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地理教學怎樣“崇文循理”?
浙江省鄞州高級中學趙忠岳教師回答:
一、“崇文”的指導思想:傳授觀念更重要
地理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有專家說,對于“中學地理教育的任務到底是什么”這一問題不太好回答,因為該問題有些大。但筆者認為,只要明確教育的指導思想,這個問題可以回答:地理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地觀。地理教學宜從“重知識傳授”向“重思想傳播”轉變。
知識的力量與觀念的力量孰大孰???俗話說得好,“知識就是力量”,那觀念呢?近段時間,有關各種災難的報道令人痛心。在眾多的災害中,比天災更多的是人禍。人禍不斷的根本原因則是沒有在頭腦中真正形成人地和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今天的教育,特別是廣大地理教師肩負任務非常重大。長期以來,對于中學教學來說,一直很重視“雙基”教學,強調“過關”,這是一種功利性極強的短視教育,而對于影響整個人生的價值觀教育則比較生硬或片面,往往“為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缺乏說服力,因而也就沒有生命力。
新課程強調三維目標的整合。就一門學科角度而言,知識技能是它的軀體,過程方法是它的思維神經,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則是它的靈魂。大家是否意識到,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一直以來不被重視的恰恰是“靈魂”?因此,筆者認為觀念的培養(yǎng)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這也是本文將“崇文”放在“循理”之前的本意。
從根本意義上說,地理教學的落腳點應該是價值觀的培養(yǎng),否則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將是:掌握的知識越多,造成的破壞和危害就越大。地理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和諧統(tǒng)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地觀”,地理教育應把價值觀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而且知識的傳授和觀念的培養(yǎng)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進。能否處理好兩者關系,關鍵在于教育過程中能不能轉換思路,不就事論事,為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在于設計的問題是否“站得夠高”,立意和視角是否新穎;在于是否帶著滿腔熱情、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培養(yǎng)下一代。
即使自然地理教學中,也應多加強“人文關懷”。筆者曾在“陸地水循環(huán)”一課中以“水危機”為主線進行串聯(lián),把一些碎片化的知識進行融合,課堂教學脈絡清晰,人文價值得以自然體現(xiàn),給同行帶來全新體驗,獲得大家高度贊許。又如,高中地理有關“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這部分內容,其重點知識是“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和“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從人類探索宇宙的艱難趣味歷程中談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立意高,其過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學生對宇宙的探索欲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二、“循理”的基本方法:研讀文本是關鍵
“循理”的前提是“崇文”,這里的“崇文”僅僅是字面上的理解,即注重對文本的解讀,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開展演繹推理的思維訓練。認真解讀(閱讀、理解、發(fā)現(xiàn)、質疑)文本是知識學習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核心與關鍵,也符合新課改理念。
核心概念及原理的解讀,即重點解讀文本的中心點與疑難點。例如,通過研讀湘教版《地理必修Ⅰ》關于熱力環(huán)流原理的第一段文字:“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造成不同地區(qū)的氣溫不同,并導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間的氣壓差異,引起大氣運動?!笨梢詺w納出這樣的思路:太陽輻射—氣溫不同—氣壓差異—大氣運動。然后進一步分析得出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差異分布而導致大氣運動按成因類型有:緯度因素(三圈環(huán)流)、下墊面因素海陸差異(海陸風、季風)、地形起伏(山谷風)……
又如,讓學生回答“晝夜溫差大的原因”這一簡單問題,學生常出現(xiàn)東拉西扯、思維不清、漏洞百出的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讓學生認真思考“晝夜溫差大”的含義是什么,可咬文嚼字,然后再一步步去分析為什么。簡單的過程是:含義(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為什么(白天氣溫高——白天太陽輻射強,晚上氣溫低——晚上降溫快);又為什么(白天太陽輻射強——即太陽為什么猛——晴天?太陽高度大?晝長……晚上降溫快——保溫差?冷空氣進入……)通過這樣的解讀分析,學生不僅能懂得什么樣的天氣晝夜溫差大,而且也知道什么地區(qū)、什么季節(jié)晝夜溫差大。可見,咬文嚼字的“崇文”之道,也是厘清邏輯思維——“循理”的基礎。
“循理”之目的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豐富聯(lián)想思維。聯(lián)想思維包括相似聯(lián)想、相關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因果聯(lián)想等,在教學中應用較多。因果聯(lián)想即因果推理,包括由因導果、由果溯因,大多數(shù)情況下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如“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側為什么是熱帶雨林”,“亞馬孫平原為什么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qū)”等。對于這類問題運用推理的方法,也需要“咬文嚼字”。熱帶雨林發(fā)育的條件是全年高溫多雨,所以首先是要推導出“高溫”、“多雨”的原因,然后再注意“東側”、“最大”的字樣,要把“東側”而不是西側的原因說明白,“最大”則要說明這里的高溫區(qū)、多雨區(qū)為什么很廣大。高考題往往有很多思維沖突激烈的創(chuàng)新題,如“華北某山地的北坡植被好于南坡”,“地處熱帶雨林氣候的新加坡水資源緊缺”等。對于這類問題,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將影響因素進行羅列,再進行鑒別思考。如可對“缺水”進行咬文嚼字:“缺”——對誰而言?人類為什么感到緊缺?需求多?浪費多?污染重……“水”——這水是什么水?人類用的主要淡水是什么……從而梳理出缺水原因。思路打開,可為不同類型、不同地區(qū)的缺水找根源。
地理教學中把這種具有因果關系的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用于啟發(fā)學生進行推理聯(lián)想,可鍛煉學生思維的嚴密性以及整合知識,也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和學科興趣的培養(yǎng),有效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