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喜娟 高 琴 李淑玖
河南南陽鎮(zhèn)平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河南南陽 474250
女性陰道中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復雜,主要包含數(shù)量及特征均不同的各類微生物菌群,臨床上對于滴蟲性陰道炎(Trichomonalvaginitis,TV)和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及細菌性陰道?。˙acterial vaginosis,BV)等病癥的研究較多,然而卻無法解釋所有的陰道炎癥狀[1]。而AV則是近年來被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型陰道炎,由于國內外對于AV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2],尤其是AV及其混合感染的患者,研究更是鮮少涉及,為更好地輔助臨床治療,本文通過對其展開研究,得到了一些結論,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AV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為育齡期女性,經(jīng)外陰、陰道壁和宮頸等部位以及陰道分泌物等檢查確診[3]?;颊咧饕Y狀中,外陰不適58例,陰道分泌物有異?;虍愇墩?9例,其中43例患者含多種癥狀。排除標準[4]:①月經(jīng)來潮和妊娠,以及一周內有用藥史;②研究3d內使用過陰道潤滑劑,有性交行為;③無法回答醫(yī)師問題的精神病或其他疾病患者。本次研究均經(jīng)患者和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由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①BV,參考Amsel臨床標準進行判定,4項中若有三項為陽性則可診斷為BV;②VVC,以10%的KOH濕片鏡檢,若查見有菌絲亦或是芽孢則可診斷,若未見菌絲和芽孢,但患者有陰道炎癥,這可將分泌物實施真菌培養(yǎng)以確診;③TV,以生理鹽水行濕片鏡檢,有活動滴蟲即可診斷;④AV,以×400的顯微鏡對滴有生理鹽水的濕片進行觀察,項目主要含乳桿菌分級和白細胞數(shù),背景菌落和基底旁的上皮細胞以及有中毒顆粒白細胞在總數(shù)中占比等[5]。
以棉拭子在患者陰道側壁的1/3位置取出少量陰道分泌物放置在2份載玻片上,其中一張滴入生理鹽水,放置于光鏡下觀察陰道的清潔度和滴蟲,以及線索細胞和菌芽孢,是否含需氧菌。另一張上滴加10%的KOH溶液,放在光鏡下觀察是否含菌絲、芽孢。另外將少量分泌物涂于載玻片,行革蘭染色,在油鏡(×1000)之下觀察是否含菌絲、芽孢。而后以pH值3.8~5.4的pH試紙檢測陰道PH值。若鏡檢無菌絲和芽孢,以及滴蟲和線索細胞,卻有陰道炎癥時,應取其分泌物實施真菌及細菌培養(yǎng)。將窺鏡取出之后,在窺器上分泌物內滴入2滴10%的KOH液實施胺試驗。分析AV及其混合感染的病原學情況,AV及其混合感染的實驗室檢測指標,以及AV及其混合感染的臨床治療情況。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4例AV患者當中,經(jīng)過細菌培養(yǎng)后的結果顯示,糞腸球菌占比最大,為18.75%,鏈球菌及葡萄球菌次之,大腸埃希菌占比最小,僅為3.13%。其中糞腸球菌和鏈球菌的占比均顯著高于大腸埃希菌的占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下表1。
AV及其混合感染的PH值>4.5及Ⅲ~Ⅳ級清潔度的比例均較高,均>65%,而胺試驗呈陽性主要存在于AV+BV中,其次為AV+TV,詳見下表2。
表2 AV及其混合感染的實驗室檢測指標分析[n(%)]
臨床上認為,當女性陰道自然防御能力被破壞時,較易受到病原體的侵入而導致陰道炎癥。AV作為一種陰道炎,近年來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已被臨床醫(yī)務工作者們重視[6]。然而,對于AV及其混合感染的病原學研究和臨床治療情況的分析,國內外均較少涉及[7],本文通過進一步研究此類情況,旨在為臨床治療及深入認識AV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AV作為常見陰道炎,容易產(chǎn)生混合感染,患者的主訴癥狀通常有黃綠色的稀薄分泌物,量較大,還常伴隨有性交痛,外陰陰道有不適感等較多癥狀[8]。在臨床檢查時,陰道分泌物的pH值常>4.5,且胺試驗主要為陰性,而陰道的清潔度為Ⅲ~Ⅳ級[9]。進行細菌培養(yǎng)時通常是需氧菌,例如糞腸球菌和鏈球菌,以及葡萄球菌等。本文通過上述關于AV的實際情況,結合統(tǒng)計學內容分析總結。
本文在研究后發(fā)現(xiàn),64例AV患者當中,經(jīng)過細菌培養(yǎng)后的結果顯示,糞腸球菌占比最大,為18.75%,鏈球菌及葡萄球菌次之,大腸埃希菌占比最小,僅為3.13%。其中糞腸球菌和鏈球菌的占比均顯著高于大腸埃希菌的占比。這可能是因為AV主要是源自腸道的需氧菌,尤其是B族鏈球菌或大腸埃希菌的增多。國外Marconi C等人[10]亦報道證實,AV患者的陰道內有較多的B族鏈球菌亦或是腸桿菌科的細菌定植。雖然有報道稱[11],AV患者中因大腸埃希菌導致的需氧菌感染性陰道炎比例較多,但本文大腸埃希菌的比例較低,這可能和樣本量較少有關。此外,AV及其混合感染的PH值>4.5及Ⅲ~Ⅳ級清潔度的比例均較高,均>65%,而胺試驗呈陽性主要存在于AV+BV中,其次為AV+TV,表明AV+BV及AV+TV的胺試驗陽性情況較為明顯,胺試驗陽性通常被認為是診斷BV的一種特性度較高且敏感度較低的指標,而TV患者經(jīng)胺試驗檢測時也可呈現(xiàn)陽性。AV患者的主訴中常表示其陰道分泌物內有異位,然而并非是魚腥臭味,在胺試驗中呈現(xiàn)陰性的情況較多。本研究中64例單純AV患者僅有6例經(jīng)胺試驗檢測呈陽性,證實了上述的結論。而但發(fā)生AV混合BV的感染時,大部分患者通過胺試驗檢測呈現(xiàn)為陽性,臨床上此比例在90%左右,本文為71.43%,基本符合臨床情況。此外,經(jīng)過不同的方案治療后,單純AV的總有效率為98.44%,AV+VVC為83.33%,AV+BV為92.86%,AV+TV為88.89%,兩兩比較,差異均不顯著。這可能和在對病原菌進行檢測和確認后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可獲得較好效果有關。筆者在臨床治療上,針對BV,主要通過甲硝唑和乳酸菌陰道膠囊加以治療;對于TV,主要通過雙唑泰栓加以治療;對于VVC,通過硝酸咪康唑陰道軟膠囊和派瑞松等藥物治療;而對于AV而言,采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陰道泡騰片等藥物治療即可,對于合并類疾病,視患者實際病情予以組合,所得的效果較為顯著。國外Fan A等人[12-13]的報道中亦有類似述及。
綜上所述,分析AV及其混合感染的病原菌,并進行針對性治療,對患者的預后有較大幫助,值得臨床重視。
[1]范愛萍,薛鳳霞.需氧菌性陰道炎及其混合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10,45(12):904-908.
[2]李桂軍,周建娟,蔡文偉,等.嗜酸乳桿菌與大腸埃希菌及無乳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交互作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7):4087-4089.
[3]Krauss-Silva L,Almada-Horta A,Alves MB,et al.Basic vaginal pH,bacterial vaginosis and aerobic vaginitis:prevalence in early pregnancy and risk of spontaneous preterm delivery,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low socioeconomic and multiethnic South American population[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4,19(14):107-111.
[4]石小玉,董學文.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體感染及藥物敏感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3,9(2):201-203.
[5]Jahic M,Mulavdic M,Hadzimehmedovic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erobic vaginitis,bacterial vaginosis and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f low grade[J].Med Arh,2013,67(2):94-96.
[6]馮淑燕,馮淑玲.羅紅霉素、保婦康栓聯(lián)合乳酸菌治療混合性陰道炎療效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10):1567-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