系統(tǒng)的初步編制及評定.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2
,608–612.]Whittlesea,B.W.A.,Dorken,M.D.,&Podrouzek,K.W.(1995).Repeated events in rapid lists:Part 1.Encoding and represent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1
,1670–1688.Whittlesea,B.W.A.,&Masson,M.E.J.(2005).Repetition blindness in rapid lists: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versus construction and attribu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1
,54–67.Whittlesea,B.W.A.,&Podrouzek,K.W.(1995).Repeated events in rapid lists:Part 2.Remembering repet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1
,1689–1697.Whittlesea,B.W.A.,& Wai,K.H.(1997).Reverse“repetition blindness” and release from “repetition blindness”:Constructive variations on the “repetition blindness”effect.Psychological Research,60
,173–182.Wong,K.F.E.,&Chen,H.-C.(2009).Forward and backward repetition blindness in speed and accurac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5
,778–786.Xia,Y.T.,Leng,Y.,Chen,Y.,Wang,J.M.,Cheng,X.R.,&Lu,J.M.(2012).Levels of processing for repetition blindness:Evidence from Chinese Reversed Words.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4
,1583–1595.[夏依婷,冷英,陳燕,王紀妹,程曉榮,盧家楣.(2012).漢語顛倒詞加工中重復知盲發(fā)生的水平.心理學報,44
,1583–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