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笛
(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倫敦,WC1E 6BT,英國)
從20世紀10年代左右到如今,中國真菌學的發(fā)展恰好經(jīng)歷了約一個世紀的時間[1]。老一輩真菌學家十分重視對真菌學,特別是中國真菌學發(fā)展史的梳理和回顧。余永年 (1923~)先生曾對世界近現(xiàn)代真菌學的發(fā)展做過一番概述[2],王云章(1906~2012)先生則尤致力于綜括中國真菌學的發(fā)展歷程[1,3-5]。這種對學科史的整理是本學科領域內(nèi)重要的基礎工作,英國真菌學家安斯沃斯 (G.C.Ainsworth,1905 ~1998)曾就此方面出版過多種專著[6-8],而中國真菌學自近代動蕩歲月以來自強不息、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也蘊含著深刻的精神啟示。
近代中國真菌學固然帶有本民族自身的特色,但其知識基礎卻是晚清以來引介的西方真菌學;這部分西學東漸的產(chǎn)物無疑發(fā)揮了啟蒙的作用,然而過去前輩學者們對此未曾著力,近年來賈身茂先生對《格致匯編》和《農(nóng)學報》中的食、藥用菌文獻做過細致的論述,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9-15]。由于晚清時期并無嚴格意義上的獨立出版的真菌學方面的專著(詳見下文),因此西方真菌學知識主要見于報刊文章和植物或博物類書籍(如1858年版《植物學》和1908年版《博物學教授指南》[16-17]),其中后者所含真菌學知識內(nèi)容較少且零碎。本文試從這一時期的中文報刊入手,挖掘其中專門敘述真菌的篇目,以期為全面研究晚清時期中國真菌學的啟蒙打下基礎;所錄文章以科技類為主,兼錄少量有價值的涉及傳統(tǒng)文獻、物產(chǎn)、引種報道,以及插圖等方面的篇目。部分科學類文章雖涉及真菌 (如連載于1904年1~2月間第242和243冊《農(nóng)學報》的《農(nóng)作物病理學》、載于1898年8月8日第16期《格致新報》的《格致初桄》和連載于1905~1906年間第3、4、6、8、10、19 期《北直農(nóng)話報》的《植物病理》),但由于不是專篇,故而不作記錄。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學者從科學史角度對舊期刊中科學文獻的分類整理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已開始[18],至今仍是一項需要不斷推進的工作。然而,文獻的分類和取舍與判斷者的學識和衡量標準有關,本文所列專篇目錄如有缺漏和錯誤,謹祈批評指正。
晚清報刊中涉及大型真菌的文獻,部分隱藏于一些綜合性文章之中,例如1890年春《格致匯編》第5年第1卷所載傅蘭雅 (John Fryer)“西國名菜嘉花論”中之“菌類”部分;1893年《點石齋畫報》“革”冊所載“菌具人形”;1901年10月《農(nóng)學報》第157冊所載(日)福羽逸人著/林壬譯“蔬菜栽培法”之“菌類”篇;1902年8月《農(nóng)學報》第187冊所載(日)山田幸太郎著“圃鑒”之“洋菌”部分等等。至于專篇,共得44篇,如下:
1898年8月8日,《格致新報》第16冊,“日本地蕈”,張文彬/朱維新,譯自美國《學問報》;
1898年8月,《農(nóng)學報》第39冊,“家菌長養(yǎng)法(未完)”,陳壽彭,譯自 (美)William Falconer
著"How to Grow Mushrooms"(1897);
1898年8月,《農(nóng)學報》第40冊,“家菌長養(yǎng)法(續(xù))”,陳壽 彭,譯 自 (美)William Falconer著"How to Grow Mushrooms"(1897);
1898年8月,《農(nóng)學報》第41冊,“家菌長養(yǎng)法(續(xù))”,陳壽 彭,譯 自 (美)William Falconer著"How to Grow Mushrooms"(1897);
1898年9月,《農(nóng)學報》第42冊,“家菌長養(yǎng)法(續(xù))”,陳壽 彭,譯 自 (美)William Falconer著"How to Grow Mushrooms"(1897);
1898年9月,《農(nóng)學報》第43冊,“家菌長養(yǎng)法(續(xù)完)”,陳壽彭,譯自 (美)William Falconer著"How to Grow Mushrooms"(1897);
1899年12月23日,《湖北商務報》第25冊,“香菇種法”,匿名,錄自十一月《便覽報》;
1899年4月,《農(nóng)學報》第65冊,“椎茸制造法”,(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900年4月29日,《知新報》第117冊,“茯苓獲利”,匿名,錄自《中外日報》;
1900年7月17日,《湖北商務報》第43冊,“宣化蘑菇產(chǎn)”,匿名;
1900年7月17日,《湖北商務報》第43冊,“老河口木耳”,匿名,錄自五月《新聞報》;
1900年8月,《農(nóng)學報》第114冊,“冬蟲夏草”,(日)藤田豐八,譯自 (日)小田勢助《冬蟲夏草》(載1898年第2卷第16號日刊《昆蟲世界》);
1900年9月,《農(nóng)學報》第117冊,“蕈種栽培法”,林壬譯,(日)本間小左工門著;
1900年9月24日,《湖北商務報》第50冊,“法國菌利”,匿名,譯自《東方商務報》;
1901年11月10日,《南洋七日報》第9冊,“稻藁造蕈”,匿名;
1902年3月,《集成報》第30期,“建菌開盤”,匿名;
1902年9月,《農(nóng)學報》第190冊,“培養(yǎng)椎蕈之利益”,匿名,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902年9月22日,《湖北商務報》第118冊,“中國產(chǎn)白木耳”,匿名,譯自七月日刊《通商匯纂》;
1903年10月,《農(nóng)學報》第231冊,“冬蟲夏草說”,匿名,譯自日刊《新農(nóng)報》;
1905年7月,《農(nóng)學報》第295冊,“吳蕈譜”,(清)吳林;
1906年4月,《萬國公報》第207冊,“種菌之地窟”,(英)季理斐譯,范祎述;
1906年7月,《教育世界》第128號,“辨茸”,匿名;
1907年5月26日,《江西農(nóng)報》第2期,“造菌法”,匿名;
1907年5月26日,《江西農(nóng)報》第2期,“草菇”,匿名;
1907年7月1日,《商工旬報》第2期,“種冬菇新法”,匿名;
1907年7月30日,《農(nóng)工商報》第5期,“續(xù)種冬菇法”,俠庵;
1907年8月19日,《農(nóng)工商報》第7期,“種木耳法”,匿名;
1908年2月22日,《農(nóng)工商報》第25期,“種菌新法”,逸農(nóng);
1908年4月11日,《農(nóng)工商報》第30期,“草菇種法”,匿名;
1909年11月7日,《教育雜志》第1年第10期,“蕈”,嚴保誠;
1909年12月3日,《廣東勸業(yè)報》第88期,“松菌人工繁殖法”,匿名;
1909年4月30日,《廣東勸業(yè)報》第66期,“日本冬菇栽培法”,匿名;
1908年7月9日,《農(nóng)工商報》第39期,“種法國菌 (未完)”,匿名;
1908年7月28日,《農(nóng)工商報》第41期,“種法國菌”,匿名;
1908年8月1日,《重慶商會公報》第103期,“毒菌傷人”,匿名;
1909年5月29日,《廣東勸業(yè)報》第69期,“日本冬菇選木法”,匿名;
1910年10月17日,《湖北農(nóng)會報》第6期,“麻菌之特產(chǎn)”,匿名;
1910年1月1日,《國粹學報》第61期,“羨道中馗、玉蕈、蟕蠵蕈、鐵面蕈 (圖)”,匿名;
1910年1月30日,《國粹學報》第62期,“佛手蕈、鬼蓋 (圖)”,蔡有守;
1910年5月28日,《國粹學報》第66期,“銅鼓蕈、燭臺蕈、鎧甲菌、綠毛中馗 (圖)”,蔡有守;
1910年5月9日,《廣東勸業(yè)報》第101期,“欲買法國菌種者須知”,匿名;
1910年8月25日,《廣東勸業(yè)報》第112期,“香菌干燥新法”,匿名;
1910年9月24日,《國風報》第1年第23號,“世界唯一之大菌”,茶圃;
1910年9月4日,《廣東勸業(yè)報》第113期,“香菌發(fā)生之樹木”,匿名。
其中,連載的《家菌長養(yǎng)法》誤題“威廉母和爾康尼”兩人著 (實際上系"William Falconer"一人),經(jīng)筆者核查,系譯自其出版于1897年的《如何種菇》(How to Grow Mushrooms)一書;《冬蟲夏草》一文注明譯自《昆蟲世界》,經(jīng)核查,系譯自(日)小田勢助發(fā)表于1898年第2卷第16號的日刊《昆蟲世界》,標題一致,原文所述為日本的幾種蟲草菌及相關知識,并非專論中國產(chǎn)冬蟲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都揖L養(yǎng)法》和《蕈種栽培法》后又被合為一冊,收錄于清光緒年間北洋官報局出版的《農(nóng)學叢書》;而在1897~1906年出版的江南總農(nóng)會石印的七集本《農(nóng)學叢書》中,這兩種譯作則分散于其它冊目?!掇r(nóng)學報》對我國傳統(tǒng)科學文獻《吳蕈譜》亦有全文收錄,后者系清前期吳林所撰。上述文獻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食用菌栽培類,其中,1901年的《稻藁造蕈》講述的是“南華蕈”(即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的栽培法,1900年的《法國菌利》宣傳了法國雙胞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人工栽培及其經(jīng)濟效益,而1908年的《種法國菌》和1910年的《欲買法國菌種者須知》則表明廣東在1910年以前就有對法國雙孢蘑菇的引種和栽培了。此外,雖然我國傳統(tǒng)的香菇栽培技術源遠流長[19],但是從1898年的《椎茸制造法》、1909年的《日本冬菇栽培法》和《日本冬菇選木法》等文來看,日本的香菇栽培技術也曾在清末被介紹到國內(nèi)。
晚清報刊中的主要與霉菌類有關的文章計有27篇,其中又主要與植物致病真菌有關,現(xiàn)將相關篇目匯列如下:
1898年3月,《農(nóng)學報》第23冊,“桑樹霉病問答”,(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898年5月11日,《格致新報》第7冊,“問腐飯變紅”,奚在旋;
1898年6月29日,《格致新報》第12冊,“洗衣服霉跡法”,張文彬/朱維新,譯自法國《博學報》;
1899年7月,《農(nóng)學報》第73冊,“木材防腐法”,(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大日本山林會報》;
1900年3月,《農(nóng)學報》第99冊,“桐樹防腐法”,(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農(nóng)業(yè)雜志》;
1900年4月,《農(nóng)學報》第101冊,“除植物之害蟲害菌法”,(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農(nóng)業(yè)雜志》;
1903年8月,《農(nóng)學報》第 224冊,“腐米含毒”,匿名,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904年5月,《農(nóng)學報》第254冊,“甘薯病菌圖說”,匿名,譯自日刊《新農(nóng)報》;
1904年7月,《農(nóng)學報》第260冊,“麥類病菌圖說”,匿名,譯自日刊《新農(nóng)報》;
1904年7月,《農(nóng)學報》第260冊,“蘋果樹病菌圖說”,匿名,譯自日刊《新農(nóng)報》;
1905年12月,《農(nóng)學報》第313冊,“北美加州果樹害蟲病菌之驅(qū)除及預防法”,匿名,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906年6月22日,《北直農(nóng)話報》第11期,“麥斑病的治法”,承之;
1906年,《北洋學報》第29期,“豫防果品萎病說 (未完)”,匿名;
1906年,《北洋學報》第38期,“豫防果品萎病說 (續(xù)第29期)”,匿名;
1906年,《北洋學報》第46期,“豫防果品萎病說 (續(xù)第38期完)”,匿名;
1906年,《北洋學報》第23期,“剖驗蘋菌說”,匿名;
1906年,《北洋學報》第23期,“剖驗麥菌說”,匿名;
1907年6月21日,《商工旬報》第1期,“看看防止發(fā)霉之妙法”,匿名;
1907年7月30日,《農(nóng)工商報》第5期,“器物防霉爛法”,俠庵;
1908年5月31日,《實業(yè)報》第10期,“材木防腐法”,匿名;
1908年5月31日,《實業(yè)報》第10期,“洗衣服霉跡法”,匿名;
1908年11月15日,《實業(yè)報》第27期,“驅(qū)除黑膏病菌法”,匿名;
1908年11月15日,《實業(yè)報》第27期,“驅(qū)除植物赤澀病菌法”,匿名;
1908年11月15日,《實業(yè)報》第27期,“驅(qū)除植物腐敗病菌法”,匿名;
1909年5月19日,《廣東勸業(yè)報》第68期,“材木防腐法”,匿名;
1909年10月14日,《廣東勸業(yè)報》第83期,“石灰硫黃之殺菌劑”,匿名;
1909年11月13日,《廣東勸業(yè)報》第86期,“石灰硫黃之殺菌劑”,匿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03年4月26日《新民叢報》第30號的《霉菌燈》和同年5月25日《新民叢報》第32號《續(xù)記霉菌燈》兩篇短文雖然題名含“黴菌”(“黴”即“霉”的繁體字),但實際上談論的是發(fā)光細菌。文中稱“奧國大學校教授馬理西者,近日發(fā)明制一種用霉菌物 (中國舊譯名‘微生物’)之燈。其燈用磷質(zhì)之霉菌物裹以浸硝石與膠之布片,納入于玻璃球中。霉菌物漸漸生育,遂發(fā)為一種強烈綠青色之光”,又稱“此等霉菌,其發(fā)育之方法極易:以鯡之鮮肉入于百分溶液而加有食鹽二分或三分者,保有攝氏七度之溫度,二、三日后,不獨鯡肉發(fā)光,即溶液之全部分亦俱發(fā)光”。根據(jù)其描述,可以判斷這是一種能在魚肉上發(fā)現(xiàn)的發(fā)光細菌[20]。同樣的,1903年9月《湖南通俗演說報》第12期的《霉菌燈》一文可能轉(zhuǎn)自《新民叢報》,所述也是發(fā)光細菌;1911年11月15日《東方雜志》第8卷第9號中的《菌光燈之發(fā)明》插畫顯示了這種發(fā)光細菌裝置。為什么明明題名“黴菌”,但所論的卻是細菌呢?
日語詞“黴菌”其實是“細菌”或“微生物”的意思,而漢字的繁體字“黴”(即簡化后的“霉”字)與日文的“黴”字形相同而字義不同。有時由于漢譯者照抄日文,導致讀者在閱讀相關文獻時會產(chǎn)生誤解,如不核對原書,就會沿誤。如(日)米良文太郎翻譯的(日)佐佐木祐太郎《農(nóng)業(yè)黴菌論》于1902年12月至1903年1月間分3次連載于《農(nóng)學報》第201到203冊,后又以2卷1冊的形式,收錄于七集本《農(nóng)學叢書》第4集;而原著日文書名作“農(nóng)業(yè)バクテリヤ論”[21](意為“農(nóng)業(yè)微菌論”或“農(nóng)業(yè)微生物論”),書中談論的是細菌以及其它微生物,因此從書名和內(nèi)容來看,書名的正確中文譯名當作“農(nóng)業(yè)微菌論”。米良文太郎翻譯時所給的“黴菌”一詞雖然看似和漢字無異,但實際上是日語,而不是漢語詞,讀者若單看書名會誤以為它是一部真菌學專著。同樣地,1903年出版的范迪吉等翻譯的(日)井上正賀《黴菌學》一冊由上海會文學社出版,是“普通百科全書”系列中的一種[22],原書日文名為“黴菌學”[23]。書中所論,也是細菌,并非專論屬于真菌的“霉菌”。由于譯者照抄日文,徑直把日文的“黴”字對應于中文的“黴”(二者形同而義不同),因此此書的漢譯名也會給讀者造成誤解。除了以上例子外,有必要列出容易引起誤解的晚清時期的相關期刊篇目,如下:
1900年6月,《農(nóng)學報》第107冊,“用霉菌除蟲法”,(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昆蟲世界》;
1904年7月3日,《大陸報》第2年第5號,“掌中霉菌之數(shù)”,匿名;
1905年7月27日,《大陸報》第3年第11號,“霉菌死滅之寒氣”,匿名;
1907年4月5日,《中國新女界》第3期,“霉菌學原論”,煉石譯;
1907年6月11日,《學報》第1年第5號,“霉菌之對于巖石之作用”,晴;
1907年10月,《教育世界》第158號,“煙草之霉菌”,匿名;
1908年3月22日,《廣益叢報》第163號,“發(fā)明各種金銀幣之霉菌”,匿名;
酵母菌是一類單細胞真菌,也是釀酒過程中必要的添加物。現(xiàn)將晚清報刊中有關酵母菌,包括釀酒技術的文獻匯列如下,計有18篇:
1874年10月31日,《萬國公報》第7年第309卷,“傳授日本人釀酒之法”,匿名;
1897年4月22日,《時務報》第24冊,“論中國葡萄釀酒”,(日)古城貞吉,譯自三月二十日日刊《太陽》雜志;
1897年9月11日,《集成報》第14冊,“日本釀酒”,匿名,錄自《蘇報》;
1898年12月,《農(nóng)學報》第51冊,“栽種葡萄釀酒 (節(jié)略)”,張振勛;
1899年11月,《農(nóng)學報》第 86冊,“釀酒成效”,匿名;
1899年8月,《農(nóng)學報》第75冊,“林檎釀酒”,(日)藤田豐八,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904年7月27日,《寧波白話報》第1次改良第4期,“釀酒改良”,匿名;
1904年12月,《農(nóng)學報》第273冊,“釀柿酒法”,匿名,譯自日刊《農(nóng)會報》;
1905年3月30日,《大陸報》第3號,“鋸屑能制造酒精”,匿名;
1906年1月9日,《北直農(nóng)話報》第4期,“葡萄酒釀造法 (未完)”,子丹;
1906年3月9日,《北直農(nóng)話報》第6期,“葡萄酒釀造法 (續(xù)第4期)”,子丹;
1906年11月1日,《南洋商務報》第4期,“濰縣改良釀酒法”,匿名;
1906年11月16日,《北直農(nóng)話報》第19期,“葡萄酒釀造改良”,樹屏;
1907年2月,《萬國公報》第217冊,“玉麥造酒”,(美)林樂知譯,范祎述;
1907年9月22日,《江西農(nóng)報》第10期,“濰縣梨汁釀酒”,匿名;
1907年11月15日,《廣益叢報》第152號,“梨汁釀酒”,匿名;
1909年3月,《農(nóng)工雜志》第2期,“稟報以柿釀酒之成效”,匿名;
1910年4月10日,《廣東勸業(yè)報》第98期,“酵母之制法”,匿名。
晚清報刊中也有一些關于中國葡萄酒業(yè)發(fā)展情況(如張裕釀酒有限公司的創(chuàng)辦)的報道;1909年4月《農(nóng)工雜志》第3期也刊登有《冬酒》《嘉興燒酒》《醬油》《平湖糟蛋》《紹興酒》《紹興腐乳》《香雪酒》等廣告介紹性短文,與酵母菌或真菌有關,但因與科技關系不大,故茲不贅錄。
晚清報刊中所刊載的真菌類專篇,經(jīng)整理和統(tǒng)計,共計89篇,其中:大型真菌類44篇、霉菌類27篇、酵母菌類18篇,分布于26種報刊:《農(nóng)學報》(24篇)、《廣東勸業(yè)報》(10篇)、《農(nóng)工商報》(7篇)、《湖北商務報》(5篇)、《北洋學報》(5篇)、《實業(yè)報》(5篇)、《北直農(nóng)話報》(4篇)、《大陸報》(1篇)、《江西農(nóng)報》(3篇)、《萬國公報》(3篇)、《格致新報》(3篇)、《國粹學報》(3篇)、《集成報》(2篇)、《廣益叢報》(1篇)、《教育世界》(1篇)、《商工旬報》(2篇)、《知新報》(1篇)、《南洋七日報》(1篇)、《教育雜志》(1篇)、《重慶商會公報》(1篇)、《湖北農(nóng)會報》(1篇)、《國風報》(1篇)、《時務報》(1篇)、《寧波白話報》(1篇)、《南洋商務報》(1篇)和《農(nóng)工雜志》(1篇)。這些文章的總數(shù)和晚清報刊中的數(shù)十萬篇總量相比,只占極小的比例;雖然其中注明是譯作的只有28篇,但其余的文章中涉及的西方真菌科學知識的實際上都屬于介譯性質(zhì)。這些真菌學知識部分是通過日文圖書或期刊文獻間接引入 (如《農(nóng)業(yè)霉菌論》),部分是直接譯自西方的科學文獻 (如《家菌長養(yǎng)法》)。無可否認,這些介譯而來的西方真菌學知識對近代中國真菌學的建立和發(fā)展起到了啟蒙作用。
[1]中國植物學會編.中國植物學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325-352.
[2]余永年.真菌學的二百五十年[J].真菌學報,1982,1(1):48-60.
[3]王云章.中國真菌學研究簡史(C).中國植物學會真菌學分會1980年學術報告會論文摘要匯編.北京:中國真菌學分會.1980:3.
[4]Wang YZ.Mycology in China with emphasis on review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J].Acta Mycologica Sinica,1985,4(3):133-140.
[5]Wang YZ.Mycology in ancient China[J].Mycologist,1987,1(2):59-61.
[6]Ainsworth GC.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Mycolog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5.
[7]Ainsworth GC.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yc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8]Ainsworth GC.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al and Veterinary Myc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9]賈身茂.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一)[J].食藥用菌,2011,19(5):51-52.
[10]賈身茂.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二)[J].食藥用菌,2012,20(1):60-63.
[11]賈身茂.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三)[J].食藥用菌,2012,20(2):118-121.
[12]賈身茂.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及影響(四)[J].食藥用菌,2012,20(3):180-183.
[13]賈身茂.晚清《農(nóng)學報》中食藥用菌文獻綜述(一)[J].食藥用菌,2012,20(4):250-252.
[14] 賈身茂.晚清《農(nóng)學報》中食藥用菌文獻綜述(二)[J].食藥用菌,2012,20(5):312-314.
[15] 賈身茂.晚清《農(nóng)學報》中食藥用菌文獻綜述(三)[J].食藥用菌,2012,20(6):369-371.
[16]李善蘭,韋廉臣,艾約瑟.植物學[M].上海:墨海書館,1858.
[17]山內(nèi)繁雄,野原茂六 著,嚴保成,陳學郢,杜亞泉 譯.博物學教授指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08.
[18]駱啟榮.二〇年來中文雜志中生物學記錄索引[J].清華學報(附錄),1925,2(2):1-41.
[19]張壽橙,賴敏男.中國香菇栽培歷史與文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3:99-137.
[20]Wheelis M.Principles of Modern Microbiology[M].Sudbury: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2008:377.
[21] (日)佐々木祐太郎.農(nóng)業(yè)バクテリヤ論[M].東京:大日本実業(yè)學會,1901.
[22] (日)井上正賀 撰,范迪吉等譯.黴菌學[M].上海:會文學社,1903.
[23] (日)井上正賀.黴菌學[M].東京:博文館,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