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柳君
(蒼梧晚報,江蘇 連云港 222006)
讓政務報道離百姓更近
——《蒼梧晚報》政務報道民生化嘗試初探
□胡柳君
(蒼梧晚報,江蘇 連云港 222006)
所謂“政務新聞”,即黨政領導人的活動、會議和職能部門出臺的政策、法規(guī)等文件,這是不是新聞?里面有多少是新聞?日報的一般做法是多刊登讓領導滿意、讓職能部門滿意的政務新聞,晚報則把精力放在“社會新聞”上,放在為讀者的生活服務上。
隨著媒體格局的變化,晚報也在更加重視政務報道,以期提升晚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2013年1月起,《蒼梧晚報》新一輪調(diào)版,嘗試著將政務報道民生化操作,遵循新聞規(guī)律,及時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職能部門的政務活動中,獲取老百姓最關心、最關注的“民生新聞”,內(nèi)容與老百姓的生活合拍,提升了晚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隨著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深入實施,許多政務活動越來越“軟”,有的政務活動雖然還不完全是新聞,但內(nèi)容與老百姓切身利益聯(lián)系密切,這是大多數(shù)人所關心的。
每年的“兩會”,如何創(chuàng)新是難點。我們淡化會議議程的報道,就是常規(guī)的會議開幕閉幕消息,也嘗試著把會議的主要內(nèi)容提煉出來;在政府報告解讀環(huán)節(jié),把關乎民生大計的信息拎出來,做成大標題,拿出一個整版將民生工程精練成一個整版,圖文并茂,形象明了。會議閉幕之后,將“兩會”確定的民生工程逐一關注,開設“民生工程逐個看”欄目,該欄目將民生工程按項目分解,關注規(guī)劃、進展和未來愿景,是“兩會”的報道內(nèi)容延續(xù)。這個欄目連續(xù)刊發(fā)了近30篇,將飲用水源、社會福利中心、薔薇湖的開挖、自來水取水口的上移等等民生關切的話題,采訪到現(xiàn)場,讓讀者覺得這些民生工程是實實在在,就在身邊,就在眼前。
三月份的全國“兩會”上,我們派出首席記者全程跟蹤連云港市領導在北京的活動,并且抓住我市幾位代表在北京的活動,跳出會議,寫出本市讀者關心的話題。比如全國人大代表雷鋒車手權太琦邀請總書記來連云港坐雷鋒車,港城中藥產(chǎn)業(yè)科研創(chuàng)新全國領先等民生話題。
晚報要賣點,同樣也需要權威信息。在本市的一些重大會議上,我們跳出會議,寫出干貨,提煉實貨。比如,民生社會事業(yè)和旅游條線重點項目安排情況匯報會,我們在關注會議本身的同時,立即派出記者在會議召開的同時,走到民生社會事業(yè)的現(xiàn)場和旅游發(fā)展的陣地上,寫出了《市福利中心進展迅速,居家養(yǎng)老到花果山下》、《今年薔薇湖將開挖,你杯中的水將更安全》、《云臺山森林公園今年開園,站在二桅尖攬海觀港美不勝收》等讀者關心的新聞。這些政務民生新聞,廣大群眾關心,領導也滿意。
長期以來,晚報上的政務新聞民生化操作總體量偏小,就是“豆腐塊”也是“文件味”、“工作味”很濃,新鮮的、實用的信息鳳毛麟角,這不利于晚報的影響力、公信力的提升。
中央“八項規(guī)定”對新聞報道也有規(guī)定,這為我們政務報道民生化嘗試提供了契機。我們的做法是不僅要做大做透做活社會類新聞,而且要舍得花力氣,尋找宣傳價值與新聞價值契合政務民生新聞,及時傳播黨務、政務活動中老百姓關心的新鮮、實用的信息,并及時提供與之相關的價值判斷與解讀,這需要晚報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既要開掘到,又要報道好。
新聞從線索開始,新聞從讀者關心的問題開始。2013年年底,我們對晚報的組織架構進行了微調(diào),將原先的采訪中心一分為二,分別為時政新聞部、民生新聞部,其中政務新聞為時政新聞的首要任務。另外,時政部還負責城市建設、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和整個東部城區(qū)的新聞報道任務,這樣有利于整合記者力量和條線資源,將政務活動中發(fā)現(xiàn)的民生話題迅速有效對接,刨根問底。同時,注意如何梳理、篩選到新鮮的、有價值的政務信息,避免一般性報道的“冗長”與“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