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林
2009年,王景志所著《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一書由內蒙古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資料翔實,內容扎實、嚴謹,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一書沒有局限于就舞蹈來論舞蹈的狹窄視野,而是以舞蹈作為一個媒介,通過民族精神的闡述、民族審美情感的表達,結合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深入挖掘了蒙古族舞蹈的起源、產生、沿革與發(fā)展,并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扎實的理論梳理。這部著作長達55萬字之多,根據研究的需要,“將生成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舞蹈藝術和蒙古族舞蹈藝術,予以有機地縱向貫通和橫向聯(lián)結”,所論及的內容具有縱深與橫闊兩個角度的延展??v深方面,從中國北方原始社會舞蹈直至元朝時期以來各個時代的蒙古族舞蹈;橫闊方面,從不同民族的舞蹈多維度地并聯(lián)探究。
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源頭。著名學者考林伍德認為“藝術是人類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活動,藝術遠比科學、宗教和哲學更為原始”。以往,很多蒙古族舞蹈藝術研究論著主要以創(chuàng)作、表演經驗總結式,創(chuàng)作現象歸類介紹與點評式,作品賞析式這三類方式進行撰寫。王景志在《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中突破了這三種研究路向,他力圖穿越許許多多的現象,探尋那些與現象命脈相系的必然因素。
《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通過對“舞蹈與神話”“舞蹈與陶器”“舞蹈與草原石雕”“舞蹈巖畫”“匈奴樂舞”“鮮卑、烏桓樂舞”“北魏樂舞”“契丹樂舞”等章節(jié),對中國北方原始社會舞蹈的發(fā)展與嬗變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對我國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源流沿革、歷史演進、文化內涵、文化價值、美學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探索,闡述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原始舞蹈形態(tài)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先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其舞蹈的主要藝術元素與當代草原的蒙古族舞蹈藝術一脈相承,具有遺傳式的文化血緣關系。
該書通過蒙元時期舞蹈、薩滿舞蹈、元代宮廷樂舞、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安代歌舞、民間宴樂舞蹈、藏傳佛教舞蹈、蒙古族部落舞蹈等章節(jié)對中國蒙古族舞蹈系統(tǒng)化的分析,證明蒙古族舞蹈藝術可以追溯到蒙古族形成之前的氏族、部落時代。作者不但回溯蒙古族舞蹈萌生與發(fā)展的歷史線索,還將筆觸伸向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以來的蒙古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情況,專門設立一章對蒙古族舞蹈藝術的集成與發(fā)展狀態(tài)提出了很多獨特的見解。
目前少有作品從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藝術的研究深度,將蒙古民族舞蹈這種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藝術形態(tài),用民族的話語權進行考察整合的研究與闡釋。基于此,《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從舞蹈文化角度和舞蹈理論層面,填補了此項研究之空白。
從目前的蒙古族舞蹈的表現形式與藝術發(fā)展情況來看,蒙古族舞蹈編創(chuàng)與表演等方面存在問題,如側重注重外在動作表現形式而缺乏文化內涵,簡單效仿而忽視人文精神傳承?!吨袊晒抛逦璧杆囆g論》一書深入探究蒙古族舞蹈藝術的成因與藝術的特質,并從凝聚在舞蹈中的各種生活意蘊、藝術元素中發(fā)現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思考蒙古族舞蹈美在何處,并給予準確的定位與客觀的評價。王景志認為:“當今時代的編舞者,如果在創(chuàng)作思維和創(chuàng)作手法上,不能把舞蹈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現象看待,不能把從歷史與現實生活中所提取的藝術素材,轉化成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藝術元素和文化符號,就會因為缺少文化內涵而削弱其藝術表現功能,失去存在的價值?!痹谧髡呖磥恚璧竸?chuàng)作、舞蹈學習、舞蹈表演及學術研究,都應該以舞蹈藝術特質為對象,通過把握宏觀的民族文化內涵,細致研究舞蹈的外在形態(tài),注重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