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旋亮 李建濤 潘樹德 吳長德
(1.盤錦市雙臺子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遼寧盤錦124000;2.沈陽農業(yè)大學畜牧獸醫(yī)學院,遼寧沈陽110866;3.沈陽愛特杰牧業(yè)有限公司,遼寧沈陽110165)
隨著養(yǎng)豬生產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仔豬早期斷奶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早期斷乳易造成仔豬腸道功能紊亂,仔豬腸道絨毛高度下降,隱窩深度加深,從而使仔豬消化道消化吸收的面積減少,進而影響仔豬生長性能(徐春蘭等,2004),誘發(fā)“仔豬斷奶應激綜合癥”(鄭秋鋒,2002)。而發(fā)酵飼料是以飼料為基礎物質,添加有益微生物使其大量繁殖,先進行體外消化,分解飼料中的抗營養(yǎng)物質,當動物采食后,營養(yǎng)物質得到充分吸收,有益微生物又可定植在腸道中,從而改善仔豬的腸道結構,彌補了早期斷奶帶來的缺點。
發(fā)酵用菌液成分:含有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總菌數5×1010CFU/g,菌液和基礎日糧均由沈陽愛特杰牧業(yè)有限公司提供。
選用28日齡美系大白和長白斷奶仔豬27頭,按體重相近原則隨機分為3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每個重復3頭仔豬。試驗Ⅰ組即對照組,含有基礎日糧;試驗Ⅱ組即水拌發(fā)酵組,含有基礎日糧+20%過夜水;試驗Ⅲ組為菌液發(fā)酵組,含基礎日糧+20%過夜水+菌液?;A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預飼期為7 d,試驗期為15 d。仔豬采用分欄飼養(yǎng),自由采食和飲水。豬舍溫度保持在28℃左右,仔豬由沈陽市畜牧獸醫(yī)科學研究所種豬場提供。
表1 基礎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迅速截取十二指腸(端部)、空腸(膽總管入口遠端10 cm)、回腸(盲腸交界處近端10 cm)各1 cm及盲腸盲端1 cm,放入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中固定,經洗脫、透明、浸臘、包埋等處理后,在室溫下切成5 μm的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盲腸組織結構的切片,HE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選5個典型視野(絨毛完整,走向平直),用目鏡測微尺測量每個視野中絨毛高度、隱窩深度、黏膜厚度,并計算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的比值。
將試驗所測得的各項數據進行處理,數據整理及作圖(使用Excel2003軟件),試驗結果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鄧肯氏法進行多重比較。試驗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誤”表示。
表2 發(fā)酵飼料對斷奶仔豬腸絨毛高度的影響(μm)
從表2可以看出,對于十二指腸絨毛高度,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對于空腸的絨毛高度,Ⅱ組、Ⅲ組比Ⅰ組分別增加了8.1%、14.48%,差異顯著(P<0.05);對于回腸的絨毛高度,Ⅲ組比Ⅰ組增加了8.6%,差異顯著(P<0.05);對于盲腸的絨毛高度,Ⅱ組、Ⅲ組比Ⅰ組分別增加了18.53%、47.57%,差異顯著(P<0.05);對于結腸的絨毛高度,Ⅱ組、Ⅲ組比Ⅰ組分別增加了36.33%、53.95%,差異顯著(P<0.05)。
表3 發(fā)酵飼料對斷奶仔豬腸隱窩深度的影響(μm)
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于十二指腸的隱窩深度,Ⅰ組、Ⅱ組和Ⅲ組間差異顯著(P<0.05);對于空腸的隱窩深度,Ⅲ組比Ⅰ組、Ⅱ組分別低12.4%、18.18%,差異顯著(P<0.05);回腸的隱窩深度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表4 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比值的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對于十二指腸的V/C值,各組間差異顯著(P<0.05);對于空腸的V/C值,Ⅲ組比Ⅰ組、Ⅱ組分別提高了31.84%、28.64%,差異顯著(P<0.05);回腸的V/C值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
表5 發(fā)酵飼料對斷奶仔豬腸黏膜厚度的影響(μm)
從表5中可以看出,對于十二指腸的黏膜厚度,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對于空腸的黏膜厚度,Ⅱ組和Ⅲ組比Ⅰ組分別提高了50.18%、53.64%,差異顯著(P<0.05);對于回腸的黏膜厚度,Ⅱ組和Ⅲ組比Ⅰ組分別提高了18.30%、15.01%,差異顯著(P<0.05);對于盲腸的黏膜厚度,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對于結腸的黏膜厚度,Ⅱ組和Ⅲ組比I組分別提高了12.73%、14.59%,差異顯著(P<0.05)。
小腸絨毛是斷奶仔豬養(yǎng)分吸收的主要部位,絨毛形態(tài)的變化可導致絨毛表面積的改變,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Caspary(1992)報道,絨毛高度增加后會使小腸接觸營養(yǎng)物質的面積增大,從而增強小腸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所以腸絨毛的形態(tài)直接和機體的生長發(fā)育有關。腸黏膜表面有無數絨毛(長度約為300~500 μm),因而極大地增加了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面積。Hampson(1986)、顧憲紅等(1999)報道,仔豬斷奶后腸道黏膜萎縮、上皮絨毛變短、隱窩變深。R.H.Scholten等(2002)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發(fā)酵小麥,結果表明,飼喂一部分發(fā)酵液,可以防止斷奶后黏膜結構的不良變化,明顯增加小腸的絨毛高度。Cera(1988a)的研究發(fā)現,斷奶日齡越早,對腸絨毛高度的影響越大,恢復其高度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楊全明(1999)的試驗結果證明,斷奶后雖然小腸絨毛沒有明顯變短,但是小腸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為變形、萎縮和表面粗糙,這可能導致小腸的吸收不良。而在本試驗條件下,仔豬日糧經過發(fā)酵,仔豬空腸、回腸、盲腸和結腸絨毛長度有增加的趨勢,說明飼料經過發(fā)酵后有助于仔豬腸絨毛的增長。
隱窩即為小腸腺(黃奕生,1990),是小腸上皮在絨毛根部下陷到固有膜而形成的單管狀腺,與絨毛上皮相連接,并開口于絨毛之間,隱窩內的未分化細胞是腸腺和絨毛上皮細胞的再生來源,即未分化細胞自隱窩向絨毛頂端不斷移動,逐漸成熟,從而使絨毛頂端不斷脫落的細胞得以增生補充。隱窩內未分化細胞的數量及所處位置的深淺對于其自身以及保持腸絨毛的完整形態(tài)和正常機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隱窩增生表明細胞增殖率增加,細胞成熟度下降。顧憲紅等(1999)的試驗結果表明,腸道黏膜上皮絨毛長度變短,隱窩深度增高意味著絨毛吸收細胞減少,分泌細胞增多,腸道黏膜萎縮,造成吸收能力下降;未被消化吸收的物質不僅使腸道中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腹瀉,而且使腸道中大腸桿菌等腐敗菌大量繁殖。本試驗條件下,菌液發(fā)酵組十二指腸和空腸隱窩深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飼喂發(fā)酵飼料后,可以使仔豬腸絨毛隱窩深度變淺,表明細胞成熟率上升,分泌功能增強(王子旭等,2003;韓正康,1991)。
絨毛高度/隱窩深度的值可綜合反映小腸的功能狀況。比值下降,表示黏膜損傷,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發(fā)生腹瀉,生長緩慢等現象;比值上升,則黏膜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增強,腹瀉率下降,生長加快。斷奶后由于應激和飼料抗原引發(fā)的過敏反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絨毛變短、隱窩加深以及絨毛高度與隱窩深度的比值下降(陳代文等,1996)。本試驗結果表明,菌液發(fā)酵組的十二指腸和空腸的V/C值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飼喂發(fā)酵飼料可以增加V/C的值,使腸道成熟細胞增多,細胞的成熟率升高,養(yǎng)分得到充分吸收。
腸道的屏障功能主要由腸黏膜屏障來實現。腸黏膜屏障包括機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學屏障、免疫學屏障和腸黏膜固有層分子篩等部分。其中,腸黏膜機械屏障由腸黏膜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側面的細胞連接、上皮基膜和上皮表面的細胞衣組成,它們構成了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第一道防線(Reynolds J V,1996;Swank G M等,1996;Yin Y J等,2002)。因此,腸黏膜上皮結構的完整性與腸黏膜機械屏障功能,乃至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密切關系。本試驗結果表明,發(fā)酵飼料可以顯著地提高空腸、回腸、結腸的黏膜厚度,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綜上可知,枯草芽孢桿菌作為一種好氧有益菌,可與腸道需氧菌競爭氧氣,抑制需氧菌的生長。而乳酸桿菌在其生長過程中,產生許多對需氧菌有害的物質,如揮發(fā)性脂肪酸(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和乳酸,降低其微生物環(huán)境內的pH值,阻止對酸敏感的細菌大量繁殖;乳酸菌還可以產生天然的抗生素,如乳鏈球菌可產生乳鏈球菌肽(nisin)多種抗菌蛋白物質,且不同抗菌物質的成分和抗菌范圍不同。另外,乳酸菌還產生類似細菌素的抑菌物質,可降低消化道內病原菌的數量,使腹瀉率明顯降低,從而保護了腸黏膜的形態(tài)結構的完整,因而有助于增強仔豬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能力。
(參考文獻15篇,刊略,需者可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