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蓉平
2013年3月,區(qū)骨干教師參加展評課,我執(zhí)教了《音樂之都維也納》,這堂課從課題的選定到備課、上課歷時10天。因為是自己獨立備課,加上時間短,思路定下來就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但是,小的環(huán)節(jié)的改進倒有不少,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四處。
一、抓住薄弱點,給孩子一座讀寫的橋梁
原來的教學設計:
仿照課文圍繞中心句展開敘述的方法,用總分的寫法寫一個片段。如:“我們的校園真文明??! ;
?!币部梢宰约涸O計一個中心句,然后圍繞中心句從各方面展開敘述。
反思:
課堂上的讀寫結合點,老師們一般偏向于寫作技巧的訓練,或者語言的運用與積累,練筆時常常因為時間比較緊,鍛煉的多是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效果不好。
課標要求:五、六年級的學生“能根據(jù)習作內(nèi)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能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可見,高年級的習作已開始注重素材的積累與選擇,并且從實際的作文練習來看,圍繞中心選擇材料也是此學段的一個訓練重點。
作文材料選得好,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但目前的作文教學,學生常常面臨這樣的困擾:看到作文題目,思緒萬千,卻不能選取一些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材料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經(jīng)常處于盲目隨意、散亂無章的寫作狀態(tài)。結果,作文就出現(xiàn)了千篇一律的狀況。要真正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就必須從選材入手,指引學生。
這節(jié)課在表達方式的教學上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如按方位順序描寫建筑物,用總分結構寫一處景點等。這些表達方式都值得學習。但結合上面的反思,我另辟蹊徑,大膽設計,進行了文章選材的訓練,讓學生根據(jù)題目的要求準確地選擇材料,并在選擇的素材中提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新的教學設計:
讀寫遷移——模擬選材訓練
要求:圍繞中心,從不同的角度選擇材料來證明江都是花木之城,并以總起句的形式寫在橫線上。
題目:《花木之城——江都》
開頭:江都是揚州的花木之城。
總起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起句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起句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起句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尾:江都真是名副其實的花木之城啊!
二、降低坡度,給孩子一座雙基訓練的橋梁
原來的教學設計: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A.這是一句比喻句,這句話把什么比作搖籃?
B.這里的“搖籃”指的是什么?
C.為什么把維也納比作搖籃?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拓展延伸:_________是_________的搖籃。
反思:
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或查字典、詞典的解釋,或用動作表現(xiàn)、圖畫描摹,或聯(lián)系實際心領神會,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感悟。此設計采取的是詞典式的理解方式,但通過試教,我發(fā)現(xiàn)孩子還是不能理解“發(fā)源地”的含義。對“搖籃”,學生的理解是一種經(jīng)驗式的對接,在他們的個性體驗中,搖籃就是嬰兒睡覺的地方。因此,在隨后的造句練習中,很多學生造出了“大樹是小鳥的搖籃”等指向“搖籃”本義的句子。對這種特殊的語言的意會更需要泛化,需要去其形而取其神。安排幾個例句,讓學生自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比查詞典的解釋更能讓學生接受。
新的教學設計:
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A.這是一句比喻句,這句話把什么比作搖籃?
B.這里的“搖籃”是什么意思?
C.為什么把維也納比作搖籃?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拓展延伸:
少年書畫院是未來書法家的搖籃。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____是____的搖籃。
三、創(chuàng)設意境,給孩子一座積極思維的橋梁
原來的教學設計:
課文是從哪四個方面來說明維也納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的?你最喜歡哪個方面?找出來,讀一讀,畫一畫,評一評。
默讀課文,圈畫重點詞句,進行批注。
反思:
語文教學的境界,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一種格調(diào)。教師應當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心境,促使學生抒發(fā)真情,自由表達思想,自主選擇表達方式。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緊密圍繞課后習題,指出這節(jié)課研讀的重點,在問題的設計上,圍繞課后訓練重點,高度聚焦,化繁為簡,以一線穿珠的形式架構了整個教學,使整堂課干凈利落,清清爽爽。但問題淺顯且目標不明,“最喜歡哪個方面”的問題雖然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但并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
教師應以一種怎樣的課堂教學狀態(tài)進入兒童的世界,通過文本向他們提供一個自由而廣闊的語文實踐平臺,最終讓他們從成人的霸權中走出來,擁有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自主權呢?如何才能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心境,促使學生抒發(fā)真情,自由表達思想,自主選擇表達方式呢?
教師一方面必須提升問題的難度,同時變被動的接受為孩子的主動探究;另一方面通過探究作者選材的匠心,為最后圍繞中心選取典型材料做好理解上的鋪墊,讓學生明白選材都是圍繞課題這個中心進行的,都能證明中心,但所選擇的材料在重要性方面并不相同,有的需要詳細寫,有的需要略寫。這樣,選材訓練就可以水到渠成,沒有難度了。同時,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才能總領課程,就像一篇小說,定下一個基調(diào),設置一個懸念,才能使人不由自主地讀下去。
新的教學設計:
如果把這篇文章比作一首曲子,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用概括的學習方法抓住了它的主旋律。今天就讓我們來細細品味,在這四個旋律中,哪一個旋律是樂曲的高潮?也就是說如果讓你把這四個方面按重要性進行排序,你認為哪一方面最能證明維也納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你的理由是什么?
默讀課文,圈畫重點詞句,進行批注。
四、超越文本,給孩子一座升華情感的橋梁
原來的教學設計:
學生分小組探究哪一方面最能證明維也納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
探究后,統(tǒng)計各小組人數(shù)的變動情況。
總結:同學們經(jīng)過閱讀和探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應該說每個答案都有合理的成分,所以,作者圍繞中心精心選擇了材料,這四個材料共同證明了維也納是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
反思:
及時評價,能夠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語文歷來被認為是一門模糊的學科,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學文如積沙,學理如筑塔,不是立竿見影的事,也使得我們的語文課堂評價具有模糊性。其實,很多東西還是可以即時評價的,比方說朗讀的效果、學生的課堂積累。這節(jié)課,我進行了課文理解的即時評價,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對這堂課的理解還是有共性的。我強調(diào)對課文的多元解讀,課堂上學生對課文的解讀不一致,但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都應包容。但是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最基本的價值觀、最基本的審美標準還是一致的,就像沒有人認為維納斯的相貌是丑的,卡西莫多的相貌是美的一樣。對于美丑的標準、是非的判斷,我們還是要教給孩子正確的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
教師要讓學生在理解和解釋文本的同時,在對自己重新認識和理解,在體驗和感悟文本的思想和情感的同時,在接受文本信息,組建自己的新的信息庫的同時,在感嘆作者的智慧的同時,創(chuàng)造智慧之源。這種境界可以說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這個環(huán)節(jié)把學生的認識提上了更高的層次。這種滲透是一種心靈的感召與精神的交融,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新的教學設計:
統(tǒng)計各小組人數(shù)變動情況。
總結:同學們經(jīng)過閱讀和探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應該說每個答案都有合理的成分。維也納人高雅的品味和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以及他們多年來代代相傳的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們用音樂裝飾這座城市,建造了世界一流的音樂圣殿,使它到處流淌著音樂,吸引世界各地的音樂大家,造就了這座音樂之都。所以,熱愛才能成就藝術,即便是最普通的人也能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綜上所述,我覺得,我所做的教學改進都立足于孩子的現(xiàn)實認知水平,給孩子架起了一座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這也是我們作為教師的最根本的責任。橋梁平坦寬闊還是危險狹窄全在于教師的精心設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改進是永恒的,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魅力所在。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