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語言事實出發(fā),把鎮(zhèn)原方言中的指示代詞細分為六小類,分類描寫了每類代詞的用法。尤其對指示代詞中的時間、處所、方位指示代詞的各種形式在語言環(huán)境運用的不同做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鎮(zhèn)原方言;指示代詞;特點
中圖分類號:H1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鎮(zhèn)原縣地處隴東高原,位于甘肅東部,東鄰西峰區(qū)慶城縣,西接寧夏自治區(qū)彭陽縣,南界平?jīng)鍪袥艽h、崆峒區(qū),北靠環(huán)縣。其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和其他方言一樣,鎮(zhèn)原方言同樣繼承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又因為其地緣上的獨特,受陜西、寧夏的方言影響,使得鎮(zhèn)原方言和甘肅其他方言相比,更具特色并呈現(xiàn)多樣化形式。
一、指示代詞
鎮(zhèn)原方言中的指示系統(tǒng)如下表:
指示代詞
近指代詞遠指代詞
指時間在一陣子[ts53i3121t44tsi]在會兒[ts44xu53]乃會兒[n44xu53]外會兒[v44xu53]外一陣子[v4453i3121t44tsi]
指人物這號[tfei44xau]這些[tfei44i]致個[ti44k4453]致個這[ti44k4453tfei44]外號[uei44xau]外些[uei44i]兀個[v44k4453]兀個外[v44k4453v53]外[v53]
指處所、方位致兒[t53]致旦[t44t31]致旦旦[t44t21t24]兀兒[v53]兀旦[v44t31]兀旦旦[vt21t24]
指情狀、方式致么[t44mu53]恁么[n44mu53]
指程度、頻率致么[t44mu53]恁么[n44mu53]
旁指代詞再的[ts44ti21] 剩下的[44a31ti21]剩下外[44xa4453v55] 再外[ts44v55]
在鎮(zhèn)原方言中指示代詞所指的范圍只有兩種,即近指和遠指,沒有中指。近指中的“在會兒、致個、致兒”等分別等于共同語中的“這會兒、這個、這兒”,遠指中的“外會兒、兀個、兀兒”等分別等于共同語中的“那會兒、那個、那兒”。蔣華在《現(xiàn)代漢語“這/那”類指示代詞的多維度考察》一文中對指示代詞“這/那”的所指從參照物、說話者的面向、說話者的體勢語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闡釋了某些方言中的二分三分四分和民族語言以及上古、中古漢語中的指示代詞的體系等問題,這可以說為我們研究方言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思路。筆者將借用蔣華的理論從參照物、說話者的面向、說話者的體勢語三個方面對鎮(zhèn)原方言中表處所方位和人物的指示代詞做一個初步的分析。具體用法舉例如下:
(一) 處所、方位指示代詞
(1) 把東西買回來哩放致兒。(作賓語)
(2)(致個盆子)致旦有點扁,再的都好著呢。(作主語)
(3)致旦旦這點兒地是塊好地,這是人家老王家的。(作定語)
(4)把致個柜子挪過去放兀兒,致旦太擠了。(作賓語和主語)
(5)兀旦沒人占,你把東西擺到兀旦旦比你致旦強。(作主語)
(6)你把你李家嘴嘴兀旦旦外點地方給我兌下,我修莊子用。(作定語)
(7)你叫六娃把磚拉回來哩卸地放麥草摞跟前,你拿掃帚把兀旦給掃一下。
(作狀語)
鎮(zhèn)原方言中表處所的指示代詞“致旦(旦)”、“兀旦(旦)”比較特別,可能來源于近代漢語的“這搭兒”、“那搭兒”。一般“致旦旦”和“這點”搭配,“兀旦旦”和“外點”搭配,如例(3)、(6)。說“致旦旦”和“兀旦旦”一般所指的地點更加準確,此外“致旦”和“兀兒”同時出現(xiàn)的時候,大都表示比較的意思,如例(4)、(6)。
我們可以看到例(1)到例(5)說話人所談及的事物在說話人目力所及范圍之內(說話人對所說到的事物已有所了解),“致旦、兀兒”等的所指是以說話人所面向的位置為參照的;但例(6)和例(7)情況就不同,此時說話人所談到的這塊地或者地方不在其視線范圍內,是其意念中的地方,雙方(說話人和聽話人)彼此都熟悉,也即說話人所談及的事物不在說話人目力所及范圍之外(說話人對所談及的事物了然于胸),此時則是以說話人的位置為參照,不論面向。
至于說話者當時的體勢語筆者認為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例(1)(3)(4)(5),此時說話者的體勢語常見為用目光或者手(腳)指向自己所陳述的事物,但不接觸事物,這種情況的前提是說話人所談及的事物在說話人目力所及范圍之內;
第二種情況,如例(2),此時說話者的體勢語常見為用目光和者手(腳)指向自己所陳述的事物,并且接觸事物,這種情況的前提是說話人所談及的事物在說話人目力所及范圍之內;
第三種情況,如例(6)(7),這種情況說話人所談及的事物在說話人目力所及范圍之外,不討論其體勢語。
(二)人物指示代詞
鎮(zhèn)原方言中的表人物的指示代詞和共同語相比多了一個特殊的指稱詞“外[v53]”,既可以指人,如例4;也可以指物,如例3;具體指人或指物只能根據(jù)具體語境來判斷。其中“致個[ti44k4453]、兀個[v44 k4453]”分別對應共同語中的“這個”和“那個”。具體用法和表處所、方位的指示詞一致,這里不再重復。
(1) 致個(油布)比兀個好些,花紋好看。(作主語和賓語)
(2)致個是我大舅家娃,兀個是我二舅家的。(作主語)
(3)兀個鐮刀是你爺家的,你給拿過去。(作定語)
(4)外不是我們娃,兀旦旦個是的。(作主語)
(三)時間指示代詞
鎮(zhèn)原方言中表時間的指示代詞包括:在會兒[ts44xu53]、在一陣子[ts53 i3121t44 tsi]、外會兒[v44 xu53]、外一陣子[v4453i3121t44 tsi]、乃會兒[n44 xu53],分別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這會兒、這一陣兒、那會兒、那一陣兒、那會兒”。具體用法舉例如下:
(1) 你在會兒干啥[sa44]著呢?
(2)在一陣子再聽不見了,外會兒聲音大的很。(吵架)
(3)我給你打電話外會兒,你做啥[tsu44sa44]起來?
(4)外一陣子來里個親戚,一搭坐哩一陣子。
(5)就我給你說話乃會兒,我看見□[tie53]從你們家里出來。
(6)外會兒咱們剛把莊子修成,人家就在城里把樓買下哩。
(7)明兒個在會兒就到天津哩。
(8)A:你連我爸好好活,還能活幾十年。B:頭到外會兒,還不是遭罪著呢。(到那個時候,就是在受罪。)
“在會兒”、“在一陣子”既可以表示目前進行時,如例(1);也可以表示過去的這個時候,如“你夜來個在會兒干啥[sa44]著呢?(你昨天這個時候在干什么?)”;還可以表示未來的這個時候,如“你明個兒在會兒干啥[sa44]介?(你明天這個時候做什么?)”;使用范圍相當靈活。
“外會兒”、“外一陣子”、“乃會兒”一般表示過去的狀態(tài),不表示目前進行時,表過去時既可以表示距離現(xiàn)在很長的時間點,如例(6),時間跨度可以很長很長;也可以表示距離現(xiàn)在很短的時間點,如例(2)(3)(4)(5),時間跨度較短,一般為二十四小時之內,甚至更短。然而“外會兒”、“外一陣子”、“乃會兒”在表未來的時候卻只能表距離現(xiàn)在很長的時間點,如例(8),時間跨度很大。但不能表距現(xiàn)在很短的時間,如不能說“明個外會兒。”而卻可以說“明個在會兒。”如例(7)。
比較以上三類指示代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鎮(zhèn)原方言和其他方言相比,不管是表示“人和物”的遠指指示代詞,或者是表示“處所”的遠指指示代詞,抑或是表示“時間”的遠指指示代詞,一般都不用“那”,不說“那個(人)、那個(物)、那兒、那旦、那旦旦、那會兒、那一陣子”,卻用“?!焙汀巴狻睒嫵伞柏€、外、兀兒、兀旦、兀旦旦、外會兒、外一陣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筆者認為,“那”由最初的疑問語氣詞發(fā)展到后來的遠指指示代詞,到最后的第三人稱代詞,鎮(zhèn)原方言繼承和沿用了“那”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用法,為了避免在語言使用中的混亂,人們便有意識的回避了“那”表遠指的指示代詞的用法,借“外”和“兀”來代替,久而久之成為一種習慣。然而在不用“那”表第三人稱代詞的方言區(qū),一般在提到以上三類遠指指示代詞的時候,都會用“那”。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種推測,還有待進一步的討論。
(四) 情狀、方式指示代詞
鎮(zhèn)原方言中的“致么[t44 mu53]”、“恁么[n44mu53]”相當于共同語之中的“這么”、“那么”或“這樣”、“那樣”。在句子中多作狀語。具體用法舉例如下:
(1)你把恁么做啥[tsu44]啥[sa44]呢嗎?(指示情狀)
(2)吃柿子要致么剝皮,恁么個弄就弄爛哩。(指示方式)
(3)外這就致么個哩,再沒有啥[sa44]事。(事情就這樣安排了,沒有別的事了。)
(指示情狀)
(五)程度、頻率指示代詞
(4)致個花瓶致么好,以前都沒見過。(指示程度)
(5)你怎么致么犟,說了都不聽。(指示程度)
(6)你養(yǎng)恁么多的兒著呢,還沒有你老頭子花的錢,看誰信呢?(指示數(shù)量)
以上兩類指示代詞中的“致么”、“恁么”與共同語“這么”“那么”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我們可以看到都可以指示程度、方式、情狀、數(shù)量,代替某種動作或方式,但不能指示性質。如:不能說“恁么蘋果大?!?。
通過以上例(2)和例(3)我們發(fā)現(xiàn),“致么”和“恁么”與“個”連用,構成“致么個、恁么個”,義同共同語的“這么樣”、“那么樣”,但用法有些不同。
a.合起來可以指示性質,作定語。如:
(7)□[tie53]怎么是恁么個人(他咋是那么個人),我以前打交道還沒看出來。(一般表示對對方的失望和指責。)
(8)致么個這(這么個東西)花哩我十塊錢。(這里表示一種不滿的情緒。)
b.可以指示情狀方式,但不能指示程度。如:例(2)、例(3).但不能說“你致么個能干?!保敖駜捍┲聜€衣服致么個新。”。
c.可以代替某種動作或情況,作主語、賓語、謂語等句法成分。如:
(9)致么個能行。
(10)你一陣致么個,一陣恁么個,事就多得很。(你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事情就多得很。)
d.“致么個”、“恁么個”既可回指,也可預指。引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
如:
(11)兀旦坑坑窩窩的,你用些干土把兀旦填個,致么個,車跑到這就不顛哩么。
(12)你是恁么個,你先把東西給我包好,我拿回去叫家里先用著,等一會兒我再叫人給你把錢拿來。
(六) 旁指代詞
鎮(zhèn)原方言中的旁指代詞主要有四種形式:”再的[ts44ti21]、剩下的[44a31ti21]、剩下外[44xa4453v55]、再外[ts44v55]“。分別對應共同語中的“別的、剩下的、剩下的、別的”。在句子中既可以作定語,也可以作主語,作主語時一般為雙方共同知道的某個事物,具體用法如下。
(1)再的西紅柿放下做[tsu44]西紅柿醬。(作定語)
(2)剩下的飯給狗倒下吃起。(作定語)
(3)把地里沒摞的麥子拉回來,再外放下起。(作主語)
(4)剩下外不吃哩就倒里起。(作主語)
筆者在何艷萍《鎮(zhèn)原方言中的代詞》的基礎上,對鎮(zhèn)原方言中的代詞相關問題做了一點補充,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鎮(zhèn)原方言既保留了其本身固有的特點(即中原官話代詞的特點),也吸收了蘭銀官話的部分代詞,指示代詞更是保留了中古漢語的某些特點,筆者希望通過這些論述,能對方言研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呂叔湘著,江藍生補.近代漢語指代詞[H].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1.
[2] 王力.古代漢語[I].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金錫謨.漢語代詞例解[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4] 何艷萍.鎮(zhèn)原方言中的代詞[J].甘肅高師學報,2009,(4).
[5] 蔣華.現(xiàn)代漢語“這/那”類指示代詞的多維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4.
[6] 孫立新.關于寶雞一帶方言代詞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5).
[7] 王曉紅.河南南陽方言中的代詞[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10).
[8] 張永哲.鳳翔方言代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9] 張惠英.漢語方言代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