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需要消費,無論是農(nóng)耕社會還是現(xiàn)代商業(yè)經(jīng)濟。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開始,我們每天都在消費,這種習慣根本不足為奇。
然而,相比之下,當消費與藝術掛上鉤,不少人會認為這其實跟自己的生活沒有多大交集。我們常常堂而皇之地說“生活中處處都是藝術”,按照這種邏輯,消費藝術應該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為什么一提到它,相當一部分人的距離感是如此強烈?原因很簡單:一是能不能買得起,二是有沒有必要去買。
鑒于此,在這組新聞策劃的最后,很有必要來為我們今天所討論的藝術消費劃分一個概念。它與錢關系并不直接,富豪們一擲重金買進一件拍品、平民百姓花上幾元錢路費去看一場精彩的展覽,都是一種藝術消費;它能夠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一定效應,不管是投資理財,還是妝點居家,具備一定實用性,哪怕僅僅只是放松你的心情;它不局限于“血統(tǒng)”的正宗與否,不在乎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只要有創(chuàng)意、有想法、有表達,使受眾能看到思想的另一面,都值得讓人為之埋單。
我們提倡藝術消費,實際上是在提倡對生活品質的一種重視。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卻不一定是衡量一個人內(nèi)心積累豐富與否的硬性指標,誰說平凡的人就不能擁有強大的精神世界?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一個例子,前幾年在南方某地,一位流浪漢在進圖書館閱讀前自覺地、認真地把手洗干凈,這個不經(jīng)意的舉動被網(wǎng)友們傳開后,曾引發(fā)了無數(shù)感慨。以此放到現(xiàn)在我們所討論的話題里來反思,是不是也能說明點什么?
尊重藝術,并不意味著它就是高高在上,可敬而不可親的。當前普及全民藝術消費,最重要的是培育一種正確的社會認識。站在這個角度而言,討論有沒有必要買,比能不能買得起更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