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玲 殷 航
(江蘇省大港中學, 江蘇 鎮(zhèn)江 212028)
從2013高考江蘇地理卷看高考試卷結構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朱 玲 殷 航
(江蘇省大港中學, 江蘇 鎮(zhèn)江 212028)
一張試卷“定終身”的總結性評價方式——高考一直倍受爭議,但每年的高考試卷依然是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想要最大限度的體現(xiàn)現(xiàn)存高考選拔模式的公平性,并逐步引導高中地理教學實現(xiàn)課程改革的要求,出品一份高質量的高考試卷便是出卷人不懈的追求。高質量的試卷是出卷人綜合課改目標、學術發(fā)展方向、社會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反復推敲后呈現(xiàn)出來的。每隔一段時間,高考試卷結構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折射出專家學者對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的期望,掌握這些變化對高中地理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結合2013年江蘇高考地理卷就試卷結構設計的發(fā)展趨勢作出分析、提出建議。
試卷組成結構包含試卷知識結構、試卷能力結構、試卷情感結構、試卷題型結構和試卷難度結構,其中知識、能力、情感是教學的三個分目標,彼此間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遞進關系;知識、能力要求限制了題型,知識、能力、情感、題型又都會影響試卷最終的難度。如下圖。
2013江蘇高考地理卷依然保持了一貫的高知識覆蓋率,考查的主干知識約占教材主要章節(jié)的80%。筆者統(tǒng)計,試卷中自然地理的比重約為35%,相較于往年有所下降,人文地理部分約為65%,比重有所上升。一方面是因為人文地理的分析很大程度必須依據(jù)自然地理的原理、規(guī)律,學生只有在準確理解自然地理部分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深入探討人文地理問題,所以這樣的變化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另一方面,自然地理不能像人文地理一樣為命題人提供符合時代、貼近生活的新鮮素材,試題往往就知識考知識,顯得比較蒼白。
例如:選擇題第7~8題組:
(2013年江蘇卷)圖3是某流域地質簡圖,甲、乙、丙三地有礫石堆積物(見圖3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礫石堆積物中發(fā)現(xiàn)了金剛石。讀圖回答7~8題。
圖3
7.含金剛石堆積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積 B.流水沉積
C.風力沉積 D.風化殘積
8.圖中可能找到金剛石礦的地點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該題組表現(xiàn)出題目設問相對簡單,缺少思維價值,復雜的圖表只是提供了大量的干擾信息,與設問之間聯(lián)系松散,考查效度較低。這必將影響高中學生對地理學學科價值的正確認識,造成選學人數(shù)的逐年減少,我們期待突破自然地理命題的平面化,讓高中學生能看到自然地理科學前沿,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科學的興趣。
知識和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基本目標,能力考查更為本質?!澳芰α⒁狻钡拿}思想在江蘇地理高考卷中表現(xiàn)的日趨明顯,這是新課程改革推進在高考試卷中最明顯的成效?!督K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學要求》將高中學生所需達到的能力確定為較低層面的認知能力,如了解地理現(xiàn)象、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事物等;較高層面的應用能力,如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現(xiàn)象、分析和歸納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等。筆者統(tǒng)計,13年江蘇高考地理卷中,考點的了解部分約占11%,理解部分約占18%,掌握部分約占27%,分析部分約占27%,歸納部分約占11%,綜合應用部分約占6%。由此可見,試卷對學生各層次認知的要求相對均衡但有所側重,對學生的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明顯較高。今年的高考卷對于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考查設計的量特別大,必做題中,用以提取信息的文字材料有15組,各種圖像共有20幅,體現(xiàn)了地理語言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學生在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常常要圖文材料相結合,才能很好的把握要點,例如1-2題關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的題組;17-18題關于洋流的分布及其影響的題組等。當然,僅僅提取出有效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要能夠靈活運用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將提取的信息適當整合,與問題相結合,推理論證得出正確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平時積累的地理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常常是成功解題的關鍵點。
例如:選擇題第1~2題組:
(2013年江蘇卷)一艘海輪從上海出發(fā)駛向美國舊金山。當海輪途經(jīng)圖1中P點時正值日出,圖中EF線表示晨昏線。讀圖回答1~2題。
1.此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最接近
A. 15°N,135°E B. 15°S,135°W
C. 23°26'N, 0° D. 23°26'S, 180 °
圖1
2.下列現(xiàn)象發(fā)生時間與海輪途經(jīng)P點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區(qū)正播種冬小麥
B.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正值梅雨季節(jié)
C.北京一年中晝長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該題組中顯示的學生地理能力要求表現(xiàn)如下:
①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審題后首先要能發(fā)現(xiàn)題干中的“海輪途經(jīng)圖1中P點時正值日出,圖中EF線表示晨昏線”這句話,結合地圖發(fā)現(xiàn)P點位于EF線上,故EF線代表的是晨線。圖中晨昏線與南極圈相交而不是相切,故南半球極晝范圍未能達全年最大值。
②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能力。根據(jù)晨線的左側為夜半球,即圖中北京所在的亞歐大陸正處于黑夜,北極附近有極夜現(xiàn)象,因此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圖中顯示南極圈內的極晝范圍未能達全年最大值,因此太陽直射點不在南回歸線上。從而得出第一小題答案選B。
③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guī)律的能力。學生要能準確描述第二題選項中的每個地理事物的發(fā)生時間,江淮平原播種冬小麥的時間為每年的秋季(9、10月份);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梅雨季節(jié)為每年的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北京一年中晝長最短的時間是冬至日前后,即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時;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的時間為夏季(7、8月份)。根據(jù)第一題可以確定圖示時期為北半球的冬半年,故選項中與該時期最接近的為C。
要想準確的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則要能夠準確把握題干中的關鍵詞時間、地點、地理事物等,插圖中的文字及輔助線常常也是解題的關鍵,如本題題干中的“P點、日出、晨昏線”,插圖中的文字“北京”、晨昏線EF、虛線代表的南極圈。當然獲取解讀信息只是正確解題的第一步,進一步還要能熟練和準確的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驹砗鸵?guī)律不是簡單的背下來就行,就這點要求來說,學生要在高考一輪復習中學會將所學的知識構建成思維導圖,將教材理解并內化成條件反射狀態(tài)下即可呈現(xiàn)的知識點,便于在需要的時候瞬間將相關的知識準確無誤的全部展現(xiàn)出來。
當然,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并非僅此而已,筆者認為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想象的能力才是人類文明進化的主要動力。由于高中選科時,選擇地理學科的學生一般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為了防止生源流失,在教學中往往遷就考生,放棄了最具學科特色和發(fā)展?jié)摿Φ南胂罅σ?。我們不應該用成年人成熟、固化的思維方式去武斷地懷疑甚至否定學生正在生長的具有開放性、成長性和可塑性的思維方式。
以往的高考試卷只是單一的重視試卷的選拔功能,重視系統(tǒng)的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應該呈現(xiàn)出怎樣的態(tài)度和情感,給考生適當?shù)膬r值引導。近些年,江蘇高考地理試卷情感表達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一方面,簡單的知識再現(xiàn)類型試題越來越少,試題立意逐漸深遠;另一方面,試題選擇的背景材料讓學生有熟悉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地理學的學科價值。
例如:選擇題9~10題組。
(2013年江蘇卷)圖4是甘肅省敦煌市地貌類型圖。高大的鳴沙山環(huán)抱著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匯聚形成月牙泉(見圖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冶著名,但近年來日趨干涸,當?shù)卣l(fā)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讀圖回答9~10題。
圖4
9.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縮而成 B.古河道殘遺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 D.風力侵蝕而成
10.泉水日趨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氣候變暖,蒸發(fā)增強
B.降水變少,雨水補給減少
C.風沙沉積,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補給量不斷減少
該題組以學生熟悉的旅游景點鳴沙山、月牙泉為試題背景,探討了月牙泉的形成及發(fā)展趨勢問題,表現(xiàn)出高考試題出題時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現(xiàn)狀和未來趨勢,設問選用的材料背景更加貼近生活。雖然試卷出題理念的更新還不具備顛覆性,但是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可喜的變化。
2013年江蘇高考地理卷的題型平穩(wěn)的延續(xù)著選擇題加綜合題的標準化模式,18道單項選擇題和8道雙項選擇題共占試題分值的一半。眾所周知,選擇題答案的客觀性大大提高了試卷批改的效率,而其選擇項目的可猜度性則大大降低了地理思維的要求,因此,選擇題解題技巧是老師傳授給學生的重要法寶之一。3道必做綜合題按照嚴密的邏輯以填空或簡答的形式循序呈現(xiàn),教師摸索出答題模式,學生只需“照貓畫虎”“舉一反三”,但“山寨”總難免掛一漏萬,變形走樣,綜合題的答題規(guī)范性就成為地理高考成功與否的關鍵。命題人因循傳統(tǒng),求實求穩(wěn)的心理會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標倡導和廣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期待的是能夠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探究類題型,如:觀點性論述題、辨析性討論題、實驗類設計題,這類試題由于答案的開放性容易造成評卷困難,故一直都沒有能夠出現(xiàn)在試卷中。綜觀歐美的自然學科教育方法和高校選拔機制,我國地理教育理念的改變可以首先從高考試卷開始。
2013年高考卷的整體難度明顯下降,從知識點分布看,難度較大的自然地理部分約占35%,難度較小的人文地理約占65%。從試題內容選擇看,如果僅僅圍繞著生產(chǎn),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太遙遠,考查的內容就顯得太抽象、空洞,加入一些時效性元素,則會增強學生的熟悉感,提高他們的興奮度,從而減輕學生在考試過程中的緊張與焦躁不安的心理。例如與雅安地震有關的3、4題組;與國家領導人訪問金磚四國有關的5、6題組等,雖然最終題目考查的依然是考綱要求的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區(qū)位選擇,而且難度并不低,但因為題干的信息是學生熟悉的甚至是很感興趣的,題目的難度顯得自動下降了。從試題問題設計看,難題的設問層層深入,采用遞進式題組的方式,盡量考慮讓每個學生都能入手,但想全部拿下又有障礙,即過關不難,但拿高分不容易。這樣的設計,既可以穩(wěn)定考生心理,又因為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讓學生可以不畏難題,積極性很容易被勾起。
例如綜合題27題:
(2013年江蘇卷)圖16是我國北緯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氣溫、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3分)
圖16
就第(1)小題來說,學生很容易從圖中年平均降水量線的分布分析出結論:東部多,西部少,根據(jù)地形剖面圖和東西海陸位置差異理解主要影響因素為地形 、海陸位置(大氣環(huán)流)。到第(2)小題時,上題的答案剛好給本題作引子:由于影響地區(qū)年太陽總輻射量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地形、日照時間等,四川盆地的降水明顯多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故其年太陽總輻射量較低。當學生回答出第(3)小題的水稻種植業(yè)時,第(4)題的拉薩河谷種水稻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很明顯,兩地海拔差異導致熱量差異明顯,拉薩河谷是不具備生長條件的。一道看似有難度的題目,其難度就在這樣的階梯設問中被化解了。階梯設問為學生提供了完整嚴密的邏輯思維路徑,梯度考查了學生的多項能力。美中不足的是,這樣的設計可能會使學生的思維路徑變窄,缺少想象的空間,答題時模仿多于創(chuàng)新,難以產(chǎn)生出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和答案。這就為我們的平時教學提出了要求——分層教學,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直接呈現(xiàn)大題,對于能力較弱的同學,可將大題分解成若干小題,采用淺入深出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但階梯設計不能過于頻密,否則用教師的思考替代學生的思考,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成長。
總的說來,現(xiàn)今的高考卷越來越講究實效性,不是以將學生“考倒”為目的,而是以怎樣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來設計題目,這樣便提升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價值。同時題目所涉及的材料也講究時效性,提醒著廣大師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目光要更加廣闊,要汲取更多的書本外的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要學習有用的知識。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編.江蘇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學要求[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