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網絡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基于Web技術的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在現代中職教學中越來越普及。本文從網絡教育教學的現狀與優(yōu)勢入手,重點介紹了新型Web2.0網絡教學平臺系統設計的新思路,最終實現了教學中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提高了教學水平質量,促進了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
關鍵詞:Web2.0;校園;網絡教學;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11.52
近幾年來,國內網絡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促進了新一代Web2.0成為互聯網在信息交流與信息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重點。Web2.0的“上傳因數”不僅改變了現代網絡信息交流模式,而且在信息傳播方面也開始由單向傳播模式轉變?yōu)殡p向傳播模式。在網絡世界中,任何一個人都能成為信息創(chuàng)作者與信息傳播者,其信息與知識產生、傳播從根本上發(fā)生了變化,而這一變化,對現代教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1 網絡教育教學現狀與優(yōu)勢
所謂網絡教育,就是在高科技的網絡時代下將現代教育理念與理論學習結合為一體,利用網絡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各種教育功能帶來的優(yōu)勢,為廣大熱愛學習與受教育者提供一種網絡教學模式與學習環(huán)境。目前,由于我國的網絡教學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在網絡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l)由于我國網絡教學發(fā)展較慢,其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Webl.0的技術上,在網絡教學中,真正用到Web2.0技術的甚少。(2)宣傳環(huán)節(jié)過于薄弱,對師生的影響力不高。使其缺乏一定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造成網絡教學發(fā)展的動力不足。(3)一些教育機構或學校,雖然擁有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但因受到不同標準的影響,使得這些教育平臺良莠不齊。從而出現了學科門類不全、信息資源重復的現象,導致專而精的網絡教學作品少之又少。(4)目前,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的模塊都比較單一,很難滿足用戶提出的多樣化服務需求,再加上該系統操作方面也比較繁瑣,使得用戶不容易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綜上所述,該平臺存在問題且需要解決的同時,也有著相當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如果能夠將當前的先進的網絡技術充分利用起來,并結合當前市場需求下的教學發(fā)展模式,那么這種教學平臺的發(fā)展就一定能夠長遠。目前,基于Web2.0的網絡教育教學的優(yōu)勢和靈活性表現在以下幾點:1)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2)人才的培養(yǎng)符合現代信息化。3)提高了教學質量,帶來相當的教學效益。
2 基于Web2.0網絡教學平臺設計新思路
Web2.0網絡教學平臺主要是以實訓項目資源庫和學習資源庫為基礎,具備資源管理、學習管理、文檔管理、在線交互、課程訓練等多項子系統的網絡教學平臺(如圖1所示),通過連接互聯網,使其逐漸以開放的模式、豐富的教學資源、實訓項目資源庫的資源實現在線下載和瀏覽、實現視頻教學模式及作業(yè)上傳與批閱等;還可以起到共同使用、共同建設的互利模式,不僅推進了該區(qū)域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還實現了全校、全省乃至全國的同類教育機構的師生擁有資源共享和教學交流的功能。
圖1 Web2.0網絡教學平臺框架圖
2.1 平臺功能的設計
該技術平臺的功能設計屬于B/S系統框架,可分為兩大模塊——前臺模塊和后臺模塊。前臺模塊主要針對于一般教師和學生,能為他們提供學習資料、資源搜索以及作業(yè)上傳、資料下載、信息交流以及帖子查看與回復等功能。后臺模塊主要針對于數據的管理員和專業(yè)信息技術教師,實現網絡教學平臺的整個課程的搭建、學習經驗的推薦、資源上傳、友情問答等功能。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有:(1)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輔助作用;(2)通過此平臺,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產生互動;(3)教師和學生通過此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師向專業(yè)化模式發(fā)展方向邁進,實現學生的快速成長。
2.2 主要模塊的設計
資源庫建設:資源庫建設是由師生的學習資源庫和學訓項目資源庫兩個大塊組成,其方向是以學習及實訓項目資源為基礎的具有共享功能的專業(yè)教學資源庫。主要內容有:專業(yè)標準資源、網絡課程、IT信息資源、項目案例資源、教學視頻與實訓資源、專題特色資源、多媒體素材與核心能力測試題庫等。通過現代數字化教學網絡平臺的支撐,為全校師生、合作企業(yè)及社會學習者提供一種資源共享、信息搜索、教學指導、就業(yè)支持、人員培訓、學習資訊及資料下載等服務,使教師與學生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建立個人空間,便于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資料、學習過程資料的存儲與共享,如圖2所示。
圖2 共享型教學資源庫
互動交流模塊的設計:教學平臺的設計模塊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互動交流模塊,主要包括:在線評測、在線交互及作業(yè)管理等子系統。此模塊主要用于實現師生在線交流、學生作業(yè)的上傳和批閱;另外,此平臺還實現了客戶博客、BBS、Wiki及網絡調查等供讀者互動與交流的個性空間,使學生能夠在此評價教學資源的質量、暢談學習感受等。
2.3 平臺數據庫系統設計
根據用戶身份的不同,可將用戶信息數據庫劃分為教師型用戶與學生型用戶。此數據庫中的存儲用戶信息包括用戶登錄、身份信息、學習內容等,綜合信息庫的作用主要是用來傳遞學校的最新動態(tài)及對教學擴展功能的管理,平臺管理數據庫主要用來進行后臺信息的集合、調用與管理。
2.4 平臺技術支持
(1)系統采用ASP、NET、JSP技術建立起來的強大應用程序,為廣大用戶提供Web2.0的網絡服務。采用SQL2005數據庫,用于實現全面的、集成的數據解決,有效降低了應用程序創(chuàng)建、部署、數據使用、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復雜性。(2)新型的Web2.0動態(tài)交互技術,其模式的使用方式,由單一的閱讀模式到動態(tài)寫入共同建設方向發(fā)展?;赪eb2.0動態(tài)的交互功能非常適用于教學者和網絡學習者進行知識的自我管理和建構,積極引導他們轉變學習的方式,從被動轉為主動,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3)本系統各個模塊之間具備接口開放、松散耦合、功能獨立等特點,便于擴充。此項跨數據庫的設計思路與跨操作系統,使這個平臺具有非常好的擴展性與難能可貴的伸縮性。(4)系統采用當前流行的(java)企業(yè)級平臺,不僅保證能夠在Windows系列l(wèi)inux、Unix操作系統中使用,而且與用戶機房的現有資源也相當適合;另外,系統還采用了WebService技術,此技術實現了異質數據庫(分布式)的同步更新,因此,運用Web2.0技術的網絡教學資源使廣大用戶具備了更為開放性的交流空間。
3 系統展望
綜上所述,Web2.0技術的網絡平臺是現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如果能夠在各大中職高校內普及,對于學校本身來說,實現了現代網絡化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為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育機會。高校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進一步加強,在社會上必將引起一次新的教育改革;另外,也會促使學校老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素質。隨著網絡計算機和教育創(chuàng)新的普及,Web2.0技術網絡教學平臺必將越來越受到歡迎,這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中職高校學生學習興趣的必然發(fā)展趨勢。
4 新型網絡教學平臺帶來的社會效益
新型Web2.0的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不僅帶動了現代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新型Web2.0的網絡教學平臺的價值得到了全新的拓展與提升。(1)新型Web2.0的網絡教育平臺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即響應了國家提倡的低碳發(fā)展經濟的號召,又順應了現代教育教學迅速化、無紙化的發(fā)展模式,不僅使能源的消耗有所降低,而且通過技術的創(chuàng)新,使能源的再利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因此,基于Web2.0的網絡教育平臺在現代教育教學領域逐步邁進了低碳發(fā)展道路。(2)就目前的社會形式,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基于當下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大學生在就業(yè)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而新興網絡教育(Web2.0)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職高校的大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就業(yè)機會;為社會培養(yǎng)并輸送了一大批專業(yè)型平臺建設人才,使大學生在就業(yè)方面的壓力有了很大的緩解。(3)減輕了貧困大學生生活上的壓力。當前,學校勤工儉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服務型的體力勞動,而這種勤工儉學的方式只能解決學生生活上的問題,而無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Web2.0技術網絡教育教學平臺的建立不僅能給貧困生解決一部分勤工儉學的助學崗位,而且使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技術技能,對其生活壓力起到了一定的緩解的同時,也使得學生學習技術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型網絡教育平臺應用Web2.0的技術,其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能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拓展的教育模塊,不僅使學生學習視野更加開闊,而且對傳統的網絡教育模式進行了改變與創(chuàng)新,從而對網絡教育的整體教學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海燕,王煥景.基于Web2.0的網絡課程功能架構和開發(fā)技術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11).
[2]周淦.基于web2.0的網絡教育平臺教學系統設計[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6):72-75.
[3]楊瀟慧,陳劭澤.基于web2.0技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05).
[4]嚴冰,方慕真.基于WEB2.0的數字化教學環(huán)境與資源建設的研究與實驗[J].中國遠程教育,2009(08).
[5]陳華魁.面向2010s的高等教育網絡互動式教學——聯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談Web2.0在高校教學中的典型應用[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9(07).
[6]李靜,劉春茂.基于Web2.0的高校圖書館學術信息服務模式的探索[J].圖書與情報,2007(05).
作者簡介:江凡(1971.06-),女,浙江紹興人,講師,本科,學士,研究方向:計算機軟件開發(fā)與教學。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中等專業(yè)學校,浙江紹興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