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
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210046
宿州方言屬于中原官話,新舊《中國語言地圖集》分別將其劃歸為鄭曹片[1]和商埠片[2]。近鄰徐州、阜陽、蚌埠等地的方言研究資料可謂汗牛充棟,但筆者尚未見到有專門研究宿州方言的資料文獻?!端蘅h志》和《宿州市志》對宿州方言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作了簡單記錄,但沒有進行深入分析[3]。本文記錄整理宿州城區(qū)最新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并與普通話和中古音系統(tǒng)進行比較研究[4]。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在北緯33°18′~34°38′與東經(jīng)116°9′~118°10′之間,東、北、西部分別與江蘇淮安、徐州,山東何澤,河南商丘等11個市縣接壤,史有“皖北大門”、“徐南形勝”之稱,是淮海經(jīng)濟協(xié)作區(qū)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離出??谧罱某鞘小?/p>
宿州歷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這里繁衍生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有宿國、蕭國、徐國等小諸侯國設(shè)立。據(jù)《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載,唐憲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此后一直是歷代州府治所。1998年12月6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成立省轄宿州市,1999年5月撤地建市。
陰平:213,詩多織百麥;陽平:44,時毛筆局讀;上聲:35,使手買老;去聲:51,試岸病是六。
從聲母看:
(1)p、ph、m與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僅限u韻母)相拼,不與撮口呼相拼。
(2)f與開口呼、齊齒呼(僅限i韻母)、合口呼(僅限u韻母)相拼。
(3)t、th只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n、l可以拼開齊合撮四呼。
(5)零聲母和開齊合撮四呼相拼。
表1宿州方言聲韻調(diào)配合表
從韻母看:
(1)宿州方言聲母與普通話聲母相同,包括零聲母共22個[6]。
(2)宿州方言韻母共37個,比普通話少2個。
表2
表3
表4
④宿州方言中復元音韻母較少,普通話中的ai、ei、ao在宿州方言中一般讀作?、e、,如表5。
表5
例字愛北襖普通話ai51pei213au213方言?51pe213?35
⑤宿州方言中多鼻化韻,普通話中的前鼻音韻母在宿州方言中均鼻化。
(3)宿州方言與普通話一樣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diào),但調(diào)值不同。普通話中的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在宿州方言中分別讀作213、44、35、51,如表6。
表6
例字他鵝水去普通話553521451方言213443551
表7
表8
(4)“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九攝的舒聲韻在《切韻》系統(tǒng)中收-m、-n、-尾,在宿州方言中,-m尾并入了-n尾,只有-n、兩個韻尾與普通話相似。但是與普通話不同的是,宿州方言中鼻化韻母較為豐富。中古“咸深山臻”四攝的舒聲韻母在宿州方言中一般讀作鼻化元音的韻母,如表10。
表9
表10
(5)在宿州方言中,入聲韻消失,演變?yōu)殛幝曧?。德陌麥三韻字開口一般讀做e(陌韻開口三等讀作i 或y)。職韻莊組字“側(cè)測色”也與之類似,如表11。
表11
(6)宿州方言有四個聲調(diào),陰平213、陽平44、上聲35、去聲51,與中古平上去入四聲相比,平聲按清濁分為陰平、陽平,次濁上聲與清上合并為上聲,全濁上聲與去聲合并,入聲完全消失,全濁入聲歸陽平,清入、次濁入聲歸陰平,如表12。
表12
平上去入清多tu?213堵tu35釣ti?51掇tu?213次清他tha213土thu35跳thi?51脫thu?213濁駝thu?44肚tu51掉ti?51奪tu?44次濁挪nu?44努nu35尿ni?51捋lu?213
綜上所述,宿州方言共有22個聲母(含零聲母)、37個韻母、4個聲調(diào),作為一種北方方言與普通話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大致相同。通過與中古音的比較可以看出,在宿州方言中,全濁聲母已經(jīng)全部清化,知莊章合流,尖團合流,只有-n、-ng兩個鼻韻尾,中古-m尾并入了-n尾,入聲完全消失。因此,可以說宿州方言是一種典型的中原官話。
[1]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1)2-243
[2]熊正輝,張振興.官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2008(2)97-109
[3]安徽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3-55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diào)查字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1-80
[5]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J].方言,2005(2):42-46
[6]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5-191
[7]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10:129-236
[8]段亞廣.中原官話音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