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 吳光華
順水推舟 因勢利導 水到渠成
——生成性資源教學應用的實踐與感悟
☉江蘇省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 吳光華
為了從我校數(shù)學組選拔老師參加市初中數(shù)學優(yōu)秀課評比,我校近期舉行了青年教師優(yōu)秀評比.作為評委,筆者有幸全程參與了本次活動.本次賽課,選擇了人教版教材“19.1函數(shù)”第1課時作為教學內(nèi)容.“函數(shù)”的概念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體會函數(shù)值與自變量取值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對這種一一對應關系的深刻認識,是學生學習初中階段三種函數(shù)的起點,直接影響著對三種函數(shù)的圖像及性質(zhì)的探究.自課題公布到正式比賽只有一天的時間.雖然老師們對教學過程都進行了精心規(guī)劃和設計,但由于缺少了“試上打磨”環(huán)節(jié),很多課前無法預估的學生生成還是給老師們的課堂帶來了“麻煩”.面對這些意外出現(xiàn)的“麻煩”,很多老師能巧妙處置,讓這些“意外”服務于課堂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成效.本文將結(jié)合這次賽課中的一則生成性資源的處置案例談談筆者的一些感悟,以期對你有所幫助.
通過師生互動,“函數(shù)”的概念被歸納得出,老師已經(jīng)將其呈現(xiàn)在黑板上.接下來,教師呈現(xiàn)一組題目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函數(shù)概念,并深入感知“函數(shù)”中函數(shù)值與自變量取值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下面僅呈現(xiàn)出“教學意外”的問題,并附上教學過程以便后面的分析.
問題:一斤蘋果1.2元,買x斤蘋果要y元.其中變量為________,自變量為_______,_______是_______的函數(shù).
呈現(xiàn)問題,并稍作停頓后,教師示意學生作答.
學生1:變量為x,y.
學生2:自變量為x,y是x的函數(shù).
教師:對嗎?
學生(齊答):對!
學生3依然把手舉得高高.
教師:你還有不同的答案?
學生3:我認為這里也可以填“自變量為y,x是y的函數(shù).”
對學生3的回答,教師和其他學生都一愣.
教師:為什么?
教師:很好,在這道題中,我們因為x取一個值時,y有唯一值與之對應;y取一個值時,x也有唯一的值與之對應.所以,本題中,我們不僅可以填“自變量為x,y是x的函數(shù)”,還可以填“自變量為y,x是y的函數(shù)”.
(學生5突然站起來)
學生5:老師,我認為只要y是x的函數(shù),x就是y的函數(shù).
(教室里出現(xiàn)了一片爭議聲)
教師:看來同學們對此很有想法,我們先在小組中統(tǒng)一一下觀點,最好能找到例子來說明!
(小組交流,展開辯論,統(tǒng)一觀點)
教師:下面我們在全班再來辯一辯,看看他的說法到底對不對.
學生6:我們組都認為他的說法是對的.買蘋果的問題中,x是y的函數(shù),y也是x的函數(shù).
學生7:我昨天去買鉛筆,每支1.5元,買的支數(shù)x與總價y元之間也有這種互逆的函數(shù)關系.
(在學生6,7的闡述過程中,教室里一些同學點頭表示贊同)
教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學生7:我們組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根據(jù)函數(shù)的定義,必須是自變量取值和函數(shù)值之間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自變量x取一個值,函數(shù)y有唯一確定的值.但是,函數(shù)y取一個值時,x可能有不止一個值與之對應,此時,x就不是y的函數(shù).
(教室里安靜了下來)
教師:能舉個例子嗎?
學生7:剛才我們寫出的第三關系式S=πr2(圓的面積S與半徑r之間的關系)中,S是r的函數(shù);如果不考慮這是個實際問題,也就是r可以取任意實數(shù),那么,當S取一個值時,r應該有“一正一負”的兩個值與之對應,顯然r不是S的函數(shù).
(教室里安靜了下來,部分學生陷入沉思)
學生8:你們組的這個例子不太好.函數(shù)的自變量是有范圍的,我們組舉了一個例子.y=x2,當x取一個值,y有唯一確定的值,y是x的函數(shù);當y取一個值時,比如y=1,x就有兩個值1和-1,顯然,根據(jù)函數(shù)的定義,x不是y的函數(shù).
教師:這兩個組的同學說得有道理嗎?
(學生紛紛點頭稱是)
教師:那么,對于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具有函數(shù)關系,我們該如何去鑒別呢?
學生9:要判別兩個變量之間是否是函數(shù)關系,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函數(shù)定義,只有當兩個變量中,一個變量取一個值時,另一個變量有唯一確定的值與之對應,此時這兩個變量之間才存在函數(shù)關系.
2.案例分析
對“函數(shù)”概念的認知一直是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難點,尤其如何讓學生充分感知“函數(shù)值與自變量取值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成為了一個教學難題,一直困擾著眾多的一線老師.一個新的概念的出現(xiàn),必然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圍繞新的概念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想符合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可見,在本節(jié)課上,學生第一次接觸“函數(shù)”的概念,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生成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問題”呈現(xiàn)前,學生已經(jīng)獲得了“函數(shù)”的概念,自然會圍繞這個概念產(chǎn)生一些聯(lián)想.基于“蘋果的總價與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順著學生2、3的回答和老師的小結(jié),學生5產(chǎn)生“函數(shù)關系可以互逆”,雖然意外,但這一意外的猜想?yún)s是“問題”探究的自然延伸.基于本課的教學需求分析,這個猜想雖然不在預料之中,但其探究的價值卻超過很多預設的教學問題.因此,教學中,教者緊扣問題讓學生展開了激烈的思考與爭辯,通過在學習小組和全班范圍內(nèi)的兩度交流,讓學生的思維緊貼“函數(shù)”概念,一次次爭辯將學生思維從猜想拉回到概念的辨析與應用中.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鞏固了新學概念,還提升了學生應用“函數(shù)”概念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生成性資源一般都是無法預估的,即使再充分的預設,都難以保證所有預設的生成都如期而至.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即使再充分的預設,也無法囊括所有的生成.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都學著相同的知識,但由于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會產(chǎn)生不同的生成,因此,預設之外的生成自然不可避免了.既然“意外”已經(jīng)出現(xiàn),教師就應順水推舟,順應學情需求,將合乎情理、合乎情境的教學生成呈現(xiàn)出來,作為下一步的教學資源加以應用.筆者認為,這些偶然生成來自于學生,就應交由學生自己來處理,在學生無法處理的情況下,教師再去提供必要的幫助.在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學習小組內(nèi)的交流爭辯.在上面的案例中,“統(tǒng)一觀點”實際就是期待學生通過組內(nèi)爭辯來理清知識.這樣的交流爭辯,借助組內(nèi)成員間的觀點碰撞,調(diào)動他們參與探究的熱情,讓他們積極投入到生成性資源的教學應用中去.問題的難易程度,決定了交流辨析范圍的大小,由于案例中出現(xiàn)的意外生成化解難度較大,教師除了應用小組交流爭辯外,還將整個問題置于全班進行交流,學生在爭辯中,熱情高漲,不僅學會了用概念說理,還嘗試著用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雖然學生7的例子有些不妥,但這不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樣的嘗試無疑對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形成是大有益處的!
意外生成,純屬偶然.這種偶然生成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進程.有些意外生成順應教學需求,推動著課堂教學快速前進;有些生成非教學所需,讓課堂教學放緩了“腳步”.如何用好這些偶成的教學資源以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益呢?筆者認為,面對意外生成,教師應憑借已有的經(jīng)驗,對資源的可用度作出迅速的判斷,從有利于教學進程的角度進行瞬時設計,提出有利于教學進程的數(shù)學問題或問題組,然后實施層層遞進式追問,讓課堂回歸教學預設,獲取有效生成.因勢利導,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理念.教師圍繞片斷中學生出現(xiàn)的意外猜想,短時間內(nèi)呈現(xiàn)“先在小組中統(tǒng)一一下觀點,最好能找到例子來說明”和“在全班再來辯一辯,看看他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兩種具有明顯梯度的探究方法,通過“為什么”“有沒有不同意見”“能舉個例子嗎”等問題的提出,讓猜想與探究最終回到了“函數(shù)”概念的深度應用與辨析上.圍繞這樣一個合理的猜想,能在短時間內(nèi)將兩種探究方式組合使用,同時生成了諸多配套的問題,不能不說這位老師捕捉和應用課堂生成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意外生成的引導回歸,足見這位教師的教學功底,完整的教學過程很好地詮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要想達到案例中這位老師的教學境界,我們應在日常教學中積聚處理意外生成的各種策略,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從而能借意外之勢成有效教學之實.
任何形式的教學生成,無論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都產(chǎn)生于學生的深思熟慮之后.可以說,每一個生成都有理有據(jù).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抓住這些生成性資源執(zhí)果索因,找到生成的“源頭”,為形成新的教學應用提供依據(jù).在這次賽課觀摩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的意外生成后,老師都能從本節(jié)課所學的“函數(shù)”概念中找到新的“教學起點”,讓意外生成與預設生成一樣起到了促進教學的作用.顯然,“函數(shù)”概念就成了本課生成性資源出現(xiàn)和再度教學應用的“起點”.章建躍博士曾多次要求:“數(shù)學教師要重視數(shù)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以本課為例,函數(shù)是一個基本概念,而判別函數(shù)關系的方法則是基本原理,這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是本課新知應用的基礎,學生的一切生成都來源于這兩個知識.由此可見,“函數(shù)”概念既是本課教學之“源”,也是本課教學之“流”.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將所有的生成與其進行關聯(lián),將生成化歸到函數(shù)概念的應用和遷移上去.總而言之,生成的多樣性和偶然性,決定了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所有的意外生成得到有效應用,自然回歸,“無痕”化解.
日常教學中,意外生成不可避免.教師應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這些生成,用敏銳的“嗅覺”捕捉這些生成,用巧妙的策略化解這些生成.總而言之,生成可以在意料之外,但處理一定要遵循教學常規(guī),緊貼學情,依靠學生,讓其“從學生中來,回學生中去”,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化解這些“意外”,讓它們服務于課堂教學,服務于新知的生成與應用.當然,意外生成的處理策略有很多,本文所述僅一家之言,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同行專家不吝賜教!
1.印冬建.精彩課堂,不容“錯”過[J].中學數(shù)學(下),2013(1).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中學數(shù)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施俊進.妙用學生錯誤資源,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J].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2012(12).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