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信
(承德日報社,河北 承德 067000)
實現(xiàn)新聞的厚重表達與傳播
——以《承德晚報》為例談對深度報道的探索與思考
□韓元信
(承德日報社,河北 承德 067000)
“快餐化”的新聞生產(chǎn),極大地加快了記者的工作節(jié)奏,使得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來追逐“更新、更熱”,就提高新聞時效性來說,這無疑是件好事。但是,滿足于寫稿更快更多,習慣平面還原事實碎片,記者的思維能力可能面臨退化的風險。
現(xiàn)在報紙上不少的新聞,干巴、枯燥,引不起讀者興趣,可以說是新聞寫作上的常見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淺而無味、缺乏深度是一個主要病根。新聞要有可讀性,就應在“深”度上下功夫。這是實現(xiàn)新聞的厚重表達與傳播的要求,也是新形勢下深化“走轉改”,踐行群眾路線的需要。
也有些所謂“深度報道”雖篇幅長、題材大,但因缺乏一些必要元素,只能稱為長消息。深度報道一般應具備以下要素:有調(diào)查、有觀點、事實豐富、挖掘較深的通訊才是“深度報道”,它應該討論社會熱點、反映社會矛盾,應有前瞻性,應有推導過程,引人思考,讓普通受眾愛看、耐看。
今天,對于新聞事件,任何一家媒體都不大可能擁有獨家報道,于是各媒體間不僅搶時效、爭首發(fā),也拼原創(chuàng)、比深度,刀、劍并用,各展其長。具有高品質(zhì)信息“附加值”的深度報道,被眾多的媒體當作競爭的“重武器”。那么,紙媒晚報深度報道的“深度”從哪里來?如何突破障礙發(fā)掘“深度”?怎樣穿透表象呈現(xiàn)“深度”?
深度報道,它不同于一般的新聞系列報道、連續(xù)報道。每一個成功的深度報道,從確定題材、決策謀劃,從制定報道細案、分工協(xié)作到組織實施,都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必須做到縱深追蹤、深層開掘、意義深刻。在選好題材之后,新聞策劃就是“重頭戲”了,有時候“好的策劃是成功的一半”。
2012年11月,《承德晚報》推出的為福利院孤殘兒童誠征“周末媽媽”系列報道,就很好地完成了選題和策劃的過程。
從幾篇報道的標題看,“讓和煦的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承德晚報》為福利院孤殘兒童誠征‘周末媽媽’”、“多家媒體加盟尋找‘周末媽媽’”、“6位‘媽媽’與福利院孩子‘結親’”、“‘周末媽媽’與她們‘兒女’的幸福相”、“‘周末媽媽’和她們領養(yǎng)的孩子春節(jié)前‘家宴’上喜慶相聚”,層層遞進、深層開掘,這是采訪前經(jīng)過策劃的主體內(nèi)容。作為承德市首次對孤殘兒童家庭寄養(yǎng)模式的嶄新探索,或?qū)⒔o這些情感缺失的孩子們帶去精神的慰藉,并潛移默化影響他們未來的人生軌跡。
記者廣泛收集材料、分頭采訪,快中取精,慢中挖深,一系列報道中,能窺見新聞策劃的痕跡。策劃的連續(xù)報道,構成了對普通受眾的深度沖擊力。
《婚宴:緣何桌桌“豐盛”?》、《厲行勤儉節(jié)約在我們身邊》系列報道、《大學生:今天你的飯菜打包了嗎?》、《工商部門20條措施為全民創(chuàng)業(yè)開綠燈》等,既結合了時政,又深具時效,更考慮了讀者對晚報的閱讀特點,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社會影響較大?!冻械峦韴蟆穲蟮赖摹冻械陆^跡半個多世紀的野生動物重返家園》,圍繞“絕跡—播綠—回歸”,用生動的語言為讀者呈現(xiàn)了絕跡的野生動物回歸“故里”的故事,也體現(xiàn)了承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文章先后被新華社、新浪網(wǎng)、新華網(wǎng)、中國網(wǎng)、河北新聞網(wǎng)等媒體轉載。
深度報道,深在敢于直面問題的勇氣,深在不畏艱難扎實采訪的職業(yè)精神,深在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思考;深度報道深在胸有大局。這個“大局”,“大”在避免簡單的暴露與渲染,而是努力尋找問題背后的普遍性,尋求破除困難的出路,永遠追逐“問題”背后的“問題”。
思想,不應是灰色沉重的,深度報道不能陷入枯燥的概念推演。讓鮮活的具象載著思想飛翔,“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jié)化”,這是我們所欣賞的并努力嘗試著的新聞敘事。
深度報道最稀缺的不是時效,而是“獨家問題”。專注于開掘沉在熱點底層的“問題”,對于紙媒來說,或許是一種強項。想活得更好,報紙可以不跟別人比“嘴快”,但必須想得更深,只要搶先說出“新問題”,就能制造熱點,讓那些“飛人”跟著你所原創(chuàng)的熱點奔跑。比快,紙媒快不過新媒體;相反,慢,倒未必不是一條生路,慢工出“深活”。
近年來,《承德晚報》在做有態(tài)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媒體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努力與嘗試。如該報刊發(fā)的《公交站點調(diào)整,百姓出行有點蒙》、《救人英雄生活陷入困頓》等深度報道,敘事視角獨特,觀點富有建設性。
眼下閱讀許多媒體上的成就報道,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由于報道者過于強調(diào)和凸顯成就,進而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報道主體不足的另一面,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膚淺、溢美的不良印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進而影響新聞的傳播效果。要改變這種狀況,把報道寫得有深度,就要在改變思想方式,增加思辨色彩上下功夫,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事物的本質(zhì),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給人以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經(jīng)驗。
新聞的思想性,很大的程度表現(xiàn)在它的針對性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切中時弊、一針見血地提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及問題,并探索其解決問題的路徑和辦法,而這些路徑和辦法,是要能發(fā)人深省的,具有獨特見解的,能使人茅塞頓開的。
《承德晚報》曾經(jīng)推出的策劃《細數(shù)殯葬花銷:有點讓人死不起》、《一次性餐具,你被消費了嗎》、《暴雨來襲,我們的城市能抗住多少年一遇》,等等,這些報道的針對性和獨特見解,來源于記者對某些問題和現(xiàn)象的深入觀察和思考,來源于在經(jīng)濟、哲學及對中央政策等方面有較深的功底和深刻的理解。
實踐證明,記者要善于追問,善于透過現(xiàn)象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做到獨具慧眼、以其獨特的視角觀察問題、引導讀者正確去對待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使新聞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感,從而突出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穿透力。
此外,采寫深度報道還應處理好“深”與“新”的關系,深度報道一定要有新鮮感;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既要高屋建瓴又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的辦法是深入淺出;行文要生動活潑,選題上要“三貼近”。還應具有超前意識,多寫預測性新聞,對將要采訪的新聞事件以開闊的思維去預測和思考,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既不能管中窺豹,也不能盲目求大。
需要說明的是,深度報道的“深”遠不止上述幾點,還有許多,這里不一一贅述。同時還應指出,深度報道的深度,并不與文章的長短成正比,短中求深,當是深度報道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