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杰
癲癇的中醫(yī)辨證論治
陳玉杰
目的探討癲癇的中醫(yī)辨證論治。方法對58例癲癇患者中醫(yī)辨證治療資料進行分析。結果治療時間20~38個月, 經治療臨床治愈22例, 顯效20例, 有效10例, 無效6例。結論辨證治療原則為滌痰熄風, 開竅定癇;清熱化痰, 熄風定癇;補益心腎, 養(yǎng)血安神。
癲癇;中醫(yī)辨證治療
癲癇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腦的慢性發(fā)作性疾病。臨床上以突然發(fā)生的短暫腦功能異常(如意識障礙、肢體抽動等)和反復發(fā)作傾向為特征。本病中醫(yī)稱之為“癇證”或“羊癇風”。選取2013年1~12月收治的癲癇辨證論治方法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58例癲癇患者, 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齡6~56歲, 平均年齡22歲;病程8個月~6年。
1.2辨證治療
1.2.1風痰上擾證 滌痰熄風, 開竅定癇。定癇丸加減, 常用藥物滌痰選法半夏、膽南星、橘紅、白芥子、遠志;熄風定癇選天麻、全蝎、蜈蚣。天麻15 g, 全蝎9 g, 蜈蚣3條, 法半夏12 g, 膽南星6 g, 橘紅9 g, 石菖蒲12 g, 琥珀1.5 g (沖),遠志6 g, 茯苓15 g, 丹參9 g, 麥門冬12 g, 炙甘草9 g。l劑/d,水煎服。抑郁者, 加柴胡、郁金行氣解郁;眩暈明顯者, 加刺蒺藜平肝定眩;腹脹者, 加青皮、枳殼行氣消脹。
1.2.2肝火痰熱證 清瀉肝火, 化痰寧神。當歸龍薈丸加減,常用藥物清瀉肝火選龍膽草、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清熱化痰選天竺黃、浙貝母、竹茹;寧心安神選柏子仁、淡竹葉、燈心草、酸棗仁等。
1.2.3瘀阻清竅證 活血化瘀, 息風通絡。本證的病機特點是瘀血阻竅, 腦絡閉塞, 腦神失養(yǎng)而風動。病為實證, 以祛邪為主要原則, 故治法為活血化瘀。本證可選用益氣活血祛風的黃芪赤風湯[1]。常用益氣活血祛風的黃芪、赤芍、防風、川芎、桃仁、紅花、當歸、川牛膝等。抽搐甚者, 加用熄風通絡的全蝎、地龍、僵蠶;痰多者, 加用清熱化痰的竹茹、半夏等。若瘀血表現明顯者, 可用重在活血化瘀, 熄風通絡的血府逐瘀湯或通竅活血湯加減。
1.2.4肝腎陰虛證 補益肝腎, 滋陰熄風。本證的主要病機是癇病日久, 肝腎精血虧虛, 髓海不充, 腦失所養(yǎng), 以虛證為主, 故治療應以扶正為主要治則, 因以肝腎陰虛為主, 故治宜補益肝腎, 滋陰熄風。本證可選用補肝腎之陰, 熄風定癇, 適用于癇病日久, 肝腎陰虧之大定風珠加減。常用藥物為生地、麥冬、阿膠、雞子黃、龜甲、鱉甲、白芍、五味子等。若兼有痰熱者, 可加清熱化痰的天竺黃、竹茹;若腰膝酸軟明顯者, 可加補益肝腎的桑寄生、川續(xù)斷;若大便郁結者,可加潤腸通便的肉蓯蓉、首烏等。
1.2.5心脾兩虛證 補益心脾, 養(yǎng)心安神。主要病機是癇發(fā)日久, 耗傷氣血, 心脾兩傷, 心神失養(yǎng)。其證屬虛, 故應扶正為主, 用補益心脾, 養(yǎng)心安神法。本證可選用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的歸脾湯加減治療。常用補益心脾的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和養(yǎng)心安神的酸棗仁、木香、制首烏、遠志等藥物[2]。
58例患者, 風痰上擾證18例, 肝火痰熱證17例, 瘀陰清竅證9例, 肝腎陰虛證6例, 心脾兩虛證8例。經治療臨床治愈22例, 顯效20例, 有效10例, 無效6例。
癲癇的辨證論治首當辨清病情之輕重。而判別病情的輕重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病發(fā)持續(xù)時間之長短, 一般持續(xù)時間長則病重, 短則病輕;二是發(fā)作間隔時間之久暫, 即間隔時間久則病輕, 短暫則病重。其次, 應辨證候之虛實,癇證之風痰閉阻, 痰火擾神屬實, 而心脾兩虛, 肝腎陰虛屬虛。發(fā)作期多實或實中夾虛, 休止期多虛或虛中夾實, 陽癇發(fā)作多實, 陰癇發(fā)作多虛。
癲癇一旦被明確診斷, 一般來講, 即使病因尚未查明,也應該根據其不同的發(fā)作類型及癲癇綜合征分類, 在考慮藥物不良反應及費用的同時, 選用適合該個體的抗癲癇西藥。有證據顯示, 延誤治療, 預后不良。在使用抗癲癇西藥的初期,中醫(yī)認為這個時候機體主要表現為“氣”功能的紊亂, 治療須以調理氣機為主。調理氣機需根據個體的不同體質情況,判斷導致其氣機紊亂的原因, 如胃氣上逆、肝氣不舒、腎失潛藏等, 針對不同病機用藥。
癲癇雖屬慢性病, 然而發(fā)作時間短暫, 在治療上無須分發(fā)作期以攻邪為主, 間歇期以補虛為主, 而是只要顯露虛象,即可并用補益法。但因癲癇發(fā)病常與痰瘀有關, 故進補時須避免滋膩之品。部分癲癇患者常兼見失眠、心慌、多疑、憂郁等癥狀, 則可配合甘麥大棗湯以安神解郁。
[1] 周永, 劉民, 梁萬年.癲癇流行病學研究進展.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7, 28(1):92-94.
[2] 江文, 黃遠桂.癲癇發(fā)病機制的中西醫(yī)學說.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1, 20(4):1-4.
2014-07-10]
113001 遼寧省撫順市職業(yè)病防治院中醫(y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