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英
(浙江省新昌縣農業(yè)局,浙江 新昌 312500)
為了解新昌縣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發(fā)展對策,筆者于2013年7月1-15日對新昌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現狀進行調查。調查主要以問卷形式進行,對象為新昌縣農產品產銷業(yè)務相對較好的10家企業(yè)和個體商戶,其中農業(yè)企業(yè)7家,合作社1家,個體商戶2家,涉及水果、茶葉、小京生花生、玉米餅等產業(yè)。同時對其他社會人員從事新昌農業(yè)電子商務的情況進行走訪?,F將調查情況及發(fā)展對策探討如下。
現代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運用,給新時期我國農業(yè)發(fā)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從傳統(tǒng)模式下的農產品現貨易手交易,到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整合,利用先進、便捷的網絡技術,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1],在網絡上開展農產品購銷交易,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農產品電子商務是覆蓋農產品生產、銷售、供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以農產品供求對接為基礎,包括信息、交易、結算、運輸等全程的電子商務服務[2-3]。從新昌縣范圍來看,農村信息化基礎較好,行政村寬帶通村率達100%,2012年互聯網用戶數達24.49萬戶。
在接受調查的10家農業(yè)主體中,有網站的8家,占80%;有電子商務 (網店)的為7家,占70%,其中6家是利用第3方平臺建站,1家是自主建站;網店年銷售額100萬以上的有3家,年銷售額10萬~30萬的有2家,10萬以下的有1家;網店盈利的有5家,2家基本持平;成立電子商務部門的有3家,專職從事網站或電子商務推廣工作的人員共11人,其余為兼職。各農業(yè)主體的網站基本功能為產品介紹,沒有涉及網上銷售功能,基本采用網上聯系,線下交易的方式。
在中國茶市走訪了一些經營茶葉電子商務的人員,這些人員普遍受教育水平較高,他們的網店處于常年經營、實時更新的狀態(tài)。他們大多沒有實體基地從事農業(yè)生產,往往是父母收購茶葉,子女在實體店和網上銷售茶葉。由于是實體店和網店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從事電子商務活動不是他們銷售農產品的唯一途徑,相對單純、只做網店的壓力小,且經過多年的錘煉和優(yōu)勝劣汰,生存下來的電子商務商家經營狀況基本穩(wěn)定。
從調查情況來看,農業(yè)企業(yè)和個體商戶表示,電子商務是適應新形勢的需要,80%的受訪對象認為,電子商務對拓展新客源和新市場作用明顯,50%認為能提升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盡管目前有60%的受訪對象在電子商務這一塊仍處于略虧或基本持平狀態(tài),但仍有90%的受訪對象對電子商務發(fā)展前景表示看好,并不斷加大人員、資金等要素投入。10份問卷調查中,提出需要政府幫助擴大宣傳的有10家,提出人才短缺問題的有8家,提出希望政府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服務的有7家,提出資金扶持的有3家,提出外包裝、攝影、圖片處理、產品設計要求的有2家。
農產品電子商務簡單分為3個層次:一是只提供產品介紹,比如浙江農民信箱;二是不僅提供產品介紹,還提供供求信息、價格行情、在線客服等,像豐島集團的門戶網站;三是在上述基礎上,實現網上交易、在線支付、快遞送貨,新昌縣農戶應用最多的就是淘寶網。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相對比較成功的模式有3種。
2005年浙江省建立集通信聯系、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技服務于一體的浙江農民信箱[4]。現有實名注冊用戶260多萬,日平均點擊量200萬人次。近3年平均每年發(fā)送農產品買賣信息22.1萬條,用戶發(fā)布買賣信息,通過信件回復和電話聯系洽談,達成交易額15.3億元,減少營銷支出8307萬元,每個用戶發(fā)出的信息均可追溯,有效解決了網上信息的誠信問題,初步實現了農產品買賣信息的有效對接[5]。新昌縣浙江農民信箱工程于2005年11月開始實施,目前全縣已注冊農民信箱用戶41298戶,啟用37522戶,啟用率達91%。收集錄入涉農企業(yè)、合作社、農業(yè)專業(yè)大戶、農機作業(yè)大戶、集團采購單位、農家樂等6類農業(yè)主體3199家。據統(tǒng)計結果,2013年全縣累計發(fā)布農產品買賣信息705條。通過浙江農民信箱農產品意向成交額達3000萬元,減少各類營銷成本100萬元。
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利用第3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網店,或自建商務網站開展網上交易,由于背靠自身生產基地和自有品牌,因此比較容易獲得網上消費者的信賴。如好香美是豐島控股集團旗下浙江花集網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建的鮮花網絡交易平臺,致力讓花卉交易程序簡單化,交易距離扁平化,交易模式便捷化,將傳統(tǒng)花卉產業(yè)與互聯網行業(yè)相結合,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對鮮花產品的新需求。
在第3方平臺做電子商務的大多是農村青年,依托當地的農產品優(yōu)勢和產業(yè)集聚度,在第3方平臺上開網店。新昌縣中國茶市的商戶網絡營銷基本依托在淘寶網自助建站銷售。
近年來,有關新昌縣農產品安全問題被主流媒體報道多次,這對新昌縣的整個農產品銷售都有較大的影響。
新昌縣農業(yè)從業(yè)人員以初、高中為主,年齡主要集中在45歲以上,有些企業(yè)規(guī)模是市級農業(yè)龍頭企業(yè),但是從夫妻作坊走出來的管理方式還遠遠跟不上時代發(fā)展。他們對電子商務接觸不多,對電子商務認知程度不夠,對電子商務所能取得的效果估計不足。
比如新昌縣的特產大佛龍井,茶葉的交易講究色、香、味。而在網上購茶沒有實物的挑選和對比,對是否保障食用的安全有擔憂,所以寧愿開車到實體市場親自采購者多。網絡購物群體與茶葉消費群體的差異,購物者群體大多是在40歲以下的年青人,喝茶的群體是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喝茶群體大多缺乏網絡知識的普及,在網上購茶的也就相對較少。
新昌縣農產品主要有鮮貨、干貨和深加工產品,其中像凱豐特種野豬肉這類產品,由于有其時間、溫度、濕度等特殊的運輸要求,以及各大城市對進城鮮活農產品的檢疫要求等,制約了其產品的物流運輸。
由于新昌地處山區(qū),農業(yè)企業(yè)分布較散,目前新昌縣電子商務還處于起步階段,網絡知名度、市場認知度等制約了市場需求量,買方下的單子較少,形不成一個大的走貨量,物流成本較高,而新昌縣農產品大多利潤較少,物流成本所占比例過高。
在調查中,很多網商反映,最大的困惑是利潤越來越薄,干一天掙的錢越來越少。隨著網絡的日漸成熟,網店越來越多,同行競爭日益激烈,大部分網店都是利用第3方平臺,網店利潤本來就不高,除像豐島之類的大型企業(yè)外,一般網店沒有經費花在宣傳上。從調查來看,起步較早的網店網絡銷售占總銷售額的比重有所下降。凱豐特種野豬肉2008年在淘寶創(chuàng)店,銷售額位居同類店鋪的前3位,該養(yǎng)殖場的80%的肉類都是經過淘寶出售。經過這幾年的時間,淘寶同類店鋪迅速成長,多達1000多家,同行競爭相互壓價,由于網絡銷售本身利潤不高,沒有資金投資宣傳,網店銷售額逐漸降至如今總銷售額的20%左右。
如今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很多,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政府應該制定地方法規(guī),構建產前檢測,產后抽查,以及原產地生產銷售物流的一體化供應鏈體系,保證農產品的安全消費。
轉變信息化推廣形式,加強對農產品從業(yè)人員的培訓。改變原來自上而下推廣信息化的方式,應該盡量讓農戶嘗到信息化帶來的初步甜頭,讓農戶有意向努力去參與,從而形成自下而上推動的信息化方式。農戶有了主觀能動性,從事農業(yè)生產、加工、銷售的高素質人才短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只要政府加大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就會很快地提高農業(yè)從業(yè)人員的素質,提高農業(yè)效益,進而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從事農業(yè),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針對網商競爭、利潤越來越薄的問題,有2個應對方法。一個是規(guī)模化經營。規(guī)?;洜I可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薄利多銷會增加網商的經濟收入。另一個是走差異化道路,做個性化的網銷。這個經營模式要求較高,但可保障效益。面對客戶按客戶個性化、差異化的要求去提供產品和服務,你的客戶就愿意為你的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買單。
目前農產品生產企業(yè)、大戶對產品宣傳越來越重視,產品包裝、品牌知名度等對銷售起到了不容質疑的作用,而發(fā)展新昌縣農產品電子商務迫切需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建議政府出臺一些鼓勵政策,如政府、物流、農業(yè)主體、廣告公司多方合作,確定一個統(tǒng)一宣傳主題,設計新昌縣農產品外包裝,政府以“新昌縣農產品”整體形象對外宣傳。
新昌和遂昌都是典型的山地縣,有許多相似之處。如今遂昌模式日益走紅,有許多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農戶+協會 (公司)+平臺模式。成立一個網店協會,協會以發(fā)展網商、服務網商為核心,為會員提供從產品開發(fā)、代采購、物流、倉儲、代發(fā)貨、技能培訓、配送、拍攝、圖片制作、品牌推廣等系列服務,邀請網商、網貨供應商及物流、銀行等在內的第3方服務商加入成為會員。網店協會向上整合資源,實現農副產品集約化營銷;向下引導網上創(chuàng)業(yè),提供免費培訓,實現零成本開店,集中農產品分銷。
農業(yè)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農產品則是農業(yè)的核心,發(fā)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對于促進農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改善農民收入、提升農業(yè)產業(yè)具有重要意義。政府對電子商務發(fā)展應采取因勢利導、有為而治的策略,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不干預、不強勢,做好服務、做好支持,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新昌縣的電子商務發(fā)展。
[1]胡天石,傅鐵信.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fā)展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5):23-27.
[2]陶忠良,董越勇,王煥森,等.浙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模式的探討 [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2(8):1216-1217.
[3]林初有,湯旭東.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分析與建議 [J].農業(yè)網絡信息,2013(7):112-114.
[4]朱瑩,黃蘇慶,王國海.浙江農民信箱農技服務功能實現與服務模式[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2(9):1340-1341.
[5]戴守勤,朱瑩,吳力.浙江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現狀與發(fā)展對策 [DB/OL]. (2013-12-27).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lltsView/21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