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方式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中的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求異思維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呈現出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特點,往往能打破常規(guī),選擇與眾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較新鮮、深刻的主題,取得常規(guī)思維所達不到的傳播效果。其表現形式有多向思維、側向思維、逆向思維和變形思維等,是新聞競爭中獲勝的“法寶”之一。
關鍵詞:新聞采寫 求異思維 運用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近兩年的新聞報道中,有一種現象頗耐人尋味。當社會生活涌現某一新聞事物或新聞人物時,眾多新聞媒體往往一哄而上,“狂轟濫炸”,將其“炒”得沸沸揚揚。有人稱之為“飛蛾效應”,將新聞媒體喻為爭先恐后“撲火”的飛蛾。這些報道大多角度相似,觀點相近。只有極少數媒介獨辟蹊徑,從相異甚至相反的角度組織報道,結果在公眾中的口碑更佳。
比如“天翁現象”。浙江上虞一家生產“天翁”保健飲料的廠家以50萬元的高額年薪招聘銷售經理,全國有60多家報紙、電視臺、電臺刊播這篇論文。當大部分媒體熱衷于報道“廠家的魄力”、“應聘的盛況”等內容時,南京一家報紙率先提出《“天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的質疑,讓人心神為之一震,有耳目一新之感。
再如“徐虎現象”。1996年3、4月份,京滬兩地10多家媒體集中宣傳上海閘北區(qū)一位普通的房管所水電修理工徐虎的先進事跡。多家媒體將其譽為“90年代的雷鋒、時傳祥”,著眼于尋求徐虎與雷鋒等榜樣的“同”?!督洕請蟆吩凇蹲呓旎ⅰ返拈L篇通訊中,卻著力尋找徐虎與以前時代榜樣們的“異”。像做了好事還要自己不斷地貼錢,這在以前的雷鋒眼中也許不足為奇,而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的徐虎眼中卻行不通,因為“徐虎首先是一個普通人,要生存”,“生活有保障,才能為更多的人做好事”。選擇這一視角,既大膽,又新穎,讀者普遍反映:這樣的徐虎,更真實可信,更讓人理解和親近。
上述這類報道,或角度奇巧,引入注目;或觀點別致,給人啟發(fā)。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它們稱得上是勝者。其致勝的“法寶”,就是在采訪和寫作中運用了求異思維。
何謂“求異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根據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把思維分為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兩種。對求異思維的定義是:從新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①據此,我們對新聞采寫中的求異思維可以作這樣的解釋:記者在思維過程中,不依常規(guī),讓思維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擴散,從多方面尋找答案,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樣性的結論。因而,求異思維也稱為發(fā)散性思維。
與此相對應的求同思維,則是一種以集中為特征的邏輯思維。指記者在思維過程中,將信息加以抽象,使之朝一個方向集中、聚斂,從而找出事物的共同點,尋求唯一的答案、結論或規(guī)律,也稱收斂性思維。
求同思維是人們長時間從事某一類工作、解決某一類問題時形成的習慣性思維。它是我國新聞記者長期運用并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使得我們的記者習慣于去尋找與自己主觀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對象進行報道,習慣于從過去傳統(tǒng)的經驗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習慣于同一方向的知識積累和記憶,習慣于按一種固定的程序去開展工作,從而缺乏創(chuàng)造性。
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相反,它最大的功能是追求與眾不同,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它常常是由對現成的規(guī)范提出疑問而引起的,往往在一般人覺得不是問題的事物上看出主要問題,在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上找出新的答案。這種求異功能,或者說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對于搞好新聞采訪寫作十分有益。
有人曾形象地以《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來說明求異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內核。司馬懿為什么會上當?從思維角度來說,就是由于他按照固有的經驗,也即用求同思維的方式對面臨的情況作出判斷。司馬懿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不弄險,這次兵臨城下,形勢險惡,他卻在城樓端坐撫琴,而城門大開,必有伏兵。反過來說,諸葛亮為什么敢走這一著險棋?他用的就是求異思維。即然世人認為其從不冒險,這一次偏偏打破常規(guī),設一個空城。疑心極重的司馬懿不攻自退,諸葛亮靠他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出奇制勝。②
求異思維在新聞采寫實踐中的大量運用,可以拓寬記者的思維空間,發(fā)掘更多更新更有價值的報道題材。即使有些報道不再屬于獨家新聞,文章已經做“老”,運用求異思維,也可使思路豁然開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舉個例子。1995年下半年,《經濟日報》以《1元2角的官司值不值得打》為總標題,系列報道了福建省龍巖市一位法律工作者因公共電話亭多收了1.2元電話費,與該市電信局和電話機主人對簿公堂一事。因這件訴訟案的標的僅為1.2元,人們的看法不一。《經濟日報》連續(xù)報道了此事的前前后后,擺出了方方面面的意見,最終大致形成結論:這場官司值得打,錢的數額雖小,卻說明了消費者法律意識的增強和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其社會意義非同小可。后經調解,原告撤訴,被告退還多收款項并賠禮道歉。按說此事已畫上圓滿的句號,但《經濟日報》記者不滿足于這個結果。他提出另外一個思維起點:假如這位消費者不是一個法律工作者,情形會怎樣呢?他讓思維朝著不同的方向擴散,結果可能是:
——與電話亭主人大吵一架,憋了一肚子氣,自認倒霉,但根本不會想到打官司;
——想想反正才1.2元錢,算了算了!
—一記者不知道此事,也不會登報;社會各界更不會有任何反響;
——電信管理部門也不會被驚動;,
——此類多收l元2元的事繼續(xù)會發(fā)生,消費者的利益依然會受損害……
根據這一思路多方尋求的結果是得到了新的信息:這件事反映出來的絕不僅是消費者懂不懂法律、懂不懂自我保護的問題,或者“1.2元錢官司值不值得打”的問題,實質在于公用電話經營中缺乏競爭;沒有競爭,“皇帝女兒不愁嫁”,就談不上優(yōu)質服務,談不上優(yōu)勝劣汰,多收你錢也不怕。
綜上所述,在新聞采寫中需要具有求異思維,使之呈現出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特點,從而打破常規(guī),選擇科學的角度,揭示出深刻的主題,取得常規(guī)思維所達不到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