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超貴
(連云港日報社,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做活基層黨報中的百姓人物新聞
□ 童超貴
(連云港日報社,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地市黨報影響力沒有完全發(fā)揮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百姓人物新聞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增加百姓人物新聞,拉近與讀者距離,加強讀者的形象感知,增強讀者的感情共鳴,是充分發(fā)揮地市級黨報影響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地市黨報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
新聞是要傳播的,要實現(xiàn)傳播,必須讓受眾感知。筆者認為,作為紙質(zhì)媒體的地市級黨報,讓讀者感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信息感知、形象感知、情感感知、理性感知,這幾種感知的主體是人(讀者),感知的對象是人,人物的活動構(gòu)成了新聞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就是人的新聞。在實際操作中,人的新聞又分兩種:直接的人物新聞和間接的人物新聞。所謂直接的人物新聞,就是對人之言之行之情之績直接訴諸報端;所謂間接的人物新聞,就是沒有具體的人物,卻是眾多人物活動的結(jié)晶。本文重點討論直接的或叫具體的人物新聞。
在不同層級的媒體中,人物新聞所占的比例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越是基層的報紙,人物新聞所占的比例越大,所處的地位越重要。在絕大部分縣報被裁撤后,地級市報紙算是最基層的報紙,最基層的報紙具有地方區(qū)域性,以報道地方新聞為重點,對讀者來說具有天然的親近性,被讀者當作身邊的報紙,自然要報道讀者的身邊事,讀者除了關心身邊事:建設成就,各項政策,更關心身邊人: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人的成就,人的追求,人的心聲等。因為身邊百姓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的思想心理、情緒感情的共鳴。共鳴者,報紙真效應也。因此,百姓人物新聞,是地市級黨報地域性的必然要求,是讀者對地市級黨報的第一要求,是地市級黨報實現(xiàn)“三貼近”的必由之路,是地市級黨報開拓讀者面的必由之路,是實現(xiàn)地市級黨報應有影響力的必由之路。
正視現(xiàn)實,才能開拓未來。實事求是地說,百姓人物新聞在地市級黨報中的現(xiàn)狀可謂是不如人意,其表現(xiàn)為:
領導活動成為地市級黨報的主要人物新聞。作為一級黨委機關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要黨務政務活動,應該成為重要新聞,中外媒體大都如此。問題在于:一是領導太多,黨委政府正職上報紙,副職也要上報紙;人大政協(xié)正職上報紙,人大政協(xié)副職自然也上報紙。領導人數(shù)動輒幾十人,又勤于政事,地市黨報也就成了領導的活動舞臺;二是主次不分,主要領導政務活動,應該成為黨報的重要內(nèi)容,但有時異化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般的日?;顒?,包括會議、調(diào)研、外事,統(tǒng)統(tǒng)要求上報紙,報紙似乎成了領導的政務錄;三是空洞呆板,缺少細節(jié),缺少情節(jié),缺少形象,滿篇空話、套話。如此領導活動,看在讀者眼里,有高高在上、不干實事、作秀作假之嫌,地市級黨報乃至黨委政府的影響力都打了折扣。更有甚者,領導活動就是新聞,讓地市級黨報采編人員省事省力,長此以往,從業(yè)人員能力為之矮化:領導一日無活動,記者不知寫什么,報紙當日缺稿件。
推出的典型人物寥寥無幾。典型人物是地市級黨報的重要人物,不同時期推出的典型人物,都對社會產(chǎn)生一定的激勵作用,對社會價值產(chǎn)生一定的引導作用,這是黨報黨性功能的體現(xiàn),是黨報踐行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但是,典型人物作為黨報的人物新聞,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唯其典型,故而少見,有的地市級黨報一年甚至幾年都難推出一個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典型,這樣的報紙還能算是人物新聞嗎?二是唯其“高大全”,與普通人有距離感,普通人有“高攀不上”的感覺。這兩個局限,也是地市級黨報的一種缺憾。
文體人物千人一面。為了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地市級黨報一般都注重文體新聞的報道,8個版常有1個版為文體新聞,但地市黨報中所刊載的文體人物新聞,晚報、電視、廣播、網(wǎng)絡里都能見到聽到,而內(nèi)容之豐富又是黨報難望項背,似乎天下媒體,都是一樣的文體新聞,希冀以文體新聞抓住讀者,看來心愿難遂。
人物圖片流于表面反映。人物圖片新聞,以其視覺沖擊力,受到讀者的喜愛,在地市級黨報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著幾個局限:一是抓拍難,人物活動稍縱即逝,經(jīng)典瞬間可遇不可求,致使圖片拍得沒有想的好;二是表面化,反映的都是人物的表面現(xiàn)象,無法了解人物內(nèi)在的心態(tài)和情感;三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難以攝入鏡頭,與廣大讀者仍有距離感。
受以上四種因素的影響,地市級黨報似乎與百姓人物新聞漸行漸遠,而電視、網(wǎng)絡、廣播卻以其特有的功能與人物新聞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打開電視和網(wǎng)絡,就能見到眾多身邊人的活動,打開廣播就能聽到眾多人物的聲音,人與人的親近感油然而生。紙質(zhì)媒體與音像媒體競爭的結(jié)果是,人們更喜歡上電視,上電視容易得多;人們更喜歡看電視,看電視比看報紙多得多。更為嚴重的是,電視的發(fā)展已在窄化報紙尤其是地市級黨報的生存發(fā)展空間。故而,作為地市級報生存與發(fā)展之計,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時,應該高度重視百姓人物新聞的報道。
對百姓人物新聞在地市黨報中的作用,少有人否定,但在實際操作中經(jīng)驗不足。其實,只要把筆觸指向普通的人民群眾,踐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唯物史觀,做好人物新聞,總是辦法比困難多。江蘇《連云港日報》的都市新聞版作了有益的嘗試:報道百姓的日常生活,報道百姓的時尚,報道百姓的快樂,報道百姓的奮斗,尤其重視用欄目報道百姓人物。對地市黨報從業(yè)者來說,如何把許許多多普通人物變成報紙新聞人物,確實存在如何操作的問題。人民是個群體概念,相應用固定欄目集體操作,即可讓尋常百姓從容“入畫來”。
《連云港日報》從2005年以來,版面及欄目歷經(jīng)5年,仍然雷打不動,以平均每周報道2人計,5年報道了500多名市民,平均每個社區(qū)達到了5人。在這些街巷人物中,有孝敬老人的兒女,有含辛茹苦撫育子女的父母,有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下崗工,有抗爭厄運的強者,有互助的好鄰居,有樂于公益的熱心人……。長年如此,有些市民自豪地說,老百姓上報紙比領導容易,由此從心里接受了黨報,報紙的發(fā)行或個人訂閱大幅增加,黨報從象牙塔進入到人民群眾中,黨報也因此產(chǎn)生了春風化雨的作用:每報道一個人,都在市民中產(chǎn)生共鳴感動,為他們樹立了一個身邊的榜樣,并由此產(chǎn)生裂變效應,原來一人熱心公益,后來就變成了一群人熱心公益;凡是市區(qū)評比文明社區(qū)、各種好市民,都是以報道為前提和基礎,幾乎到了無出其中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