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古典園林是中日古典建筑文化中特殊一個文化載體,是中日最早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環(huán)境藝術理論的倡導者。它們既包含有形的物質構筑要素,就是現(xiàn)代人所認為的三維空間構筑要素:諸如山,池,建筑體,植被,以及在空間中行走的人等;在藝術造詣上,又是中日本源文化的歷史結晶,其核心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中日民族精神的產(chǎn)物。
關鍵詞:古典園林、景觀、精神產(chǎn)物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從建筑在園林的位置來看,中日園林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比較一下《園冶》與《作庭記》這兩部中日古代園林園林建筑代表作的內(nèi)容,便一目了然?!秷@冶》由三卷構成,盡管其中也有苑路的鋪設、選石、疊山的種類和內(nèi)容等,但主要內(nèi)容在于園林建筑方面,即建筑的配置、種類、裝置,門、窗、墻的種類與裝飾等。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作庭記》的內(nèi)容差不多全部為池、島、立石、水流、瀑布等處理要點。諸如亭臺樓榭門窗墻這類純屬建筑的營造配置幾乎只字未提。如果僅僅就這兩部專注下結論的話,可以說中國園林偏重于自然中的建筑,偏重于營造接近生活的人間仙境,而日本園林則傾力于模仿自然景色造景,致力于回歸大自然的自然仙境。當然,說日本園林否定人工建筑1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不過,即使建筑物居多的大名園林,也絕少像我國園林那樣三步一亭、五步一閣,亭臺樓榭各得其所。而茶亭內(nèi)的建筑也就是柴扉草庵而已,至于石庭內(nèi)更是“別無長物”了。
一、中日園林主體建筑
中國皇家園林的主體建筑是宮殿,私家園林指廳堂。日本宮廷和貴族庭園主體建筑以宮殿為主,凈土園林以佛堂為主,茶庭的主要建筑是茶室。
中國寺觀主體建筑和布局都與宮廷建筑無異。主體建筑在中國園林中一般是處在中軸線的正中面南的位置,為突出其重要性,不盡在面積開間上比其他的小品建筑大,而且,形制上也處于更高的級別。中國私家園林也有把主體的廳堂與榭結合在一起,成為一邊為榭一邊為堂的形式。如瞻園的靜妙堂南面就是水榭。或用樓與閣結合,擴大視野,在園林的內(nèi)部用樓的形式借景于園外。
日本園林的主體建筑在平安時代以寢殿為主,在桃山以后以書院為主。以寢殿為主時,寢殿一般也是在中軸線上,坐北朝南居多。寢殿是主人的居室。到了桃山時代的書院造庭園中,書院建筑以群體出現(xiàn)為多,體量較大則以水池為中心,主體建筑的正面總是面向水池,但不以南北為準。日本園林的水榭、臨池閣或澤殿,在無書院建筑群的情況下,臨池閣也很可能成為園林的主體建筑。因為日本的建筑是以水池為中心,在水池周圍的建筑一般較為重要的,如果是二層的閣,那一般就成為園林的中心建筑和主體建筑了,如和歌山紅葉溪庭園的“錢閣“、成撰園的“撰御閣”、千秋閣園的“千秋閣”。
二、中日園林建筑布局
(1)規(guī)矩式布局
規(guī)矩式布局,中國古典園林中皇家園林的宮區(qū)、私家園林的住宅部分和寺廟園林的廟宇建筑部分,都采用中軸線對稱格局。如白馬寺,坐北朝南,山門作牌坊式,入山門沿中軸線向上,依次分布著主要建筑: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五重殿閣;附屬建筑皆羅列于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主次分明。
但是山水園林不分,布局比較靈活。江南私家園里往往以水池為中心,建筑皆環(huán)水而筑。如拙政園中部的建筑。中國的北方私家園林采用了軸線對稱。嶺南園林則是有個別采用了軸線的形式。有軸線的如恭王府花園,十笏園等。
公元前3世紀的彌生時代。日本已經(jīng)有受中國影響的宮殿建筑模式,6世紀以后,隨著佛教文化的大量輸出,日本建筑藝術布局曾一度出現(xiàn)了模仿中國式的左右中軸線對稱格局,日本私園在平安時代有軸線式的寢殿造園林。日本園林建筑,到了13世紀,軸線消失,走向中心構圖。如醍醐寺三寶院庭園,二條城三之丸庭園、兼六園、養(yǎng)翠園等都沒有軸線,而是以水池為中心的園林,建筑構圖趨向自由式和雁行式。
大多數(shù)寺院都一改中國建筑結構的對稱性模式而采用日本式的木構造的非對稱型模式,但日本神社卻很少受到大陸佛教建筑布局的影響,保持日本神道精神,保持了日本式的非對稱布局樣式。這類庭園,以水池為中心,加上島、橋、樹木等構成,再現(xiàn)自然風景。大致分為以鑒賞為本位的靜觀式庭園和以動觀為主的回游式庭園兩種。靜觀式庭園是通過某一些建筑的門窗或走廊觀賞庭院全景,如京都天龍寺、三寶院等庭園。回游式庭園面積廣,從數(shù)千坪到數(shù)萬坪不等,在這寬廣的庭院里,筑山和池、流水,配上其他庭園設施,以建筑為主題母屋中心,散布四周的是離屋、茶室等構成一個整體。從建筑物可眺望庭園各處,注意景色的藏露、掩映,增加層次感,造成迷離的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桂離宮庭園、修學院離宮、岡山后樂園、栗林公園庭園等是回游式庭園最優(yōu)秀的實例。
桂離宮庭園設計有意借鑒了日本原有的傳統(tǒng)造園手法,將別墅和茶室沿大面積的水面分散布置,湖的西岸是全園最大的一組建筑群,有古書院、中書院、御幸御殿、月波樓(面對水池賞月)、笑意軒、松琴亭、賞花亭、園林堂等,多集中在西側,雁行式配置。東側主要是池與泉。較小的建筑物則布列在大島上、土山上和沿湖的岸邊。它們的形象各不相同,分別以春夏秋冬的景題與地形和綠化相結合成為園景的點綴。從入口到結束,從母屋建筑中心眺望,移步換景,局部有獨立景點。池周圍水道縈回,間以起伏的山土。過去從這里可以眺望農(nóng)夫們在田間勞作,麥田在風中搖動。庭園整體與外部自然景物達到了高度的調(diào)和。
(2)意境式布局
意境布局,即通過布局表達一種特殊的意韻。建筑意境的構景方式:組景式構成、點景式構成、觀景式構成。如日本有八陣之庭,即依據(jù)諸葛亮的八陣圖之法布置山石、本陣周圍根據(jù)乾、坤、艮、巽、東、南、西、北,圍以“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卦分布。
中國有卍字形布局,如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的“萬方安和”,構造在水平面呈卍字形,用這一象征性符號,寓意萬德吉祥,而且,房屋軒豁,冬暖夏涼,四季皆宜。
中國古典園林特別是明清的私家宅園,由于占地面積一般較小,而又必須滿足居住及文人雅集,吟詩作畫等需要,往往在咫尺天地中,用洞門漏窗等虛實手段,隔成一個個小小院落或園中園,造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效果,建筑密度相對較大,院落中種花蒔竹,造成“人工中見自然”的基本面貌。日本園林中,建筑成分少,建筑密度低,且往往以竹木等虛垣為隔,自然色彩比較濃厚。中國皇家園林多采用園中園的形式,由于占地面積較大,山水樹木比重就大,承德山莊還有大片草原。
三、總結
日本園林與中國園林同屬于東方園林,但絕不等同于中國園林。日本園林通過對中國園林有選擇、有發(fā)展地兼收并蓄,產(chǎn)生具有自己風格的園林形式。為了更清楚地認識這兩大園林體系,有必要對它們進行比較研究。
我們必須明確,日本園林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它不象中國皇家園林那樣從實用的園、圃、囿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園林形式,而是在極端原始的生產(chǎn)力的狀況下,在全盤接受了中國文化之后,照搬而去,然后進行吸收同化,固其主要內(nèi)容是中國文明在日本國土之中的園林方面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辦.中國園林[J],2001.
[2] 毛巧麗.中日園林的歷史關系[J].中國園林,2000.
[3] 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 (日)重森三玲. 日本庭園史圖鑒[M]. 日本京都:有光社,昭和十三年(1938).
[5] 劉庭風.中日園林文學比較[J].中國園林,2003,(2):45—49.
作者簡介:李二曼,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