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一詩
文獻標引中中國時代表的近代、民國、現(xiàn)代之辨
文/ 杜一詩
在文獻標引工作中,常常需要標引出時間主題因素。一般來說,依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中時代表的劃分,上何種時間因素不存在疑義。如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盛唐·大明宮》,對唐朝的經濟貿易、法律制度、科技文化、文學藝術、建筑風格與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時間因素十分明確:唐代42,主題詞:中國歷史-唐代-研究,類號K242.07。
但在時代表中,對于“近代”“現(xiàn)代”兩個概念的界定并沒有明確的說明。在5版分類法中,近代1840~1949,類號是5,民國時期1912~1949,類號是6,在時間范圍上,前者覆蓋了后者;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類號是7,是否從此時入現(xiàn)代?沒有明確說明而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許多人物和事件是相互關聯(lián)或有承接關系的,且研究這方面的文獻數(shù)量巨大,標引人員臨事而迷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之所以在近代和民國史上做這樣的劃分,跟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特點分不開。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國,但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仍舊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沒有改變,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中國的近代史和現(xiàn)代史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具有傳承性,研究這種傳承性的專著也層出不窮。因此,對鴉片戰(zhàn)爭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做一個總體的劃分十分必要。學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各地小報匯刊》,輯錄了1897年至1949年間出版的中國近代小報,盡管它涵蓋了并且主要包括民國,但入民國時期已不適合,應入近代5,主題詞:報紙-匯編-中國-近代,G219.295。又如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國留學史》,提供了從清朝同治九年到民國十五年(1870~1926年)近六十年來中國留學問題的資料,按照時間表的劃分,入近代恰如其分,主題詞:留學教育-教育史-中國-近代。
明確時間范圍只處于民國時期的圖書,應入民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民國時期的圖書館與社會閱讀》,時間因素十分清晰,主題詞:圖書館史-中國-民國,分類號:G259.296。還有一類沒有提示時代因素,需要標引人員熟練掌握時代表,結合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做出判斷。如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北洋畫報〉廣告研究》,研究的是創(chuàng)辦于1926年的《北洋畫報》,1926年已經進入民國,此時不能再入近代,主題詞:報刊-廣告-歷史-研究-中國-民國。
“現(xiàn)代”不是中國時代表中時代劃分的節(jié)點,但在標引中也常常遇到。在中國史學界,主流的觀點一般認為,1919年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現(xiàn)代史的起點。而這和標引中民國史的開端十分接近,如果拘泥于字面理解,在標引實踐中難以把二者截然分開,難免也會把自己陷入尷尬境地。筆者建議,從標引的角度出發(fā),1912年至今跨越了1949年的時間段入現(xiàn)代,1912~1949年仍入民國。這樣既區(qū)分了民國年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時間段,又解決了涵蓋民國又跨越民國的時間因素問題。就現(xiàn)代時間跨越之長和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來看,這樣的劃分總體上影響不大,最重要是方便了標引實踐。以重慶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xiàn)代文壇筆名錄》為例,本書研究了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中國作家筆名,入民國,沒有把時間因素完整標引出來,只能入現(xiàn)代,作家-筆名-中國-現(xiàn)代-目錄。又如甘肅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特色宗教理論探討》,主題詞:宗教-理論研究-中國-現(xiàn)代。
最后要指出的是這里現(xiàn)代的劃分,指的是中國時代的劃分,且不包括中國文學,中國歷史近現(xiàn)代時間的劃分,按照K25、K26的說明。
作者單位:中國版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