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華
不偏不倚的科斯
柯華
毫無疑問,科斯在1960年發(fā)表的《社會成本問題》是一篇重要的論作,其重要程度,以至于在五十多年后一些國家的經濟學家仍在討論其中的意義。不同的人所理解的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arry Coase)不同,正像盲人摸象。我所看到的是中庸的科斯:不偏不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流經濟學界和法學界所看到的科斯是右派的科斯。我認為,科斯實際上不左不右,處于中間,在他左邊的人是左派,在他右邊的人是右派。
科斯的相互性思維為制度的變革提供了可能性?!跋嗷バ运季S”是科斯式的特點,這個思維方式服務于更高的“總的效果”,這就是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最后提出的“方法的改變”。“顯然,只有得大于失的行為才是人們所追求的。但是,當在各自為政決策的前提下,對各種社會格局進行選擇時,我們必須記住,將導致某些決策的改善的現(xiàn)有制度的變化也會導致其他決策的惡化。而且,我們必須考慮各種社會格局的運行成本(不論它是市場機制還是政府管理機制),以及轉成一種新制度的成本。在設計和選擇社會格局時我們應考慮總的效果?!?/p>
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過程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與污染環(huán)境相比,環(huán)境治理是一場更漫長、更艱難的戰(zhàn)役。環(huán)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和人之間——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在現(xiàn)代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市場行為的“外部性”,這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受益的被稱為“正外部性”,受損的被稱為“負外部性”,企業(yè)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正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建立一個新的社會成本的分攤機制而且讓市場來實現(xiàn)”,更符合作者在原文中的表述。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企業(yè)生產產品實際上包含了兩種類型的成本,一種是企業(yè)組織生產的內部成本,另一類是生產過程中產生“負外部性”帶來的公共成本,兩種成本相加就是社會總成本。在社會總成本一定的情況下,企業(yè)的內部成本越低,造成的環(huán)境代價就越大,公共成本也越高。
過去的市場準則對于企業(yè)生產行為造成的公共成本視而不見。對于企業(yè)而言,通過盡量低的內部成本控制追求效益最大化,這種行為是市場準則所允許的,也更加符合自身利益,因此企業(yè)缺乏改進生產工藝、降低生產過程造成污染的動力。
未來政府要全面推動環(huán)境整治,除了行政手段外,還需要從改變市場的游戲準則著手,要通過市場手段把“外部性”內部化,把公共成本轉嫁到企業(yè)頭上,讓企業(yè)為自己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