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背抬閣(江南稱“飄色”)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天地里一株瑰麗而神奇的山花,被譽為“中華一絕”、“華夏一奇”。
所謂背閣,就是成人身背花籃、寶劍等,并在其身上綁一特制的金屬架子,然后將少年兒童捆綁在金屬架子的頂端表演動作,兩人都身穿古裝戲服,直接在大街上表演。
抬閣是在背閣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zhì)材料扎制成類似“閣”的架子上進行表演的一種形式。以架為組,架上設(shè)置有戲曲中的亭臺樓榭,山景花卉等裝飾造型,由幼童化妝成戲劇中的人物?!氨?、抬閣”是融戲劇、雜技于一體,并集木藝、鐵藝、畫藝、扎藝、服裝、道具、樂隊等多種技藝結(jié)合的一種高臺藝術(shù)表演形式。它運用獨特技術(shù),把扮演戲劇人物的兒童,根據(jù)劇情巧妙地置于扎制的格局之中;由于有戲裝和道具遮掩,形成了空中樓閣、云行霧飛的特殊藝術(shù)效果。
民間廟會初始均為地面表演,為使孩子便于觀賞,讓孩子站在八仙桌上,下面有人抬著觀看。后發(fā)展為讓表演者都騎在成人脖子上,站在桌子上,用手拍掌,掌握節(jié)奏,進行表演,讓觀眾更便于觀看。這便有了背、抬閣的雛形。元末、明初,“背抬閣”已有初步發(fā)展,人們用木料做成椅子型閣架,固定在成人背后或桌子上,表演者扮成戲文中人物,坐在閣架或桌子上,隨著背閣人或抬閣人走動,并使用打擊樂伴奏表演,當時是非常新穎的一種表演形式,很受歡迎。
隨著歲月的流逝,代代“背抬閣”藝人精心揣摩,潛心鉆研,對“背抬閣”技藝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閣芯閣架用鐵質(zhì)取代,設(shè)計逐漸巧妙,裝飾、扮妝也較為俊美,伴奏、表演趨向合理。每架閣上、下一體,都是戲文、典故、神話傳說題材,由各家單一表演自發(fā)形成了“背抬閣圣會”藝術(shù)表演組織,并由固定地攤逐漸發(fā)展成沿街進行表演,初步形成了一個獨具藝術(shù)風格的民間藝術(shù)表演舞蹈。
“背抬閣”分“下裝”、“上裝”演員。每架閣一般有二人或三人組成,“抬閣”可達多人。場地表演“下裝”演員在調(diào)鼓、馬鑼的伴奏下,邁著特設(shè)的大擺大搖秧歌舞蹈步伐,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出隊形“交叉”、“套花”動作,帶動“上裝”演員隨之擺動,“抬閣”在中間來回游擺,空中、地下互動,場面宏大,驚險神奇,優(yōu)美流暢。
“閣”有平閣、高閣之分。平閣的制作和表演相對簡單,架子一般為一層,表演者或站或坐在上面進行表演。高閣的制作和表演則繁瑣復雜,高閣也稱“鐵枝”,即在被稱為主枝的架子上,再分出上、中、下三架,更有甚者達5架之多。每架的分枝上分別安排不同的表演者,除了要求架子堅固、輕巧和能夠承重外,架子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還要滿足造型的需要。藝人們大多采用紙扎的亭、臺、樓、閣和蟲、鳥、花、草等,與表演者的服裝相互依托,層層疊疊而渾然一體,不暴露任何架子的痕跡。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藝人,還能營造出表演者踏在刀、劍等道具之上的視覺效果,更增加了“抬閣”的驚險與神奇。
為了表演者的安全和保持“閣”在行進中的平穩(wěn),“閣”的架子上一般置有一些長長的彩色飄帶,除了增加“閣”的裝飾性外,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由地面人員拉扯控制,幫助“閣”上表演者更好的保持平衡,配合表演者完成造型和高難度動作。在“閣”的周圍,有手持長叉者,為表演者傳遞道具等物,在行走過程中遇到樹枝等障礙時提供幫助。
“閣”上的表演者大多由兒童擔任,一個“閣”上一般有3-5名表演者。上閣兒童略施粉黛,他(她)們被巧妙的固定在架子上,手持道具、身披戲裝,依據(jù)扮演的戲劇人物特點,隨著“閣”行進的頻率而隨意搖擺,在架子上做出多種動作,并結(jié)合所扮演的角色和人物特點做出多種表情,活靈活現(xiàn)。有一定表演經(jīng)驗的表演者,還可以根據(jù)不同劇情配合道具做出一些高難度的造型來,小演員衣裙飄拂,不斷變換造型,看上去即像演戲,又似雜技,十分引人注目。表演者在“閣”的行進中顫顫悠悠的韻味和衣袂飄舞、凌空兀立之美感,是其它民間藝術(shù)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背抬閣”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于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shù)為一身的民間傳統(tǒng)游藝,是中原地區(qū)民間社火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中華民俗和中國民間藝術(shù)領(lǐng)域影響甚廣。她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借鑒、科學研究,藝術(shù)觀賞,保護傳承價值。
作者簡介:王宇翔,河南安陽市人,現(xiàn)為河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研究生,作者單位:安陽市群眾藝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