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邊馬燈
文/闕獻(xiàn)榮
在浙江省麗水市的松陽縣,沿著石倉溪溯流而上,在與芥源坑水流的交匯處,有一道名叫“八角縣”的山嶺,猶如一匹欲躍溪而過的駿馬,固守在石倉溪畔。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山邊馬燈”的發(fā)源地—山邊下包村就坐落在這里。
流傳了幾百年的山邊馬燈與八角縣是否有聯(lián)系無從考證,但在村中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末年,下包村前還是大片的水灘,水灘上長滿了蘆花絲,村后的八角縣嶺上成片的竹海郁郁蔥蔥、遮天蔽日。居住在山腳的百姓都以做竹篾為生,繁衍生息。可好景不長,每到太陽下山的時候,這里常常有老虎出沒,襲擊村民。一到夜晚,村民就要把大門反鎖起來。后來,就有村民用竹篾編出各種像馬一樣的動物來嚇唬老虎。沒想到這一招竟然奏效,從此,老虎再也不敢來了。后來,馬燈就在村中流行了起來。
起初,村民用竹篾扎成馬的樣子,再用各色棉紙糊好,并到山上找來一種藤條,編扎在竹篾做成的帽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燈者的頭上。沒有服裝,就將粗布裁剪好后,請油漆工在上面畫上花紋。這樣,熱熱鬧鬧的馬燈就可以開演了。
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山邊馬燈的服飾也不斷變化,從粗布衣到正規(guī)演出服,從手工繪制花紋到后來裝飾有各種精美的刺繡。在當(dāng)?shù)卮迕癖4骜R燈的木箱中,至今還有許多當(dāng)年遺留下來的物件,有繪著人物和花卉圖案的粗布,也有銅鑼、梆子等器具。
山邊馬燈是脫胎于舞臺的戲曲藝術(shù)。為了讓馬燈的表演更加好看,村民就到當(dāng)?shù)氐膹R會上去看婺劇、高腔等演出,學(xué)會后再教給其他人。山邊馬燈就這樣口耳相授、言傳身教,一代一代地傳承著。
現(xiàn)在,山邊馬燈的演出劇目有《三國演義》《說唐全傳》《楊家將》《漫仙記》《八仙過?!返?,表演的人物有穿黃袍、戴紫金冠的劉備,穿綠袍、執(zhí)大刀的關(guān)羽,著黑甲、執(zhí)長矛的張飛,還有楊宗保、穆桂英、孟良、焦贊、佘太君等。整場演出中,演出人員穿著盔甲上場,前面提著馬頭,身后掛著馬尾,外形酷似馳騁沙場的將士。看他們的演出,就好像是翻看一本古老的歷史文化典籍。
山邊馬燈的表演還特別講究陣式。以八匹馬為陣,有大團(tuán)圓、雙下門、插竹子、編籬笆、彎弓陣、剪刀架、顛馬陣等,陣式不斷變換,鑼鼓聲、二胡聲此起彼伏,仿佛是在上演一場生死搏斗。
每年元宵節(jié)前,山邊馬燈總會在各村巡回演出,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相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圍著看了一家又一家,跟著走了一程又一程。
舞動著的山邊馬燈,喚醒了幾百年來山鄉(xiāng)的文化記憶。
(羊角叉摘自《浙江畫報》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