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作,且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應(yīng)不同的心境和境遇。本論文將對其前期活潑秀麗,語新意雋的作品《如夢令》的英譯本進(jìn)行分析,以期對其原詩及英譯本進(jìn)行全面的賞析,并希望向譯者提供一些翻譯詩歌的啟示。
關(guān)鍵詞:李清照,《如夢令》,英譯,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一生不同時期的作品反應(yīng)不同的心境和境遇。本論文將對其前期活潑秀麗,語新意雋的作品《如夢令》的英譯本進(jìn)行分析,以期對其原詩及英譯本進(jìn)行全面的賞析。李清照的《如夢令》有多種英譯本,這里就兩個譯本進(jìn)行比較分析。第一個譯本來自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和中國文學(xué)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的漢英對照中國文學(xué)(古代詩歌卷)(簡稱譯本A),第二個譯本是由王守義和美國著名詩人約翰諾弗爾共同翻譯的唐宋詩詞英譯(簡稱譯本B)。以下就對兩種英譯本進(jìn)行詳細(xì)的對比分析。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
譯本A:Last night the rain was light,the wind fierce.
And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effects of wine.
譯本B:It hardly rained,
But the wind blew like crazy.
Last night I feel the wine this morning,
Although my sleep was dreamless.
此句描述的是昨夜雨疏風(fēng)猛,當(dāng)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fēng)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譯本A把“雨疏”譯為“the rain was light”,較為貼切,因?yàn)槲覀冎纼A盆大雨是“heavy rain”,這里譯者轉(zhuǎn)換了一下思維,譯為“l(fā)ight rain”可謂獨(dú)具匠心。而譯文B則是“it hardly rained”,意為“幾乎沒下雨”,所以和雨淅淅瀝瀝了下著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此外譯本B把“濃睡”譯為“my sleep was dreamless.”意為“無夢的睡眠”,這個表達(dá)也是欠妥的,而譯文A的“deep sleep”則忠實(shí)傳達(dá)了濃睡的狀態(tài)。譯文A將原作兩句相應(yīng)的翻譯為長短相當(dāng)?shù)膬删?,這在形式上達(dá)到了一致,在傳達(dá)在原作的內(nèi)涵上,也是精確傳神,此外譯作中 “night” “l(fā)ight”和,“deep” “sleep”有相同的韻腳,“deep” “dispel”壓頭韻,這增加了譯詩的節(jié)奏美。但是譯本B在譯詩中加入了原作中沒有的主語“it”和“I”,以及 “but” “although”等連接詞,這使譯詩像一段陳述句,按行排列充當(dāng)詩歌而已。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譯本A:When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curtains,
She answers,“The crab-apple blossoms look the same.”
譯本B:Now the maid comes in,
And I question her.
As she rolls the window shade,
Are the same as yesterday?
此句是詩人次日清晨醒來,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fēng)雨,海棠一點(diǎn)兒沒變!”顯然這是一句對白,所以譯作難免也會采用一問一答的句型進(jìn)行翻譯。譯本A 增添了主語“I”以及隱含于原詩中的侍女“she”,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句式I ask,she answer,并且第二句用直接引語把侍女的回答引了出來,這樣譯詩在時空上把讀者拉近,仿佛聽到了侍女的回答。譯本B一開頭就增添了原詩沒有的句子“now the maid comes in”,這純屬譯者自己的判斷,此外還大量使用一些小品詞now,and,as,in等等,使詩文失去美感。在原詩中,一個“試”字,將詞人關(guān)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dá)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jié)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fā)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但是從兩個譯文的直截了當(dāng)?shù)腶sk,question和answer可以看出都沒有細(xì)細(xì)體會到“試”和“卻”所傳達(dá)的言外之情,因而也就沒有恰當(dāng)選詞,將此人微妙的心情表達(dá)出來。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譯本A:I cry,“ can’t you see? Can’t you see?
The green leaves are fresh but the red flowers are fading!”
譯本B:I say well is that a fact
You ought to know
They should look much greener now
And a lot less red
這句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yīng)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譯本A將“知否?知否?”翻譯為“can’t you see?”這樣的反問句,回譯為“難道你不知道嗎?”,這顯然于原作的意思不同,而且還間接描繪了詩人是多么的尖酸刻薄,此句翻譯雖然在形式上也用了重復(fù)的兩個反問句與原詩對應(yīng),但是語義上卻是大不相同。譯本B 對兩個“知否?”的翻譯為“I say well is that a fact,You ought to know”,這不僅失去了原詩中在形式上簡短重復(fù)的反問形式,而且詩詞中用到“fact”令人不免覺得在講訴事實(shí),而原詞中“應(yīng)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因?yàn)樗吘股形从H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而不是很肯定的事實(shí)。關(guān)于“綠肥紅瘦”的翻譯,譯本A把“肥” 和“瘦”翻譯為“fresh”和“fading”,這正是在語義上準(zhǔn)確傳達(dá)了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而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在韻律上顯然采用了壓頭韻的手法,此外還把“綠”和“紅”也在語義上準(zhǔn)確地翻譯為“the leaves”和“the flowers”,然而譯本B則用“they”來代替“綠”和“紅”使譯文顯得籠統(tǒng)模糊,而且沒有了原詩中出現(xiàn)的景物。
總之,譯本A和譯本B在對原詩的翻譯時,都有欠缺,但是譯本A無論在韻律上,還是在語義忠實(shí)的傳達(dá)上,都比譯本B略勝一籌。而譯本B則像是一段敘述的段落,分行排列因而詩歌那種短小精悍,語言凝練,隱晦含蓄的特點(diǎn)消失殆盡。
參考文獻(xiàn):
[1] 王守義、約翰 諾弗爾譯,唐宋詩詞英譯[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陳婷婷(1988.6~),女,山西長治市,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2011級碩士,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