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利 秦建設
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解放學生的大腦,放開學生的嘴巴,松開學生的手腳,充分開放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探求活動中的主人。
一、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新授開始,教師可以先由學生個體獨立探索,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意識,從而養(yǎng)成獨立探索求知的良好習慣。小組內(nèi)合作互相學習,不同類型、不同知識結(jié)構(gòu)的學生可以互補,這樣學生個體對所學知識能有進一步地理解,在學習伙伴的影響和幫助下,有效地改善個體學習能力與學習方法。如在教學《井》一文,在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提出三項任務:1.交流自讀自悟中讀懂的問題;2.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請小組幫忙解決;3.提出小組討論后還沒有弄懂的問題,在全班進行討論交流。于是學生四人一小組分組學習。自己先通過勾、畫文中的重點詞語和文中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讀懂的問題,本文從三個方面來介紹井水的特點:井水很清很清;井水很甜很甜;井水很涼很涼。有的學生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問題:文章又分別列舉什么事例來說明井水清、甜、涼的呢?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學生分別找出兩個事例:1.夜晚數(shù)星星說明井水很清很清;2.夏天浸李子說明井水很涼很涼。還有什么事例呢?又通過全班合作交流,學生最終知道了第三個事例:小戰(zhàn)士一連喝了三大碗井水說明井水很甜很甜。總之,學生在自讀自悟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獲,這時再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相互碰撞,為進一步學習夯實基礎。
二、解放大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解放大腦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由的心靈,塑造樂觀開朗、自信向上的性格,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創(chuàng)新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只有愿想、敢想、會想的人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放開學生思維的束縛,還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受固定思維導向的影響,敞開思緒,任意尋找突破點。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后,讓學生披文入情,沉浸在對地球這個容易破碎的美麗無比的星球的美好遐想時,我要求學生暢想清除污染,保護地球的方法。學生思維異?;钴S,幻想出未來世界的生動畫面,這樣不僅解放了學生的大腦,調(diào)動了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開闊視野,擴大學生閱讀范圍
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不僅僅在于課堂中或課本上,現(xiàn)在的電視、報刊、廣播等都是學習語文很好的途徑。相比較而言,課外閱讀則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尤為重要。課外閱讀教學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拓寬求知的渠道,擴大知識領(lǐng)域。語文知識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語文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引導學生有選擇、有重點地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三亞落日》時,我引導學生讀一讀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讓學生比較其中的異同點,感受三亞落日的美。
四、放開嘴巴,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
嘴巴的解放,不僅僅是指允許和鞭策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積極發(fā)言,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習慣,使他們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解放教學思路,更新教學觀念,積極地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地認識到學生是有著自主意識的主動活動的人,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抑的情況下,積極思維,大膽地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如教學《游天然動物園》時,學生充分感受到天然動物園的樂趣??梢粚W生卻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老師,我覺得課文中有一個詞用得不恰當,課文第5自然段中有一句話‘前方,一大群大象正橫過道路中的‘橫過這個詞用得不好?!蔽颐鎺⑿膭畹卣f:“你認為用哪個詞恰當呢?”“我認為應該用‘穿過較好。”還沒等我發(fā)言,班上其他的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用“橫過”體現(xiàn)了大象的體積龐大,文中說它耳朵像葵扇,身子像一堵墻,腳像柱子一樣粗;有的說用“橫過”寫出了大象走路的速度很慢;還有的說用“橫過”寫出了大象的驕橫,文中說大象發(fā)起脾氣很可怕,能掀翻汽車,鼻子能把小樹齊根折斷……那位提出問題的學生聽了大家的意見,連連點頭說“我懂了”。放開嘴巴讓學生說,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松開手腳,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有了知識,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nèi)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內(nèi)化的關(guān)鍵要求求知者掌握最基本的讀書方法后必須動手,自覺地探索知識的奧秘,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如在學習《讀書莫怕“攔路虎”》后,我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勤查字典的良好習慣。上新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利用工具書,消滅學習上的“攔路虎”,同時依據(jù)教材,開展手抄報比賽,讀書摘錄卡展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自主動手意識,提高能力,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覺性都高漲起來,為我們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和強大的能力支撐,形成了雙向交流互動機制。
六、開放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走入學生的精神領(lǐng)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放飛學生的心靈。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提倡學生獨立閱讀、自由閱讀、探究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鼓勵學生自主習作,自由表達,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如在教學《莫高窟》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nèi)容去讀,采取自己最喜歡的交流方式去學習、去朗讀、去背誦。有的學生喜歡那惟妙惟肖的彩塑,有的學生喜歡那宏偉瑰麗的壁畫,有的學生喜歡那栩栩如生的飛天……有的學生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比賽讀,有的學生在三五成群地討論讀,有的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表演讀……學生讀得快樂、學得自由、學得輕松,他們通過朗讀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莫高窟的舉世聞名,自然要背誦此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痹谛畔⑸鐣_放式教育條件下,課堂教學應該解放學生,走進大語文閱讀的廣闊天地,解放學生的頭腦,開闊他們的視野,放飛他們的心靈,使語文教學得到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從而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