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義
(浙江省東陽市人民醫(yī)院,322100)
筆者2006年4月~2012年4月以鵝不食草拌紅霉素眼膏塞鼻治療慢性鼻炎89例,療效滿意。
89例患者均來源于門診,且能堅持治療和復診,其中男41例,女48例;年齡最小者6歲,最大者54歲;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為8年。
診斷標準:參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1],慢性鼻炎是以鼻腔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多、無明確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續(xù)數(shù)月以上或反復發(fā)作為特征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鼻腔檢查黏膜充血,呈紅色或暗紅色,鼻黏膜腫脹以下鼻甲為主。鼻竇CT片排除鼻竇炎。全部病例均依據(jù)病史、前后鼻孔檢查及鼻竇CT掃描做出診斷。
將洗凈曬干后的鵝不食草碾成細粉末,過篩后裝瓶備用。每晚睡前取適量藥粉與紅霉素眼膏充分混合均勻成面團狀,分別涂于雙側鼻腔內。每日1次,3個月為1個療程,連用1~2個療程。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鼻窒療效評定標準[2]。痊愈:鼻塞、流涕等癥狀消失,鼻腔檢查正常;顯效:鼻塞、流涕等癥狀消失,局部體征明顯改善;有效:鼻塞、流涕等癥狀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變。
治療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痊愈21例,顯效29例,有效30例,無效9例;治療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痊愈33例,顯效38例,有效13例,無效5例。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多由急性鼻炎反復發(fā)作或經(jīng)久不愈,或受鄰近器官炎癥波及等原因引起。中醫(yī)稱之為“鼻窒”,認為其發(fā)生多因臟腑虛弱、肺氣不足所致。肺開竅于鼻,肺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風寒之邪易犯,使鼻受病,臟腑虛弱,不能攘邪于外,邪滯鼻竅,久治不愈。鵝不食草為菊科植物鵝不食草的干燥全草,始載于南唐《食性本草》。其味辛,性溫,歸肺、肝經(jīng),具有發(fā)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風寒頭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淵流涕,古方多以本品塞于鼻內治療鼻淵鼻塞頭疼。紅霉素眼膏由凡士林和紅霉素組成。凡士林涂鼻黏膜表面能夠防止黏膜水分的蒸發(fā),保持鼻黏膜適當?shù)臐穸?,減輕鵝不食草粉末對黏膜的刺激。紅霉素屬于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無論基礎研究還是臨床試驗的證據(jù)都顯示,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除了其固有的抗菌作用以外,還具有良好的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小劑量、長期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治療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inosinusitis),已經(jīng)被歐洲鼻-鼻竇炎、鼻息肉診療意見書(EPOS,2007)作為A類藥物推薦[3]。此劑型組合應用簡便,不僅可使藥物通過鼻竅直達病所,同時又避免了對鼻黏膜的刺激,使患者可以忍受長期使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臨床驗證說明其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田勇泉,韓德民,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8-6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5-129
[3]Fokkens W,Lund V,Mullol J,et al.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osis 2007[J].Rhinol Suppl,2007,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