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軍
(東莞市大嶺山醫(yī)院 廣東東莞 523819)
神經源性大便失禁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由于不能較好控制大便的時間、次數(shù)和程度,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并給患者的心理上帶來負面影響[1]。我們采用骶管內注射納洛酮對患者加以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1年1月到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70例神經源性大便失禁患者。入選標準[2]:非控制性排便次數(shù)>6次/d;肛門直腸壓力學檢查顯示明顯異常;無急性腸道感染和梗阻;排除直腸和肛門括約肌的器質性病變或物理性損傷。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5例。觀察組年齡(53.2±6.8)歲。病程(8.5±1.6)個月。男51例,女34例。對照組年齡(53.1±6.7)歲。病程(8.4±1.5)個月。男53例,女32例。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綜合保守治療[3],如飲食調整,生物反饋訓練(肌力訓練,感覺訓練,協(xié)調性訓練,電針刺激等),鹽酸洛哌丁胺口服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骶管內注射納洛酮治療:患者取側臥位,標定體表骶管裂口處,消毒后采用2mL的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之后采用7號注射針與皮膚成25°~35°穿刺,沿脊柱方向向上進針3~4cm,有落空感后,回抽為負壓真空,無血液和腦脊液為宜,緩慢注入1.2mg納洛酮+4mL生理鹽水,拔針后采用無菌紗塊包扎,患者取平臥位休息30min,每3d治療1次。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 指標觀察 (1)治療效果[4]。顯效:大便失禁次數(shù)減少≥80%;或減少未達到80%,但非控制性排便頻率≤1次/d。有效:80%>大便失禁次數(shù)減少≥30%。無效:大便失禁次數(shù)減少<30%。顯效率加有效率為總有效率。(2)直腸肛管相關指標:肛管收縮時間、收縮壓、靜息壓、直腸感覺閥和感覺收縮時間閥。
1.4 數(shù)據(jù)處理 SPSS12.0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t檢驗計量資料,卡方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5 結果 (1)本次觀察組顯效率為68.2%(58例),總有效率為97.6%(83例)。對照組顯效率為51.8%(44例),總有效率為87.1%(74例)。觀察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5.331,P<0.05;χ2=4.142,P<0.05)。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2)兩組直腸肛管相關指標如表1所示。經過治療,兩組肛管收縮時間、收縮壓、靜息壓、直腸感覺閥和感覺收縮時間閥均有顯著性改善(P<0.01)。但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
表1 兩組直腸肛管相關指標統(tǒng)計(±s)
表1 兩組直腸肛管相關指標統(tǒng)計(±s)
注:t1,P1為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t2,P2為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t3,P3為治療后組間比較
組別 時間 肛管收縮時間(s)收縮壓(mmHg)靜息壓(mmHg)直腸感覺閥(mL)感覺收縮時間閥(s)觀察組 治療前 3.8±0.6 55.3±7.4 67.8±11.6 79.3±14.2 4.8±0.9(n=85) 治療后 5.9±1.3 123.4±15.9 47.3±7.5 36.8±8.5 2.5±0.4對照組 治療前 3.8±0.7 55.6±7.3 67.5±11.3 79.1±14.1 4.8±1.0(n=85) 治療后 4.6±1.0 92.8±11.2 55.2±8.4 58.2±11.6 3.2±0.6 t 1,P1 13.522,<0.01 35.800,<0.01 13.682,<0.01 23.676,<0.01 21.530,<0.01 t 2,P2 6.042,<0.01 25.654,<0.01 8.054,<0.01 10.553,<0.01 12.649,<0.01 t 3,P3 7.308,<0.01 14.506,<0.01 6.468,<0.01 13.719,<0.01 8.947,<0.01
神經源性大便失禁是指由于神經系統(tǒng)的病變或功能退化導致的對排便控制能力的減弱。年齡因素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病變,以及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系統(tǒng)病變或脊髓損傷等因素均可能導致大便失禁[5]。其臨床病理變化主要為受神經系統(tǒng)支配的恥骨直腸肌和外括約肌自主控制力減弱,收縮功能下降,降結腸運動能力下降,肛門內括約肌張力相對上升。直腸黏膜缺乏膨脹感受,不能引起便意或排便動作,長期處于過度膨脹狀態(tài),導致肛門括約肌擴張松弛。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神經系統(tǒng)功能為主要目標。
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各有其局限性。飲食調整主要是建立規(guī)律的進食和排便習慣,從而使得肛門括約肌在特定的時段內受到刺激,而避免任意時刻的排便,但其改善效果非常有限,而且耗時較長。外科手術治療可以較好改善病情,但手術對患者的機體損傷較大,而且老年患者的機體耐受性較差,手術適應指征較窄[6]。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性的改善病情,如本次采用的洛派丁胺無嗎啡樣中樞抑制作用,不影響腸腔內溶質和水的轉運,安全性高,通過抑制腸蠕動而發(fā)揮止瀉,但難以根治疾病。生物反饋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較廣[7,8],主要是通過對神經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性和持久性刺激,重建代償性的大便控制功能,其具有無創(chuàng)性,但耗時較長,其效果也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性。因此臨床上對于非外科手術患者,多采用綜合保守療法。
為了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我們在綜合保守療法的基礎上加用骶管內注射納洛酮治療。納洛酮屬于內源性阿片類受體拮抗劑,能競爭性拮抗各類阿片受體,對μ受體有很強的親和力,具有起效迅速,有效血藥濃度高,作用持久的特點??刂婆疟愕牡图壣窠浿袠胸撠煶袚疟愕年幉可窠?、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調節(jié),其位于脊髓骶2~4節(jié)的圓椎部,骶管注射納洛酮可以抑制體內有害物質,提高對低級神經中樞的興奮性,促進神經元代償性重建,緩解神經水腫,改善神經功能[9]。骶管注射局部藥物濃度高,靶向性強,而且技術成熟,安全性高[10]。納洛酮還具有與拮抗阿片受體不相關的回蘇作用和抗休克作用,不產生嗎啡樣的依賴性、戒斷癥狀和呼吸抑制,其藥物本身的安全性也較高。
從本次結果來看,觀察組總有效率和顯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肛管收縮時間、收縮壓、靜息壓、直腸感覺閥和感覺收縮時間閥均有顯著性改善,但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綜合保守治療對于改善病情是很有必要的,骶管內注射納洛酮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提示骶管內注射納洛酮并不會明顯增加治療風險??傊?,我們認為,對于不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來說,在綜合保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骶管內注射納洛酮,對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考慮。
[1]張蕓蕓,邵蓓,葛東紅,等.糖尿病性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球海綿體肌反射及陰部神經體感誘發(fā)電位與超聲尿動力學的相關性[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4,47(6):399-402.
[2]王若義,丁慶光,陳維秀,等.臀大肌瓣移位在治療神經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1,32(2):116-119.
[3]朱黎婷,朱毅.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腸道功能障礙的診斷、評價和康復治療現(xiàn)況[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28(2):1163-1167.
[4]游泳,朱慶華,婁安鋒,等.強化生物反饋治療兒童神經源性逼尿肌尿道無收縮尿失禁的近期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11):815-817.
[5]余瑾,黃順儀,李莉,等.隔鹽隔玉灸神闕命門治療脊髓損傷康復期便秘的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l1,43(6):110-112.
[6]丁留成,黃懿,衛(wèi)中慶,等.尿道吊帶置入治療神經源性尿失禁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44):7791-7796.
[7]謝燕崧,張民勤,梁麗紅,等.直腸功能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便秘的影響[J].廣州醫(yī)藥,2012,43(3):62-64.
[8]鄭櫻,周紅俊,李建軍,等.國際脊髓損傷腸功能擴展數(shù)據(jù)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2):194-198.
[9]孫浩,巫祖強,陳戎,等.骸管內注射納洛酮治療神經源性大便失禁[J].廣東醫(yī)學,2008,29(3):439-440.
[10]侯翔宇,王維林.骶神經刺激治療神經原性排便障礙的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6):5650-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