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失樂園》的末三卷

        2014-01-21 21:55:03彭曉娥吳玲英

        彭曉娥,吳玲英

        (湖南商學(xué)院外語系,湖南長沙,410004;中南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長沙,410083)

        對基督教史詩詩人兼基督教神學(xué)家彌爾頓而言,其史詩創(chuàng)作的實質(zhì)在于再現(xiàn)《基督教教義》①中有關(guān)墮落之人精神再生的神學(xué)思想。彌爾頓在《教義》里反復(fù)強調(diào),墮落之人可通過懺悔和恢復(fù)信仰達至“人之再生”,而在其史詩《失樂園》里、尤其是最后的第十卷、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中,彌爾頓將這一神學(xué)教義加以高度細節(jié)化和藝術(shù)化,呈現(xiàn)了亞當夏娃從墮落再生為基督式英雄的過程,并使亞當夏娃在史詩最后三卷的經(jīng)歷成為每個墮落之人再生的必經(jīng)旅程。換言之,在彌爾頓的史詩里,“人的墮落與人之再生永恒糾纏,無法分離”[1];墮落之人通過懺悔其罪孽而悔悟,通過回歸和堅定對上帝的信仰,通過將外在的力量內(nèi)化,建構(gòu)和完善再生所需的“內(nèi)在精神”,并憑借它“以善勝惡,以小事成大業(yè)”(PLXII.566),最終從精神死亡中再生,成長為基督式精神英雄。

        正因為史詩(尤其是末三卷)在很大程度上是彌爾頓神學(xué)思想的藝術(shù)形式,因此,有關(guān)《失樂園》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史詩的前九卷,其中特別是撒旦的人物塑造、亞當夏娃的天真狀態(tài)及墮落過程。很多學(xué)者抱怨,《失樂園》的最后三卷,尤其是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平淡乏味、令人失望。艾迪生(Joseph Addison)認為,“彌爾頓太關(guān)注其神學(xué)思想而忽略了詩歌藝術(shù)”[2];牛頓(Thomas Newton)說,“史詩的最后兩卷缺少《伊里亞特》等其他史詩的崇高美”[3],但牛頓分析,這是由于主題的改變,并指出,最后兩卷的主題是歷史而不是詩歌。還有學(xué)者認為,史詩的最后三卷與其他詩卷“沒有連貫”[4]或“脫節(jié)”[5]。拉詹(Balanchandra Rajan)的觀點尤為極端,他評論說,“整個場景(史詩最后三卷)沒有任何作用”[6]。這些學(xué)者還設(shè)想了多種解釋,認為,彌爾頓在創(chuàng)作史詩的最后三卷時已才思枯竭,想象力空乏,因而導(dǎo)致詩歌創(chuàng)作失敗。如,劉易斯(C.S.Lewis)感嘆,“這一敘述部分(指史詩的最后三卷)糟糕得令人好奇”,并寫道,“彌爾頓的才能,如華茲華斯晚年的才能一樣,已離他遠去……這或是因為彌爾頓身體欠佳,或是因為他年紀已大,或是受到一種災(zāi)難性的自然煩惱之影響”。[7]當然,也有少數(shù)學(xué)者為彌爾頓辯護,如,普林斯(F.T.Prince)將史詩的最后三卷視為史詩必不可少的部分[8];賴特(B.A.Wright )認為,第十卷、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都是亞當故事的必要組成,是亞當認識的轉(zhuǎn)折,“是詩歌的主旨”。[9]

        僅從本研究所關(guān)注的史詩主題來判斷,史詩的最后三卷便構(gòu)成史詩不可分離的部分。具體而言,史詩的第六卷、第一卷和第二卷追索撒旦之流因自傲而發(fā)動天庭叛亂,失敗被貶地獄后撒旦為報復(fù)上帝而決定引誘人類墮落。史詩的第三卷、第七卷和第八卷旨在宣揚天理和公正的存在,既解釋隨后亞當夏娃墮落的不可饒恕性和他們受懲罰的不可避免性,也為他們的精神再生埋下伏筆。史詩第四卷、第五卷和第九卷集中呈現(xiàn)亞當夏娃在伊甸園里的幸福生活和受誘惑而墮落的過程。史詩第十卷描述墮落的亞當夏娃在懲罰后開始懺悔。史詩的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展示亞當夏娃墮落后艱難的精神再生旅程。史詩通過向世人闡明和昭示“永恒的天理”和“天道的公正”(PLI.25; 26),探尋人精神追尋過程的四個階段:天真狀態(tài)、墮落過程、懲罰時期及精神再生。由此,“包含整個人類的亞當夏娃”自然是史詩的主人公和英雄,也自然成為《失樂園》的中心。②也就是說,一切場景為亞當夏娃而變換,一切人物為之而塑造,一切行為之而發(fā)生??傊?,史詩里的一切都為之而存在。

        此外,宏大史詩《失樂園》共有十二卷,但其中最有意義、詩人本人最欣賞的是史詩的末三卷,因為這里呈現(xiàn)了亞當夏娃如何從墮落走向再生的過程,而這對于旨意在于塑造基督式英雄的詩人彌爾頓而言乃是關(guān)鍵所在。彌爾頓曾在《第二次辯護》中強調(diào),史詩詩人必須嚴格遵循既定原則,不可能、也不應(yīng)該包含史詩主人公的一生,而往往只聚焦其人生的“某一特定事件”(WJMVIII, 253)。彌爾頓在史詩里將亞當③一生中的“特定事件”限定為“墮落”,具體包括其墮落前樂園生活的一瞥、墮落時的歷史性時刻及墮落后的精神再生旅程。而就“墮落亞當夏娃再生為基督式精神英雄”這一過程而言,史詩又將之分為三個階段,具體體現(xiàn)在史詩的第十卷、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

        首先,史詩第十卷生動地刻畫了亞當夏娃“從墮落走向再生”的第一個階段:“虔誠懺悔”階段。史詩描述,亞當夏娃因屈服于撒旦的誘惑而墮落,并被判決趕出伊甸園。面對正義的判決,亞當內(nèi)心深感痛苦,逐漸認識到墮落帶來的可怕后果。史詩里的長段獨白(PLX.720-844)披露出墮落亞當?shù)男呃⒑徒^望。亞當意識到,自己未來的人生將充滿痛苦,其后代也將因此遭受同樣的罪。一時間,亞當,如深陷困境和絕望中的參孫一樣,期望盡早解脫,說,“讓我去死,變成/無知無覺的泥土”(PLX.776?777)。比較亞當?shù)牡谝淮为毎缀痛藭r的獨白,我們可以看出墮落給亞當造成的變化。在第一次獨白中,亞當將所有的贊美辭和榮耀都歸于上帝,而這時的亞當雖已決定與夏娃同罪,但和夏娃、甚至撒旦一樣指責(zé)上帝,字句里都是自我。亞當在第 867?888詩行和第 949?959詩行里分別將“我”和“我的”重復(fù)10次和11次,將“你”和“你的”分別重復(fù)7次和6次。亞當最初以“他”(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轉(zhuǎn)而由“我”(亞當自己)和“你”(夏娃)取代。亞當和撒旦一樣因自傲和以自我為中心而墮落。但亞當通過與自己論辯、通過自我審視和自我反思,于獨白的最后幡然悔悟,接受現(xiàn)實,勇敢承擔(dān)責(zé)任,自責(zé)道,“一切腐敗的源頭在于我,/一切罪責(zé),從頭到尾都在我身上”(PLX.833?834)。

        夏娃希望安慰亞當,但亞當嚴厲以斥:“別讓我看見你,你這條蛇!”(PLX.867)。在這之前,亞當一直稱呼夏娃為“人類的母親”或“上帝的女兒”,這是亞當?shù)谝淮蝿e稱夏娃。④在基督教中,蛇自然指誘惑者和萬惡之源撒旦。亞當在長達42行的段落里憤怒地表達了對夏娃的厭惡,包括夏娃蛇一樣的體態(tài)、詭詐的內(nèi)心、驕矜和虛榮的本性等。關(guān)于這段責(zé)罵,尤其是其中稱女人為“禍水”(PLX.896)和視女人為“惹起人世間無窮災(zāi)害,/破壞家庭和平的原因”(PLX.905?906)等詩行,從約翰遜開始,就有評論者將之解讀為彌爾頓對包括自己妻子在內(nèi)的所有女性的攻擊。⑤但不可否認,是夏娃的愛讓亞當開始懺悔,學(xué)會謙卑。夏娃本人首先開始懺悔,因為她已充分認識到自己罪孽的深重,也認識到自己誘惑亞當與她同罪的嚴重性。面對亞當?shù)呢?zé)罵,夏娃沒有反駁,而是不停地流淚,頭發(fā)散亂而謙卑地伏在亞當?shù)哪_下,祈求亞當“不要這樣拋棄我”,并希望“把全部罪名,/從你頭上轉(zhuǎn)移,全部歸在我身上”(PLX.910;935)?!爸t卑”是基督教的關(guān)鍵美德之一。愛默生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偉大就在于其完全的謙卑”。[10]謙卑的人才會順從,面對自己的罪孽時也才會懺悔。彌爾頓在夏娃的身上刻畫出墮落世界里墮落之人再生為精神英雄的潛在品質(zhì),如謙卑、順從以及為所犯之罪而忍耐的決心。

        面對虔誠懺悔和謙卑的夏娃,亞當憐憫地說,“我們不要再互相責(zé)備,從此互相愛憐,/把所負擔(dān)的悲愁減輕”(PLX.960?961)?;浇陶J為,夫妻是世界上最溫馨和最親密的關(guān)系,夫妻間的相互理解、幫助和呵護往往代表了更好更高的精神英雄生活?;浇踢€認為,在墮落世界里,生活本身已充滿誘惑、悲慘和罪孽,夫妻間的相互指責(zé)只會更加劇生活的痛苦。亞當最后建議,倆人共同承認錯誤,承擔(dān)責(zé)任,企求相互間和上帝的寬恕,表示“真正的悔改之心,/謙卑的歉意”(PLX.1090?1091)。

        賴特指出,如果說是夏娃背叛了他們的愛,那么也是夏娃修復(fù)和拯救了他們的愛,[11]將亞當從“宿命論”[12]中挽救出來。也就是說,雖然亞當已開始懺悔,但夏娃的愛才是亞當精神再生的關(guān)鍵,因為它消除了亞當心中的仇恨,使亞當?shù)男闹匦鲁錆M愛。此外,如達比希爾(Helen Darbishire)所評論,夏娃的愛不僅和解了自己與亞當間的關(guān)系,也續(xù)接了他們與上帝間的紐帶。[13]兩人在懺悔的同時一同祈求上帝的寬恕,由此而重新堅定信仰。史詩第十卷結(jié)尾的段落只有8個詩行,但有6個表示“悔罪”之意的同義詞。這反復(fù)強調(diào)了亞當夏娃懺悔贖罪的決心,而這種決心將亞當夏娃與撒旦相區(qū)別,是墮落之人再生為精神英雄的第一步和關(guān)鍵一步。撒旦墮落后仍死不悔改,被貶地獄后變本加厲,糾集反叛潰軍通過誘惑人類墮落而對上帝展開復(fù)仇,由此而淪入萬復(fù)不劫、永無再生的絕境。相反,亞當夏娃墮落后徹底放棄自我中心,如基督教所倡導(dǎo)的完全將自己打開,讓史詩前十卷中的宣講教誨進入內(nèi)心,將外在力量予以內(nèi)化,在忍耐中積累和增長“內(nèi)在精神”,最終獲得精神再生。彌爾頓認為,只有亞當夏娃這樣的形象才具有成長為墮落世界里真正精神英雄的潛在品質(zhì),包括坦誠認罪、虔誠懺悔、謙卑和順從。換言之,“謙卑、順從和忍耐”[14]正是亞當夏娃的英雄主義體現(xiàn)。用薩特的術(shù)語來表述,基督式英雄實為存在之精神英雄,而非戰(zhàn)爭等行動之英雄。和平時代需要的正是基督式精神英雄,而非戰(zhàn)爭英雄。

        亞當夏娃的虔誠懺悔和謙卑感動了代表愛的“圣子”,也平息了代表正義的憤怒中的上帝?!笆プ印敝鲃诱埨t作為“中保兼救贖者為他(亞當)解釋”(PLXI.34),并懇求上帝讓亞當“和我/合而為一,好象我和父合而為一”(PLXI.44)。史詩及時地陳述了最后兩卷的目的,即,讓墮落后的亞當夏娃“悲慘而平靜地”(PLXI.117)離開樂園,既要讓亞當夏娃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罪孽的深重和毀滅性的影響,也要向亞當夏娃揭示上帝為拯救人類而奉獻“圣子”的旨意,由此讓將被趕出樂園而被貶至人間的亞當夏娃滿懷希望和堅定信仰,學(xué)會堅強和忍耐,用“內(nèi)在精神”裝備自己,勇敢地去面對樂園失去后“孤寂”的未來,為再生為“英雄”做好準備。

        但在彌爾頓看來,墮落的亞當夏娃要成為史詩英雄,僅有懺悔遠遠不夠,他們還必須有“英雄知識”(heroic knowledge)的裝備。彌爾頓將“英雄知識”視為英雄品質(zhì)的關(guān)鍵,彌爾頓稱之為“正確的知識”(the right knowledge),以區(qū)別于撒旦“錯誤的知識”觀。《復(fù)樂園》里的撒旦視知識為愉悅的來源和通向財富、權(quán)位及名聲之路,耶穌蔑視地對撒旦說:“這些知識都是錯誤的”(PRIV.291)。彌爾頓認為,一個人只有在具備“正確的知識”后才能確保其人格,才能善用知識,其中尤其包括對自我的認知(self-knowledge)和對上帝(真理)的敬畏,蘇格拉底視這種知識為“英雄對人與上帝間正確關(guān)系的根本性了解”。[23]史詩《失樂園》的第十一卷和第十二卷便為亞當夏娃成長為英雄裝備必要的這些知識。

        為獲取“英雄知識”,亞當夏娃“謙卑地站著懺悔,/祈禱”(PLXI.1?2)。彌爾頓在史詩第十一卷的開頭重申他在《教義》第二卷第三章中所陳述的宗教主張,即,墮落之人的再生包括四個階段:首先是認罪,即懺悔,接著是承認自己缺乏神的正確的引導(dǎo),即在上帝面前的謙卑,然后是不斷真誠地祈禱,最后獲得上帝賜予的恩典,以消除心中頑石般的自私和自傲。這樣,懺悔的罪人從精神上復(fù)蘇,將心打開去接受“英雄知識”(WJMVII, 51?73)。

        史詩描述,剛做完懺悔和祈禱的亞當夏娃“只覺得身上增加了/從天上而來的力量,從失望中/迸出一股新的希望和喜悅”(PLXI.137?139)。根據(jù)基督教,“懺悔和祈禱”是墮落世界的人應(yīng)該堅持的日常修為,因為只有從虔誠的祈禱中,人才能獲得所需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俗世無法給予,唯有上帝賦予他幫助和救贖的希望,讓他去面對人生的危險和困難。彌爾頓通過亞當之口說,“祈禱能使信念從我心中滋長。/和平回到我的胸中”(PLXI.152?153)?!捌矶\”因此在基督教中被視為墮落之人再生的前提。

        垂聽到亞當夏娃的“懺悔和祈禱”,上帝的憤怒得以平息,指派天使米迦勒為迷茫中的亞當夏娃送來“英雄知識”,提供他們急需的指點和引導(dǎo)。米迦勒首先向他們確認,“善和愛”(PLXI.351)會跟隨、圍繞和保護他們,但他們“離開(伊甸園)之前需端正信心,/堅定信仰”(PLXI.356?367)。亞當從米迦勒那里接受自己到墮落世界里去生活所需的知識,堅信救贖者的順從將洗滌他的罪,也意識到,他必須用行動表達自己的信仰。米迦勒的一段教誨極富哲理思辯,也為彌爾頓的后兩部詩作《復(fù)樂園》和《斗士參孫》埋下伏筆:

        善惡要兼聽;超凡的恩惠

        和人的罪惡永相斗爭;但由此

        學(xué)到真正的忍耐,調(diào)節(jié)歡樂和恐怖、

        虔誠與悲哀;習(xí)慣榮枯、興衰

        不同的境遇。這樣,可以安然

        度過你的一生,做最好的準備,

        迎接死的來臨。 (PL: XI.360?366)

        為了讓亞當充分了解墮落之人要承擔(dān)的責(zé)任,以便亞當能勇敢地“迎向災(zāi)難”(PLXI.378),米迦勒在夏娃熟睡后引領(lǐng)亞當走過幽谷曲徑,來到山頂“視界”(377)。⑥在視界里,亞當看到誘惑者撒旦將第二亞當耶穌引誘到荒野,⑦目睹后人的罪孽,如“不義的殺了有義的”(456),看到人類未來生活的悲慘、凄涼、污穢、丑惡、可怕,感受到人類的掙扎和痛苦……艾略特將這一長串的名錄視為游戲,而不是詩歌。但普林斯堅信,這一序曲為后面一連串的意義深遠的異象拉開序幕,因為隨后展現(xiàn)在亞當眼前的極盡歷史的悲滄,[24]其中每一個事件都與亞當夏娃說犯的“人類原罪”相關(guān),特別是以下兩大罪孽。其一是戰(zhàn)爭和殺戮,如“該隱殺兄”和軍隊的建立。這不僅暗示亞當犯罪基因的延續(xù)性,同時也影射人類歷史上父子兄弟相殘的事實,如同混亂而戰(zhàn)事不斷的十七世紀英國一樣。其二是美色誘惑,因為正是在美色的誘惑下,一代代的人性墮入享樂至上和自我毀滅的循環(huán),克羅斯曼的論調(diào)——“歷史是人類墮落的循環(huán),是人面臨誘惑無法抵御或抵御毫無意義、因而總是被誘惑所打敗的一個循環(huán)”[25]——一次次被證實。而亞當夏娃,作為歷史循環(huán)里的首位罪犯,反復(fù)經(jīng)歷了“被誘惑、濫用特權(quán)、受懲罰”的墮落三步曲。通過第十一卷里的“視界”和米迦勒的解釋,亞當不斷認識到自己罪孽的深重,一次次失聲“痛哭”(762)。

        史詩從第十二卷一開始隨著“毀了的世界和恢復(fù)了的世界”便筆鋒逆轉(zhuǎn),由“視界”(vision)轉(zhuǎn)為敘述(narration),亞當也從傷悲轉(zhuǎn)向?qū)ξ磥淼南M?。米迦勒對亞當說:

        這樣,你看到了一個世界的

        開始和終結(jié),又從第二個始祖⑧

        繁殖……

        你必須好好聽,并加以注意。 (PL: XII.6?13)

        米迦勒向亞當強調(diào),面對一個由“罪孽”和“死亡”主宰的墮落世界,他和后人該如何選擇。墮落的世界里已不再“唯有永恒”,也不再只有美好,善與惡并存其中,且更多的是邪惡。人在復(fù)雜的誘惑面前,身處歷史的十字路口,選擇變得尤為艱難,但正是這樣的艱難才能締造出區(qū)別于“偽英雄”的真正英雄。米迦勒在敘述中將生動的歷史例證與枯燥的清條戒律相結(jié)合,并通過兩種英雄的對立,將“英雄知識”逐一傳述于亞當。

        米迦勒的第一課是“節(jié)制”(temperance),其反義詞“無節(jié)制”實質(zhì)上正是希臘式戰(zhàn)爭英雄的特點。米迦勒指點亞當,要成為真正的英雄,必須遵守“節(jié)制”的原則,這樣,人生才能自然地盡其天年,瓜熟蒂落。米迦勒的第二課是“忍耐”。既然人生乃自然之過程,那么,人能掌握的不是生命的長度,而是生活的質(zhì)量,米迦勒因此總結(jié)道,“不要過分愛你的生命也別恨它”(PLXI.552),要忍受人生的種種際遇,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心境永遠平和。“忍耐”是彌爾頓式精神英雄的又一品質(zhì)。

        米迦勒對信仰的強調(diào)尤其讓亞當意識到“因信稱義”的真正內(nèi)涵,尤其在米迦勒的指點下領(lǐng)悟到,“順從是最好的……/對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門”(《馬太福音》7:14),而不順從將死亡引入世界、從此失去樂園而順從通過實施在信仰和行動中的恩典復(fù)得樂園。在史詩前十一卷中總共重復(fù)19次的“信仰”也成為第十二卷(總計 649個詩行)中重復(fù)頻率最高的詞,達19次。⑨“信仰”幫助亞當完成了墮落之人再生為基督式英雄所需要的“內(nèi)在精神”之建構(gòu),米迦勒為亞當這樣總結(jié):

        你學(xué)會了這個,就說明你到了

        智慧的頂點……

        加上實踐,配合你的知識,加上

        品德、忍耐、節(jié)制

        還有愛,就是一切的靈魂

        這樣,你就不會不高興離開

        這個樂園,因為在你的內(nèi)心

        另有一個遠為快樂的樂園。(PL XII.578?588)

        彌爾頓在《教義》里寫道,人生就是在誘惑面前、困惑之時對“信仰”和“順從”的試探(WJMXVI.357)。此時的米迦勒就如同撰寫《教義》的神學(xué)家彌爾頓一樣將“信仰”視為“英雄知識”的最核心,將“信仰”及基于“信仰”的“自律”和“順從”,加以“忍耐、品德、知識、節(jié)制、愛”總稱為“刻在心里的‘內(nèi)在精神’”(PLXII.521)。史詩敘述者再次強調(diào),墮落亞當再生為基督式英雄的前提是“正確的知識”或“英雄的知識”,以敬畏上帝為開端。米迦勒的知識平靜了亞當?shù)乃季w,亞當相信自己“將從此出發(fā),飽求知識,滿載/而歸”(PLXII.560)。隨著亞當“內(nèi)在精神”建構(gòu)的完成,“一個遠為快樂的樂園”自然隨之而來。

        在米迦勒向亞當傳輸“英雄知識”的同時,夏娃進入睡眠。雖然夏娃和亞當間的認知似乎因此出現(xiàn)巨大的鴻溝,但睡夢中的夏娃得到相同知識的充實,內(nèi)心變得強大,用毫無愁苦的語言對歸來的亞當說,“領(lǐng)我走吧,我決不遲疑。/和你同行,等于留在樂園。/沒有你,留也等于被放逐”(PLXII.615?617)。這說明,彌爾頓在史詩的結(jié)尾處將“心智稍欠的”夏娃提升到與亞當相同的知識高度,夏娃本人也表示,“上帝在睡中/用夢境教導(dǎo)我”(PLXII.613)。可見,詩行本身已將夏娃歸類為彌爾頓在《教義》里所詮釋的基督式英雄,因為夏娃通過自我認知,能夠獨立自行地與上帝達成個人的交流。夏娃曾經(jīng)因自戀、自傲、自我而墮落,現(xiàn)在因自主和自信而領(lǐng)悟到墮落之人再生的真諦,也認識到,她的未來與亞當不可分離。彌爾頓早期分別在《沉思的人》和《快樂的人》里所刻畫的個人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將在再生之夏娃身上達到統(tǒng)一。

        史詩《失樂園》的意義不只是在于塑造了從墮落走向再生的個體英雄形象,更重要的是從婚姻角度樹立了從墮落走向再生的英雄伴侶形象。在《失樂園》的所有意象中,“手牽手”是其中最簡單卻最美麗和最有深刻意義的意象,它象征著婚姻的紐帶。亞當夏娃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對婚姻伴侶,他們的婚姻結(jié)合、變故和最后的復(fù)合都是通過“手”來體現(xiàn)。當亞當夏娃首次進入史詩讀者的視野之時,倆人在伊甸園里“手牽手地走,/自從他們相遇擁抱做愛后,便成為最可愛的一對”(PLIV.320-321);當夜回到廬舍休息時,倆人依然“交談著,手牽手”(PLIV.689)。在史詩的結(jié)尾處,當亞當夏娃最后從讀者的視野里消失、踏上前方未知的流放之旅時,倆人“手攜手,慢移流浪的腳步,/告別伊甸園,踏上他們孤寂的途路”(PLXII.649-650)。然而,在這兩個場景之間的墮落場景里,即史詩第九卷的“分開情節(jié)”中,象征性的一幕依然是“手”,但這次不是“牽手”,而是“松手”。當時,夏娃執(zhí)意要獨自一人前去整理樂園,由此給誘惑者撒旦留下可乘之機。史詩描述夏娃“把手從丈夫手中輕柔地抽回”(PL: IX.385),英文原文為“…… from her husband’s hand her hand / Soft she withdrew……”,“她的手”和“丈夫的手”本并列一起,但下一詩行的闖入將兩人的手分開,兩者的和諧被打破。根據(jù)英語語法,語句的順序應(yīng)為“Soft she withdrew her hand from her husband’s hand”。亞當夏娃婚姻中這三個歷史性的時刻代表著人類婚姻的三個典型階段:牽手、分手、攜手。

        當亞當夏娃二人第一次出現(xiàn)在史詩的讀者面前時,史詩敘述者如此形容他們的形象:“他被造成機智而勇敢,/她柔和、嫵媚、有魅力;/他為神而造,她為他里面的神而造”(PL: IV.297?299)。關(guān)于夏娃的被造,《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記載,上帝創(chuàng)造夏娃完全是因為上帝認為“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4:15)。但彌爾頓改寫了圣經(jīng)傳統(tǒng),讓亞當主動向上帝提出為他創(chuàng)造另一半的要求,并對另一半的標準也提出要求。有學(xué)者指出,彌爾頓本人婚姻的失敗使他對另一半的要求過于苛刻。[26]對于史詩里的亞當,盡管上帝為他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已完美富足,但亞當認為缺少和他分享苦樂的人,于是對上帝感嘆道,“一個人孤單,有什么快樂!誰能獨樂?”(PLVIII.365)可見,亞當急需另一半的首要原因是排遣孤獨。第二便是平等交流。亞當對上帝說,“不平等之間能有什么交際,/和諧和真正的快樂呢?……我所說的和所尋求的伴侶,/是能相互分享一切出于理性的愉悅”(PLVIII.383?391)。亞當?shù)难哉摻?jīng)常被解讀為彌爾頓本人對理想婚姻的訴求。第三,由于夏娃外貌美麗,亞當一見鐘情,墜入愛河不能自拔。此外,“婚姻床笫”(PLVIII.598)、“優(yōu)美的行為”“千萬種風(fēng)情”“甜蜜的依從”使亞當感覺他們倆人“真心結(jié)合,二人同心”(PLVIII.604)。最后上帝如亞當所愿,為亞當創(chuàng)造了夏娃,對亞當說,“是你(亞當)所喜歡的,形狀/象你,你合適的助手,你的另一半,/中你的意”(PLVIII.448?450)。

        就夏娃而言,她在《圣經(jīng)》中完全是沒有形象和話語權(quán)的“他者”。彌爾頓首先遵照當時廣為人接受的基督教思想,將《失樂園》里的夏娃塑造為順從和依賴的形象。史詩里的夏娃對亞當說:“我是你的肉中肉,我為你而造,從你而造……你是我的引導(dǎo),我的頭”(PLIV.441?443)。但同時,詩行里的比喻通過暗指潘多拉、海倫等神話傳說中有毀滅性的女人而反復(fù)強調(diào)夏娃那“睡時醒時同樣有特殊魅力的美麗”(PLV.14)。在亞當見到夏娃時的描述中,有關(guān)夏娃的“美色”及美色帶給亞當?shù)淖兓陀仍~匯重復(fù)11次(PL VIII.526;527;530;530;531;533;534;534;539;545;546)。此外,彌爾頓還暗示了夏娃復(fù)雜而任性的性格,尤其是夏娃潛在的叛逆性格最終使她成為撒旦誘惑人類墮落的突破口。夏娃作為婚姻毀滅者(destroyer of marriage bond)的作用可見一斑。

        但最后婚姻的維護者 (preserver of marriage bond)是夏娃,其作用在史詩的最后兩卷中尤其得到強化。天使米迦勒的告誡對于所有如夏娃一樣墮落的女人無疑起著警示和教育意義:

        不要悲傷,夏娃,對于你

        該失去的東西,要忍心舍棄;

        不要為那些不屬于你的東西

        過分留念;你這一去并不孤單,

        和你同去的還有你的丈夫,

        你當跟從他。他在哪里,

        你就當做你的故鄉(xiāng)。(PLXI.286?292)

        亞當夏娃作為史詩的主人公和英雄,他們的婚姻紐帶(創(chuàng)造時形成、墮落時破裂、史詩結(jié)尾時復(fù)合)象征著人類婚姻的狀況。史詩展示,亞當夏娃經(jīng)歷天真、墮落、懺悔,直到最后真正理解并連接彼此以及自己和上帝。亞當從米迦勒的敘述中通過看和聽,尤其通過自己的錯誤判斷,而不斷學(xué)習(xí)。如,當他誤以為“一群美女從幃帳里出來”(PLXI.582)是“自然的傾向”(PLXI.597)時,米迦勒卻告訴他說,“你所看見的幃帳,如此快樂/乃是罪惡的幃帳”(PLXI.607?608)。對于亞當,米迦勒的敘述是他學(xué)習(xí)的機會,認識自己的過程,重拾墮落失去的理智和信仰的過程,以及了解更高更復(fù)雜知識的過程,如對夏娃的愛和對上帝的信仰。夏娃在創(chuàng)造時因“自戀”和虛榮而愛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又因為急于證實自己而與亞當分離前去獨處,這才給誘惑者撒旦以可乘之機而淪入墮落。但當夏娃最后對亞當說“你是我的一切”(PLXII.618)時,她再也不會視自己為“完美無缺的夏娃”(PLIV.634),也不會因個人的虛榮而讓理智受蒙蔽。通過墮落,夏娃意識到,世界并不是為她一人的眼球而創(chuàng)造,她也不可能是撒旦口中的“人間女神”(PLIX.732),而只不過是一個名叫“夏娃”的女人。夏娃為失去樂園而痛苦,但同時相信,內(nèi)心的樂園遠為快樂,因為那里有愛、有信仰。

        亞當夏娃不再是墮落前伊甸園里“幸福的一對”,天真地說,“與你交談我總是忘記時間”(PLIV.641),也不再如墮落時“貌合神離的一對”,虛偽地甜言蜜語道,“我離開你便思念你,覺得好久/沒有見你的面”(PL: IX.856?857),而已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愛人伴侶,他們堅信,有神意的引導(dǎo),有內(nèi)心“遠為快樂的樂園”,他倆“手攜手”,勇敢地迎向孤寂艱難的未來,直到死亡。這是基督教視野里理想的婚姻伴侶。

        亞當夏娃“包含整個人類”,其經(jīng)歷具有極其普遍的意義。換言之,《失樂園》里的原型內(nèi)涵不只局限于亞當夏娃,每個人都如他們一樣,良知就是他的樂園;禁果即是對浮云般世間榮華的強烈欲望;而撒旦即是永遠要將人們誘惑出樂園、阻礙人們做出明智選擇的那條毒蛇。而史詩敘述的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俗的世界,身處其中的人物就是我們讀者本人。亞當夏娃的天真狀態(tài),如同讀者的懵懂歲月一樣,是人性發(fā)展中的必經(jīng)階段。但只有經(jīng)過這種階段,人才能成熟,才有可能實現(xiàn)人性的理想。史詩《失樂園》為墮落世界里那些已經(jīng)墮落或可能會墮落的人們樹立了“英雄精神追尋”的范式。讀者,如同墮落的亞當一樣,面對誘惑和罪孽痛苦而迷茫,急需米迦勒式的指點,也如同亞當夏娃一樣,雖然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拋棄了上帝的圍墻禁錮他的外在樂園,但也通過堅定信仰和堅持忍耐而找到自己內(nèi)心“遠為快樂的樂園”。

        注釋:

        ① 本文所引彌爾頓詩文皆出自18卷本《彌爾頓集》(The Works of John Milton.New York: Columbia UP, 1931?1938).因卷軼浩繁,援引復(fù)雜,故文內(nèi)《彌爾頓集》縮寫為WJM,其后數(shù)字為卷數(shù)加行碼;PL指《失樂園》,PR指《復(fù)樂園》,其后數(shù)字為行碼。所引詩文參考了朱維之和金發(fā)燊的譯本,略有改動。但由于《教義》還沒有中文譯本, 選文的中文翻譯均為筆者的拙作。為免繁瑣而影響閱讀,以下只視需要出注。

        ② 筆者不認同克倫普的分析。他將史詩分為三個部分,且每個部分有各自不同的中心人物,如第一部分包括史詩第一卷至第四卷,撒旦為史詩的中心人物;第二部分從第五卷至第八卷,“圣子”為其中心人物;第三部分從第九卷至第十卷,亞當為其中心人物。參見Galbraith Miller Crump,The Mystical Design of Paradise Lost(London: Associated UP, 1975)96。

        ③ 若無特別說明,下文中的“亞當”實為“亞當夏娃”之整體,代表整個人類,相等于中世紀道德劇中的“人人”。

        ④ 此后,亞當在史詩里直接稱呼夏娃為“夏娃”(PLX.1013;XI.141; XI.226)。稱呼的變化說明,他們的關(guān)系從此真正親密起來。

        ⑤ Samuel Johnson,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 A Selection(London:Oxford UP, 1986)85; David N.Dickey,A Study of the Place of Women in the Poetry and Prose Works of John Milton(Lewiston:The Edwin Mellen Press, 2000)5?26; Diane Kelsey McColley,Milton’s Eve(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3)1;Louise Flavin, “The Similar Dramatic Function of Prophetic Dreams: Eve’s Dream Compared to Chauntecleer’s,”M Q4(1983): 132?38; Hermine J.van Nuis, “Animate Eve Confronting Her Animus,”MQ2 (2000): 48?56.

        ⑥ “視界”(vision)往往預(yù)示未來之事。《圣經(jīng)》里多處用“視界”預(yù)示未來,如《但以理書》記載,“現(xiàn)在我來讓你明白本國之民日后必遭遇的事;因為這異象關(guān)乎未來的日子”(10:14)。在《失樂園》的最后兩卷里,米迦勒用“視界”預(yù)示亞當及其子孫的事。

        ⑦ 這將是史詩《復(fù)樂園》的場景。

        ⑧ 基督教視耶穌為第二亞當,即人類第二始祖。在史詩《復(fù)樂園》里,主人公耶穌通過堅守信仰而復(fù)得第一亞當失去的樂園。雖然埃爾伍得吹噓說,他在歸還彌爾頓《失樂園》的初稿時建議彌爾頓續(xù)寫《復(fù)樂園》為續(xù)篇,但彌爾頓已經(jīng)在這里為續(xù)篇埋下了伏筆。

        ⑨ 分別參見《失樂園》2.36; 2.690; 3.104; 4.520; 4.954; 6.115; 6.143;8.325; 9.286; 9.298; 9.320; 9.335; 9.411; 9.1075; 9.1141; 10.129;11.64; 11.485; 11.807; 12.127; 12.128; 12.154; 12.295; 12.306;12.409; 12.418; 12.427; 12.442; 12.449; 12.488; 12.527; 12.529;12.531; 12.536; 12.571; 12.582; 12.599; 12.603;

        [1]Isabel Gamble MacCaffrey.Paradise lost as “myth” [M].Cambridge: Harvard UP, 1967: 41.

        [2]Joseph Addison.Spectator [J].Los Angles, CA.: The Division,1987: 369.

        [3]Thomas Newton ed., Milton’s poetical works [C].Edinburgh:Donaldson, 1772: II.455.

        [4]Boyd M.Berry.Process of speech: puritan religious writing and paradise lost [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 UP, 1976: 262.

        [5]J B B roadbent.Some graver subjects: an essay on ‘paradise lost’[M].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0: 279.

        [6]Balanchandra Rajan.Paradise lost and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reader [M].London: Chatto & Windus, 1966: 84.

        [7]Lewis C S.A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 [M].New York: Oxford UP,1961: 129.

        [8]Prince F T.The italian element in milton’s verse [M].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54: 131.

        [9]Wright B A.Milton’s ‘paradise lost’ [M].London: Methuen &CO LTD, 1962: 190.

        [10]James Thorpe ed.Milton criticism [C].London: Routlege &Kegan Paul Ltd., 1965: 366.

        [11]Wright B A.Milton’s paradise lost [M].London: Methuen & CO LTD, 1962: 184.

        [12]John S.Tanner.Anxiety in eden [M].Oxford: Oxford UP, 1992:119.

        [13]Helen Darbishire.Milton’s paradise lost [M].London: Oxford UP, 1951: 65.

        [14]Thomas Greene.The descent from heaven: a study in epic continuity [M].New Haven: Yale UP, 1963: 403.

        [15]Stanley Eugene Fish.Surprised by sin: the reader in paradise lost[M].London: Macmillan, 1967: 206.

        [16]Dennis Saurat.Milton: man and thinker [M].Hamden: Archon Books, 1964: 220.

        [17]David Masson.The life of john milton [M].7 vols.New York:Peter Smith, 1946: VI.

        [18]E M W Tillyard.Studies in milton [M].London: Chatto &Windus, 1951: 51.

        [19]Bowra C W.From virgil to Milton [M].London: Macmillan,1967: 200.

        [20]William J.Grace.Ideas in milton [M].Notre Dame: Uni.Of Notre Dame Press, 1968: 72.

        [21]Davis P.Harding.The club of hercules: studies in the classical background of paradise lost [M].Urbana: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2: 51.

        [22]Woodhouse A S P..“Patterns in paradise lost,” UTQ, XXII(1952-53): 115.

        [23]Manavalan A A.Epic heroism in milton and kamban [M].Coimbatore: Kamban Trust, 1984: 154.

        [24]Richard Bradford.Paradisel lost [M].Buckingham: Open UP,1992: 38.

        [25]Crosman, Robert.Reading paradise lost [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239.

        [26]Hamilton K G.Paradise lost: a humanist approach [M].London: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1921: 51.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蜜臀性色av免费|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北条麻妃毛片在线视频| 无码91 亚洲| 久久亚洲网站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蜜芽| 全免费a级毛片| 国产91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二区三区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女同|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乱码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国产va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蜜桃视频|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乱码| 中文亚洲日韩欧美| 人妻色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国农村熟妇性视频| 五月婷婷影视| 偷拍偷窥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精学生妹品射精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乱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点| 一品二品三品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色一区二区三区页不卡|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爆乳| 麻豆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