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PPP實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特別是它的自來水供應很有代表性,從400多年前就有了私人供水的歷史,后來逐漸被國有化,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又被民營化,從私營到國營再到私營,整整走了一個循回,可以說英國是PPP的先驅、倡導者,同時也是PPP的促進者。
1990年自梅杰任英國首相后,英國一方面經濟陷入衰退,另一方面公共支出卻保持不斷增長,為了應對這一難題,這一時期的保守黨政府開始考慮利用私人資金來支持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支出,即推行私人融資計劃(PFI)。
PFI是購買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技術,但只是PPP模式中眾多采購方法的其中一種,PFI占英國整體公共部門投資的11%。目前,為了降低項目風險,提高公共部門權益,保證項目的成功率,英國將PFI進一步改進為新型私人融資(PF2),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在PF2中私人部門對基礎設施不再運營,同時提高特殊目的公司(SPV)的注冊資本金,政府持有一定股權。
在管理方面,英國1993年在財政部下設立私人融資工作組和私人融資辦公室,1997年在財政部設立專門工作組負責PFI推廣工作,1999年成立長期英國伙伴關系組織替代前期的財政部工作小組,2001年該伙伴關系組織變?yōu)橐粋€PPP(原來由政府持有全部股權,2001年就變?yōu)檎退饺瞬块T共同持有股權,所以稱為PPP),政府持有49%的股權,私營部門持有51%的股權。英國財政部持有44%的股份,在特殊情況或特殊事項上擁有一票否決權,確保了在重大事項上公共部門的決定權。英國伙伴關系組織的目的是通過向政府部門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從而發(fā)展整個PPP市場以進一步獲得投資機會。PFI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實施者和監(jiān)管者是政府商業(yè)辦公室。2011年,財政部設立基礎設施局全面負責PPP工作。
英國PPP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特許經營;另一類是私人融資計劃(PFI、PF2)。具有五個突出特點:
(一)風險管控,降低政府風險。
英國的PFI項目風險轉移目標清晰:一是將項目的超期完工風險、超預算風險轉移給私人部門;二是將項目的經營風險轉移給私人部門。英國很少采用特許經營的PPP項目,即使有也沒有政府補貼。理由是如果給予補貼,政府又將承擔其經營風險。一個項目運營風險要依靠企業(yè)自身的判斷,例如通過PPP建設一個隧道,流量多少需要投資者自己預測,不能要求政府在流量低時給予補貼。
(二)價格固定,運營周期長。
對于PFI項目,整個項目的成本是確定的,而政府負擔的成本也是不變的。在政府傳統(tǒng)采購項目中,其價格并不是固定的。另外,PFI項目運營周期長,一般會在25年到30年,最少也在10年之上,長的也有40年的項目。
(三)產出為基礎,重績效后付費。
PFI項目以產出為基礎,只有在項目完工后,并能夠達到預期的產出目標,政府才開始向投資者付費。項目完工前或完工后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的,政府不會向項目公司付費。政府是根據結果付費而且是根據投入付費,這是與傳統(tǒng)采購項目根本的區(qū)別。
(四)領域集中,交通項目投資比重大。
項目領域主要集中在交通、醫(yī)療和教育。從1987年到2012年,英國共批準PPP項目730個,650個在運營中,運營金額達540億英鎊。從項目價值看,交通占36%、醫(yī)療19%、教育14%、宿舍(保障房)10%。從項目數(shù)量看,醫(yī)療占32%、教育24%、宿舍(保障房)13%、交通7%。交通項目雖然數(shù)量少,但每個項目的投資金額卻非常高,醫(yī)療和教育項目雖然數(shù)量多,但其每個項目的投資規(guī)模相對較小。
(五)較少采用特許經營,多數(shù)情況下選擇PFI。
特許經營的PPP項目需要使用者付費,而PFI項目則是政府付費。由于英國的教育和醫(yī)療是全民免費,所以在PPP項目中采用PFI模式。即便是交通(高速公路、鐵路等)絕大多數(shù)也是采用PFI,整個英國目前只有一條使用者付費的交通(公路項目22公里,因公路收費,使用者較少,目前政府打算收回國有)。為了降低項目風險,提高公共部門權益,英國將PFI進一步完善改進為P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