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叢書于2013年6月入選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主題出版重點選題”。鄭杭生、胡寶榮合著的《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作為叢書之一,是“社會運行派”的重要思想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近來深入探討社會管理問題的一部最新力作,集中展現了社會轉型急劇變遷的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本書有如下3個特點。
縱觀國內學術界,一般涉及管理、治理的有關議題時,多數學者都傾向于引用或照搬西方已有的相關管理、治理的理論成果試圖來解釋和解決中國現存的現實問題。我們不否認西方管理、治理理論的成熟性和合理性,然而其產生的現實土壤是西方世界的管理、治理實踐和經驗,直接引用或照搬于現實的中國社會是極為局限和不妥的。社會管理與社會建設均來源于現實中國社會的實際素材和學術議題,反映了當前中國社會的重大現實,凝聚了中國社會學的本土知識結晶,極富本土性和獨特性。
鄭杭生率領的學術團隊舍棄對有關西方理論的盲從,堅持理論自覺,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系列性構建研究,社會運行論的提出正是社會學本土化理論探索的典范。社會運行論認為,社會管理作為一種服務、協(xié)調、組織、監(jiān)控的過程和活動,其實質是解決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更合理配置的問題,其精神內核是“包容共享”,即在合理差別的基礎上,為人們創(chuàng)造平等的發(fā)展機會,讓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和福祉盡可能地惠及每一個人。社會運行論誕生已近30年,是社會學本土化理論的代表,它對中國社會現實的剖析愈發(fā)具有深刻的剖析與解釋力,只有獨具中國氣派的發(fā)跡于中國現實社會基礎之上的本土化理論才在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中更有生命力。
社會管理理論的探索離不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實踐的驗證與豐富,該書在堅持“理論自覺”的同時更注重對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進行深入的“系列社會調查”,力求掌握第一手的、最直接的關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實踐經驗。這些社會調查范圍涉及廣州、深圳、鄭州、杭州、北京、武漢、佛山、貴陽、遵義、中山等城市,調查層次涉及基層、地方和部門三個層級,其廣度與深度都極具挑戰(zhàn)性。正是通過這些實際調研,增進了對當今社會已有成就和現實問題的實際認識。
鄭杭生認為社會各個階層中都存在著眾多彰顯“中國智慧”的創(chuàng)新實踐,這被稱為“中國經驗”。“中國經驗”是中央、地方、基層3個層次相互結合、共同探索、互動創(chuàng)新的結果,而并非僅僅指代國家自上而下推動的進程,其應該更注重各個參與主體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尤為強調地方經驗、基層經驗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基于“中國經驗”中最具本土性、最鮮活的實踐案例的調查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理論探索,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社會管理實踐。
當今經濟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社會科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不可能囿于一隅。中國社會科學在立足本國偉大實踐的基礎上,探索本土化理論創(chuàng)新,對中國現實的社會管理實踐能夠進行強有力的解釋與指導,其本身就是為世界社會科學做出貢獻的應有之義。簡言之,中國社會科學不僅要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也要有世界眼光,力求解決世界性的現實問題。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以更大的挑戰(zhàn),社會管理、治理的難度亦是歷史之罕見。該書以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為切入點,以極富中國氣派的本土化理論為指導,以極具中國經驗的創(chuàng)新實踐調研為基本內容,實現了中國特色與全球視野的有機統(tǒng)一,是一部頗具學術價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