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勇
(陳宗勇中醫(yī)內科診所,廣東 汕頭 515071)
足癬亦稱為“腳蚓癥”,在臨床上分為水皰型、糜爛型、脫屑型等。癥狀表現(xiàn)為皮膚干燥、角化脫屑,以致露出嫩肉,冬季易皸裂、瘙癢,由紅色表皮癬菌引起。為常見皮膚病,俗稱“濕腳氣”,每因繼發(fā)感染而加重。
患者,男,46歲。2013年7月13日初診。
主訴:間斷性雙足糜爛5年。
現(xiàn)病史:初起未引起重視,自己在藥店買外用藥膏外敷,漸漸病情嚴重。近5年來,每至春、夏季節(jié)雙足處起水皰,腫脹,糜爛,作癢,流黃水不止,發(fā)病時伴發(fā)熱,38~39 ℃,不能走路,雙側大腿根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經西醫(yī)輸液、口服藥約2~3h內緩解,輸液停1~2d后復發(fā)。多年來靠輸液維持現(xiàn)狀,今年5月以后病情加重故來求治。
檢查:患者拄拐杖來診,痛苦病容,雙足似爛蘿卜樣,腫脹,按之凹陷不起,兩足趾間及足底部糜爛,流黃水不止,雙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表面有紅線向足部延伸。脈象:弦數(shù)。舌象:舌苔白薄,舌質紅。
西醫(yī)診斷:足癬。中醫(yī)診斷:腳蚓。
治則:清熱解毒,健脾利濕。
方藥:龍膽草10g,茵陳30g,澤瀉10g,木通10g,豬苓10g,車前子15g,扁蓄10g,牛膝10g,金銀花30g,茯苓皮15g,陳皮10g。
外洗方:蒼耳子30g,蛇床子30g,苦參25g,明礬25g,馬齒莧30,地膚子30g,敗醬草30g,木槿皮30g。煎水泡腳。再用外洗方研碎成藥末以凡士林調敷。
二診:7月20日。服7劑后足部滲水減少,雙足走路有力。原糜爛之皮損已結痂干燥,脫皮,疼痛已輕,仍作癢,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已明顯減輕。
按上方加減:茵陳30g,生地黃35g,木通10g,豬苓15g,澤瀉10g,地膚子30g,白鮮皮25g,苦參25g,防己10g,白術20g,茯苓皮25g,茜草25g。
外洗:苦參15g,明礬25g,川椒10g,地膚子30g,蒼耳子30g,蛇床子30g,敗醬草30g,馬齒莧30g,川槿皮30g。煎水泡腳后,再以黃柏、甘草研細末調茶油搽敷。
三診:7月28日。上方服7劑后,病情好轉顯著,雙足糜爛面消失,附以大部分新生皮膚,癢已止。再投以蒼術膏、白術膏交替服用,經4周后復查癥狀痊愈。
按語:本病的發(fā)生與體內濕熱停滯兼感外邪有關。正常情況下,脾主運化,脾運失職則水濕內停,內濕蘊久而化熱,濕熱下注,兼感外邪而誘發(fā)。治療多以除濕解毒殺蟲為主。另外,用生草藥治腳氣濕毒療效也非常顯著,尤其潰瘍期更為相宜。季節(jié)之變,濕熱熏蒸,素有腳氣的患者,易發(fā)生感染,足趾糜爛,瘙癢滲水,甚則足趾紅腫,同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并伴發(fā)熱。近幾年來余研究采用中草藥治療,效果甚佳。其法:用新鮮的馬齒莧、車前草各一把,煎湯泡患足,每日2次,每次1h,把腳擦干后,再以青黛散和麻油或菜油調涂。若找不到新鮮的馬齒莧和車前草,則改用大黃、苦參、黃芩各10g,煎湯浸泡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