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波 (百色學院藝術系 533000)
壯族群舞《擺嘎擺》,由黃漢雄創(chuàng)編,曾榮獲廣西舞蹈創(chuàng)作一等獎、第三屆廣西文藝創(chuàng)作銅鼓獎,是一部優(yōu)秀的壯族舞蹈作品。本文從舞蹈動作與方陣編排、伴奏音樂與伴奏樂器、壯族文化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與傳承三個方面對該作品進行分析研究。
“擺嘎擺”,在壯語中為“走啊走”的意思。壯族群舞《擺嘎擺》由黃漢雄、黃秀紅編導,譚慶云作曲,許超服裝設計,廣西右江民族歌舞團首演,曾榮獲廣西舞蹈創(chuàng)作一等獎、第三屆廣西文藝創(chuàng)作銅鼓獎。該作品無論是在服裝設計和舞蹈動作上,還是在音樂風格和伴奏樂器上,都體現(xiàn)了濃濃的壯族文化特色。
黃漢雄,壯族,廣西凌云人,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舞蹈專業(yè),國家一級編導?,F(xiàn)任廣西舞蹈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西右江民族歌舞團團長和編導,百色地區(qū)舞蹈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榮獲百色地區(qū)首批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獎以及廣西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廣西文化先進工作者、廣西有突出貢獻文藝工作者等稱號。
壯族舞蹈《擺嘎擺》在人員上共有15位女舞蹈演員,在舞蹈方陣上以直線和環(huán)線為主,動作一致、有序。由于要展現(xiàn)壯族女子較為含蓄的性格特征,因此在舞蹈中,演員們的動作韻律較小,主要以“遮羞”、身體內在的小顫和胯的擺動為主,特別是強調了身體擺的幅度和速度。以下就從該作品的代表動作和舞蹈方陣編排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
1.“遮羞”。指以手掩口,表現(xiàn)壯家女子的內斂與含蓄,也給觀賞者增添了一絲神秘感。
2.“挑扁擔”。此動作用身體的顫動模擬挑扁擔的動作,為整個舞蹈作品的核心動作,作品自始至終均以挑扁擔的律動貫穿,可以說模擬挑扁擔是該舞蹈作品最具特色也是最能體現(xiàn)主題構想的舞蹈動作。據(jù)筆者對舞蹈編導黃漢雄導演的采訪得知,此動作來自黃導少時對母親挑扁擔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記憶?!八囆g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這部作品中完美的體現(xiàn)出來。
3.“擺胯”。模擬壯族女子在趕路時的左右搖擺,增添了一份靈性與動態(tài)美。
4.“踢褲腳”與“撩褲腳”。由于壯族女子常穿著寬大及踝長褲,在走路時需要先踢開褲腳,而在田間勞作時又需要先將褲腳撩起來。舞蹈編導抓住了這一細節(jié)大量成功的運用了這兩個動作,既反映出作者的據(jù)實創(chuàng)編和匠心獨運,又體現(xiàn)了壯族稻作文化和特色服飾文化。
在舞蹈方陣設計上,編導更多的采用方塊陣、大橫排、大弧形、大斜排、圓形和大三角這幾種方陣,較好的展現(xiàn)壯族女子集體勞作時的場景,也體現(xiàn)了編導對舞臺較高的把控能力?,F(xiàn)將《擺嘎擺》整個作品的方陣及變換列出,也為新壯族風格舞蹈作品創(chuàng)編提供借鑒。
舞蹈方陣設計:長方塊—大橫排—右后長方塊—左前長方塊—菱形插空—大弧形+前1人—長方塊—交錯-插空—前后左右交錯—大斜排—三四一撮菱形—大橫排—長方塊—前后左右交錯—圓形—大橫排—大三角—聚點—中出兩側走出結束。
《擺嘎擺》的曲作者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樂器使用上,一方面帶給觀賞者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格特色,一方面在作品結構設計上,又很好的使用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常用的“起轉合”結構,運用樂器在音色、音樂以及演奏效果的不同,達到了與作品結構的吻合。
伴奏音樂在結構上具有兩部性特征,且兩個部分在樂器運用和音樂對比上具有相似性。如:
第一部分:拉弦樂器(抒情)è打擊樂器+山歌(歡快)è拉弦樂器(抒情)
第二部分:吹管樂器(抒情)è打擊樂器+山歌(熱烈)è吹管樂器(抒情)
1.第一部分
(1)“起”。音樂使用拉弦樂器,以馬骨胡和二胡為主,中速,四二拍和兩個八分為主的節(jié)奏型,加之使用大量的倚音,形成了連貫的律動性,營造了壯族兒女挑扁擔時的情景;后在拉弦樂器的基礎上加入人聲山歌曲調,大量使用一拍小附點節(jié)奏型,增強了音樂的推動性和流動性,塑造了歡快的效果。
(2)“轉”。運用打擊樂器,以沙槌、梆子和小鼓為主,加快了速度,并在節(jié)奏上使用重拍在后和交錯插空手法,加入女子呼喚聲,情緒歡快明亮,體現(xiàn)了壯族特色。
(3)“合”。在結束時又回到第一部分的弦樂材料,速度減慢、力度減弱,表示第一部分的結束。
2.第二部分
(1)“起”。音樂使用壯族特色吹管樂器啵咧演奏,中速抒情,同樣具有較強的律動性。
(2)“轉”。運用打擊樂器,以沙槌、梆子和大鼓為主,速度快于第一部分的“轉”,在節(jié)奏上同樣使用重拍在后和交錯插空手法;在此處伴以更多的女子呼喊聲,情緒熱烈歡快,是第二部分也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節(jié)奏型同第一部分的“轉”)。
(3)“合”。音樂回到吹管樂器啵咧曲調,漸弱減慢結束。
伴奏音樂在樂器上使用上具有相似性,在“起”與“合”的部分,先使用馬骨胡,后使用啵咧,兩種樂器的共同特點是均可演奏抒情悠揚的曲調;在“轉”的部分均使用打擊樂器和人聲,易于塑造熱情歡快的場面效果。在伴奏樂器的使用上體現(xiàn)了曲作者對壯族音樂風格和壯族特色樂器的理解與把握。
壯族女子偏愛深藍色,舞蹈中演員們頭飾、服飾、鞋子都是一身的深藍色,加之腰間系一個黃色小荷包。在服裝設計上藝術的再現(xiàn)了壯家女兒的生活狀態(tài),展現(xiàn)了壯族獨特的服飾文化。
廣西地處亞熱帶,壯族人民以種植水稻衛(wèi)生。在《擺嘎擺》的舞蹈動作設計上,均采用壯族女子在田間勞作時的常用動作,如挑扁擔、踢褲腳和撩褲腳等,體現(xiàn)了壯族的稻作文化。
伴奏音樂在樂器使用上選擇壯族特色樂器馬骨胡和啵咧,且在音樂素材上采用壯劇元素和山歌調,使得整首作品在音樂風格上完美的體現(xiàn)了壯族特色。舞蹈作品名稱“擺嘎擺”即來自壯語直譯,而在舞蹈中女子的呼喊聲均用壯語,更是將壯族的語言文化很好的融入了舞蹈作品之中,給人們體驗了一次濃濃的壯族風情。
綜上所述,壯族舞蹈《擺嘎擺》的創(chuàng)編,在服裝設計、舞蹈動作設計、伴奏音樂素材和伴奏樂器使用上均體現(xiàn)了壯族文化特色,實為一部成功的壯族風格創(chuàng)編作品。通過對此作品的分析研究,使我們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壯族文化,為今后壯族風格的舞蹈創(chuàng)編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也為壯族民間舞蹈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