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中
運用偵查謀略迅速突破職務犯罪案件的思考
文◎王振中*
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呈現(xiàn)出更智能化、隱蔽化和復雜化的特點,犯罪嫌疑人的反偵查能力也更強。偵查人員想要快速突破案件,就需要恰當而巧妙地使用偵查謀略,以發(fā)現(xiàn)、揭露、證實犯罪,查獲犯罪嫌疑人。
謀略是指在競爭對抗活動中,決策者判斷形勢,制造和利用信息影響或控制對方決策方向的行為設計。職務犯罪偵查謀略則是指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及其偵查人員,為了發(fā)現(xiàn)、揭露、證實職務犯罪,查獲犯罪嫌疑人,在依法進行專門調查工作和采取有關偵查措施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活動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以智取勝、以巧制勝的謀劃和設計。隨著形勢的變化,職務犯罪偵查謀略在實戰(zhàn)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適應職務犯罪的規(guī)律、特點及其變化趨勢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轉型、經濟的發(fā)展,職務犯罪的規(guī)律和特點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現(xiàn)階段,職務犯罪主體的文化程度較高、社會閱歷豐富,有的還熟知政策法律等,具有高智能化、高科技化、高隱蔽性和高對抗性的特點,而且具有較強的反偵查能力,使偵查人員與犯罪主體之間形成了嚴峻的斗智斗勇格局。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的思路、模式必須要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查辦案件過程中加強對謀略的運用。這是新形勢下適應職務犯罪特點的必然要求。
(二)適應《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需要
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傳喚和拘傳的時間最長為12小時,并嚴禁以連續(xù)傳喚或拘傳的方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根據(jù)有關心理學的研究,一個犯罪嫌疑人在孤單無助的情況下能夠堅持不供的心理極限是72小時,也就是3天時間,因此偵查部門之前通過疲勞訊問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能獲取供述。但現(xiàn)在只有12小時,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在心理上都能挺得住,疲勞戰(zhàn)術已無法發(fā)揮作用。偵查人員要想順利偵破職務犯罪案件,必須更新思維,強化偵查謀略的運用。
(三)當前反腐形勢需要不斷提高偵查水平和質量
當前,職務犯罪依然易發(fā)多發(fā),人民群眾對腐敗現(xiàn)象深惡痛絕,中央對腐敗分子呈零容忍、出重拳的態(tài)勢。檢察機關作為反腐敗斗爭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須繼續(xù)加大查辦職務犯罪力度,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在實踐辦案中,偵查人員辦案水平的高低、辦案中謀略含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辦案力度的大小、辦案質量的高低以及辦案效果的優(yōu)劣。偵查人員應當盡量充分發(fā)揮偵查謀略能力,加大查辦職務犯罪力度,實現(xiàn)辦案力度、質量、效果和水平的同步提升。實踐證明,運用職務犯罪偵查謀略的能力強弱、水平高低,是影響偵查辦案格局能否打開、職務犯罪案件能否迅速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
職務犯罪偵查謀略作為一種思維和行為的科學,有其自身的運作規(guī)律性,必須遵循一定原則。
(一)客觀性原則
職務犯罪偵查謀略應當在客觀分析和調查的基礎上運用。一要吃透案情。在對一起案件展開初查之前首先要弄清已經獲取的證據(jù)是否能證明犯罪事實,并充分掌握必要的犯罪線索及情報、信息,在此基礎上對案情發(fā)展態(tài)勢作出分析預測,然后再制定可行的偵查計劃,進一步地展開深入的偵查。二要充分了解偵查對象的情況。在運用偵查謀略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在接觸犯罪嫌疑人的時候要充分掌握其文化程度、教育背景、性格特點、社會經歷等情況,進而了解其犯罪原因、動機等。特別是部分犯罪嫌疑人具有較強反偵查能力的,在充分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情況后再制定偵查方案、展開詢(訊)問等就可以因人設謀、對癥下藥。
(二)應變性原則
職務犯罪偵查謀略的運用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靈活善變。在立案偵查特別是在偵查人員與偵查對象短兵相接、正面對抗后,雙方對彼此的意圖、目的都已心知肚明。若因偵查對象狡猾多變致使案件陷入困境無法前進之后,偵查人員再不及時改變偵查謀略,就將無法進一步突破案件。因此,偵查人員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時機、情況及時調整偵查謀略,捕捉戰(zhàn)機,取得戰(zhàn)果。
(三)優(yōu)選性原則
優(yōu)化的偵查謀略是在若干謀略方案中選擇出來的。這就要求在制定偵查謀略時,應盡可能地設計多套方案,而后對各種方案的目標、步驟、方法、實現(xiàn)目標的把握程度以及需要動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情況進行結合性的對比研究,并根據(jù)具體職務犯罪的個案實際,按照因案施計、因人施計、因時因地施計等原則,從中選擇最為優(yōu)化的偵查謀略。例如,在偵查共同犯罪案件、窩案、串案時,往往要針對多個問題使用多個謀略,有些對局部、當前有利的謀略,對全局和長遠未必有利,因此,要從全局的角度來選擇偵查謀略,決不能為抓一個從犯而驚跑一個主犯,為偵破一案而丟掉多案。
(四)合法性原則
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偵查職務犯罪案件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偵查謀略也應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疇之內,堅持依法運用偵查謀略,這是依法治國方略和社會主義法制原則的基本要求。《刑事訴訟法》第50條明確規(guī)定:“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第54條規(guī)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币虼?,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應當把握好迷惑性審查與欺騙引誘性審查的區(qū)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理使用偵查謀略。
在實踐中,若能正確巧妙地運用偵查謀略,可以迅速地指向犯罪事實、突破案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結合實踐,就如何運用職務犯罪偵查謀略做一論述。
(一)由外到內,周密初查
隨著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越來越受重視,“零口供”的職務犯罪案件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偵查人員首先從外圍入手,充分做好前期的證據(jù)調查工作,層層深入,最后再接觸犯罪嫌疑人,以防打草驚蛇。
在初查階段,偵查人員切記要做到“細、密、慎”,即細致制定偵查計劃、偵查方案;秘密展開初查,切勿暴露目的;謹慎行動,防止倉促上陣。偵查人員在初查中可以采取“隱匿身份、間接調查”、“聲東擊西、調取證據(jù)”、“放長線、釣大魚”等謀略調取可用證據(jù),從而為立案工作打好基礎。
(二)營造氛圍,施加壓力
在偵查職務犯罪過程中,偵查人員面對犯罪嫌疑人時應營造出一定的聲勢、氣氛和壓力,以此震懾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都有做賊心虛的心理,通過對其宣講法律政策等手段,對其心理施加強大的壓力,有助于促使其主動投案自首。但是,職務犯罪嫌疑人多狡猾謹慎,很難說服其主動交代,這就要求偵查人員應采取巧妙的攻心措施,以擊敗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一是正面攻心法,即消除對立,取得信任。偵查人員在態(tài)度上既要嚴肅又要誠懇,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形成威懾、對抗下的和諧氛圍,讓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形成“可畏、可信、可敬”的心理,從而使其主動承認罪行。二是制造假象法。偵查人員通過隱真示假、制造錯覺的方法迷惑犯罪嫌疑人,對于其在回答時答非所問、閃爍其詞、遲疑不決的問題,偵查人員可以適當制造假象,表現(xiàn)出對這些問題已調查清楚,回答不回答無所謂的姿態(tài),然后再告知其如實供述的益處,不然會喪失從寬處理的機會,破除其心理障礙。
(三)制造矛盾,挑起內訌
在共同犯罪嫌疑人或者與犯罪嫌疑人有牽連者之間,運用一定的手段,瓦解他們的關系,使他們之間相互產生不信任感,由埋怨到相互斗爭,直到徹底分崩離析,不再相互包庇和承擔罪過,而是相互檢舉、揭發(fā)彼此的罪行。這種偵查謀略對于窩案、串案和共同犯罪案件十分有效,特別是對于涉案人員之間存在分贓不均、利益多寡的矛盾,或上下級之間不信任、成員之間的不服氣等,更容易在他們之間挑起矛盾,制造內訌,從而以敵制敵,最終將他們各個擊破。
(四)巧用證據(jù),攻其不備
在適當?shù)臅r機向犯罪嫌疑人展示我們掌握的有力證據(jù),對于打擊對方防線,迫使其交代犯罪行為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證據(jù)是案件偵破的根本,如何運用證據(jù)突破案件,打開全局,關鍵在于如何巧妙使用。證據(jù)要用的得當、適時、有效,才會事半功倍。例如,那些到案后思想波動很大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思前想后、猶豫不決,如果能抓住其動搖不定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使用證據(jù),就能使其感到犯罪事實已經被偵查人員掌握,只有交待才是唯一出路,從而促使其坦白。而有些頑抗的犯罪嫌疑人則心存僥幸,企圖通過交待小的罪行而使偵查人員認為其認罪態(tài)度好,借機隱瞞重大犯罪事實。偵查人員此時拋出證據(jù),對其心理產生巨大威懾力,粉碎其逃避法律制裁的幻想,促使其認罪伏法。
總之,對于偵查謀略的使用,應當根據(jù)每個犯罪嫌疑人的不同特點、情況靈活運用,切忌固守陳規(guī),要做到因案、因人、因時而異。
檢察機關查處職務犯罪案件是偵查人員與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活動。偵查人員在運用偵查謀略時,除了遵循一定的原則、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注意運用方法是否得當。在實踐中,運用偵查謀略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增強偵查能力,加強偵查主體自身建設
在職務犯罪偵查活動中,偵查人員如何增強自身能力是偵破職務犯罪案件至關重要的因素。自強者方能勝人。就偵查謀略的功能來講,它具有既謀人又謀己的功能,“謀人者,使之弱;謀己者,使之強”。實踐中,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存在對抗關系,所謂“謀人”就是逐漸削弱對方的力量,利而誘之,戰(zhàn)而勝之。要想打敗對方,首先必須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自身的偵查能力,培養(yǎng)優(yōu)質的偵查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偵查作風,錘煉出堅強、果斷、冷靜、沉著的偵查品行,從而提高整個偵查隊伍的偵查能力。
(二)正確把握時機,實時運用偵查謀略
在職務犯罪偵查活動中,若能爭取時間上的主動性,合理把握時機,巧妙安排時間,就能以快制勝,迅速取得突破。首先,打亂犯罪嫌疑人的原有節(jié)奏,擾亂其心智和思維,使其陷入困境。例如有的犯罪嫌疑人有午休習慣,中午不休息下午就會萎靡不振、思維混亂,偵查人員就可以選擇這個時間段對其展開訊問;有的犯罪嫌疑人有子女升學婚嫁、父母做壽等要事,本人必須親自辦理,偵查人員可以在此時傳其接受訊問談話。其次,要“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行動貴在迅速,在犯罪嫌疑人沒有意料、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對其突擊訊問,或在8小時上班時間之外進行,會給其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突破其原有的防備體系。
(三)合理運用謀略,嚴格界定與非法取證的關系
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但非法證據(jù)與通過偵查謀略獲取的證據(jù)之間的界限存在一定爭議。在偵查實務中,可以運用以下謀略獲取證據(jù)。一是利用錯覺的欺騙性策略,即制造某種假象使犯罪嫌疑人認為偵查人員已經充分掌握了其犯罪的證據(jù),促使其承認罪行。二是利用離間法的欺騙性策略,即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暗示犯罪嫌疑人,其同伙已經交代案件或揭發(fā)其罪行,使其也認罪。三是以利益為誘餌的策略,即告訴犯罪嫌疑人若承認罪行會對其從寬處理等。四是以對其不利相威脅的策略,即明確告知犯罪嫌疑人若其不認罪會對其自身或者其家屬不利等。
隨著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深入,包括職務犯罪偵查謀略在內的偵查理論體系都已經初步形成并逐漸完善。研究和運用偵查謀略查辦職務犯罪案件,已成為各地檢察機關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是職務犯罪偵查實踐深入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辦案實踐中,偵查人員用謀意識和用謀水平都存在差別,導致偵查謀略得不到充分得運用。因此,有必要在加強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研究,不斷在偵查實踐中探索發(fā)展并接受檢驗,全面提高偵查人員運用偵查謀略的能力。
*河南省汝陽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4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