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大學生的主要生活空間——校園空間,更是要充分地考慮到他們處在的環(huán)境對他們產(chǎn)生的影響和塑造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華中科技大學文化學院(下面簡稱文華學院)為實例,分析環(huán)境、空間及文化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及相互作用。
【關鍵詞】大學校園;戶外空間
1.導語
生活水品及教育水平要和世界接軌,舊式的學校生態(tài)已經(jīng)不能完全滿足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在這樣的矛盾推動下,大學校園的設計需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設計。大學校園的戶外設計除了要體現(xiàn)校方的教學理念之外,還要滿足以師生為本,需要具備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學習氛圍,形成學校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與之相呼應的環(huán)境小品等。下面就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設計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2.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及文化屬性
大學校園戶外空間具備著文化空間的特點,它應該體現(xiàn)著該地域的特有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包括新文化的誕生和對原生態(tài)文化的吸收保留兩個方面。
文華學院是早年以華科分校的名譽成立的新校區(qū),后來于2012年獨立出來。文華學院地勢比較復雜,地勢高低起伏差異大,形成了獨特的山坡和洼地。文華學院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在現(xiàn)在的校門(非正在建設的大門)入口處,自然地形成了明、鏡兩個湖,文華的建筑物順著山勢分布,地勢高的地方(除了圖書館那塊基地土質較差以外)也沒有很大的變動,使得原生態(tài)得到了保留和利用。
但是就植被而言,文華學院有幾處地方的植被已經(jīng)完全是脫離了原來的模樣了,比如進校門就能看見的大轉盤和情人坡,原生態(tài)植物已經(jīng)被鏟平,取而代之的是移植上去的草坪。如果跟華科比起來,就使文華學院顯得更嫩了。所以,大學校園前期的規(guī)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場地規(guī)劃,場地要素的去留,如山坡,洼地,水系,植物,構筑物等,都需要進行縝密的分析,該去該留,都是需要深刻的探討。
建筑和環(huán)境小品的設計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文華學院的建筑小品還很少,目前只有新圖書館門前的兩個雕像。景觀小品雖多,用景觀小品來傳達一種精神,一種理念的也還沒有。建筑小品和環(huán)境小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是它們也更加容易地體現(xiàn)出一個學校、一個地區(qū)的特色和氛圍。
3大學校園該以師生為本進行設計
(1)景觀實用性
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應當以師生為本,以人本身的實際需要來進行景觀設計。文華學院作為一個新興起的學院,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首當其沖的是明、鏡湖的設計,明、鏡湖依照地形被保留下來固然是好,但是由于湖邊的設計不夠合理而導致很少有師生到湖邊觀賞、小憩。我分析了其中的幾點原因,第一是明鏡湖的水質來源不合理。明、鏡湖的水體來源是一些生活用水,水體污染比較嚴重,在富營養(yǎng)化水體中,特別是在夏天,由于有了充足的養(yǎng)料保證,藻類等浮游植物一有適宜條件即瘋狂繁殖。此時魚類等生物的消費能力趕不上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又阻止了大氣中的氧氣溶入深層水里面,與此同時大量死亡的水體生物在分解時卻要消耗水中的溶氧,這樣水中的溶氧就會急劇減少導致水中的魚類等動物大量窒息死亡。此外由于死亡生物分解時會放出各種惡臭的氣體,就使得師生們不但不停留歇息,反而都是捂住鼻子匆匆走過。所以建議生活用水最好能通過水體處理好了之后再匯入湖里進行利用。第二是明、鏡湖的湖岸線設計不夠合理,目前明、鏡湖的湖岸線是比較規(guī)矩的形狀,岸邊雖然增加了些欄桿和少數(shù)座椅,但是由于湖面規(guī)矩,湖面的景色也是一目了然,基本沒有遮擋物,加上把明、鏡湖隔開的是現(xiàn)在的入校主干道,人流量巨大,在“眾目睽睽”之下自然就很少人停留休息了。第三是岸邊的高差沒有處理好,明湖岸邊道路比較平,這與六棟寢室樓旁邊的道路產(chǎn)生了很大的高差。這樣的直接后果首次是上、下湖邊都比較艱難,有很多的臺階。其次是靠六棟寢室樓的岸邊形成了一堵很大的高墻,高墻離湖邊只有很短的岸邊距離,這就使游人有一種壓迫感,而不愿停留于此。以上三個觀點表明了明、鏡湖的景觀實用性不是很強的緣由。
文華學院除了明、鏡湖,還有很多地方的景觀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比如大轉盤的草坪,總是會被來往于行政樓的各類人走出一條很難看的小道;鏡湖邊上的樹林依然缺少人氣;1、5、6棟寢室樓的后面空地還沒設計或者說是設計得不能讓人感到滿意,不能體現(xiàn)文華學院的獨特的氣息??傮w來說文華學院的景觀小品還不多,也不夠體現(xiàn)它自己獨特性的文化氣息
(2)道路適用性
道路,特別是校園里面的道路,不但是交通設施,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習,交流和休閑的場所。對于道路的選擇和建設,應當先從它的功能上來考慮,它需要承當什么任務。比如校園的主干道、通向寢室的道路和到達上課地點的道路,這些道路需要便捷和方便,使其能最快地達到目的地;而對于一些景觀性強的道路,則是要就趣味曲折,能增加師生的停留地點和時間,從而獲得更多的交流空間。在文華學院內,目前有幾條路我是感受頗深的。一條是從五棟寢室樓到一棟寢室樓那條路,當你由五棟寢室樓(網(wǎng)球場旁邊)往老食堂走時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片小草坪被走出了一條很難看的路,借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而言“這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這條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往來一棟的學生們由于想操近道而走出來的路,其實旁邊就有一條大道,但是他們就是不想繞那么一點遠路,就形成了這條很難看的小路。還有大轉盤的草坪上也形成了同樣的一條小路,以至于學校保安拉起了警戒線。道路是方便人們行走的,我們姑且不說這是不是學生的素質問題,我們是不是也該反省下這些道路我們是不是都設計合理了,是不是設計到位了?道路設計的適用性,關乎到校園的美化和形象,道路的設計,也理當處理好人、車流的關系,做到步行優(yōu)先、人車分流,交通便捷。除此之外,大學校園的路網(wǎng)規(guī)劃還需要關注大學生的行為要求和心里要求。
(3)戶外活動空間
大學校園里面,戶外空間也是極其重要的,可以說是教室里面是老師給學生直面?zhèn)魇谥R的場所,而戶外場所則給學生提供了實踐和感受的空間,同時戶外空間的設計更容易體現(xiàn)一個學校的特色個學習氛圍,更能對學生起到塑造的作用。所以在設計學校的時候應該充分得考慮師生所需要的戶外空間。師生的戶外活動行為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小憩、駐足、行走、體育運動。根據(jù)這四種行為,分別設計成不同的空間。體育運動就不說了,顯然是體育場承當了此功能。根據(jù)環(huán)境心理學,人們喜歡選擇在凹處和轉角或者靠近柱子等地方停留,所有在設計景觀道的時候能加入小憩設施的話,會讓步行變得更加有趣。設計的時候還該注意到一點是一般來說,七十米到一百米的距離被稱為“社會性視域”,在這段距離里面,剛好能分辨清人的身體形態(tài),校園的戶外空間比較開闊的地區(qū)宜以這個距離來分割和組織師生的室外活動。
3.結語
“人改造了空間,空間塑造了人”,大學校園更是要塑造人才的搖籃,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校園的戶外空間會被賦予不同的內涵。這就要求我們建筑從業(yè)者除了有足夠的熱情之外,還有更多的關注空間,關注不同人類對不同建筑的需要,憑借著自己的技能,對社會負責任。在此以金老師的一句話結尾:我們要做的是建筑,而不是單純的房子!
【參考文獻】
【1】王建國 《現(xiàn)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姜輝,孫磊磊,萬正玚,孫曦 《大學校園群體》,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3】林玉蓮,胡正凡 《環(huán)境心理學》,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