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男權社會中,雖然對女性有所貶視,但在漢代社會中卻有尊崇母親的風尚。而且,“崇母風尚”對母后攝政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呂后是西漢初期開國大業(yè)的積極參與者。她為恢復漢初政治﹑經(jīng)濟﹑法治及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她的統(tǒng)治也為文景之治起了鋪墊作用。這些有目共睹的歷史功績,奠定了她政治家的地位。同時。她在剛毅的政治手段下卻又有著慈母的一面,本文著重從母親角色來探討呂后的攝政。
關鍵詞:母親崇拜;呂后;攝政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在漢代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對母親的尊崇被推崇至極,社會的各個階級都有體現(xiàn),更不乏皇宮的母后對子女的母愛。呂后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漢惠帝即位被尊為皇太后。她執(zhí)掌朝政十五年,臨朝稱制八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主,歷史上對她的評價更是有過有功。那么呂后在母親身份上又是怎樣的呢?
一、呂后的母性表現(xiàn)
首先表現(xiàn)在她為鞏固兒子的太子地位。由于惠帝仁弱,西漢立國不久,天下又需要休養(yǎng)生息。因此呂后為了惠帝首先和戚夫人展開了一場“母以子貴”的政治斗爭,以至于出現(xiàn)殘忍的“人彘” 一幕。司馬遷如實地寫下了事實的真相。劉邦“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長從上之關東,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shù)矣?!盵1](P395),劉邦的態(tài)度確實是十分認真的:“戚夫人日夜侍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呂后和戚夫人都明白,在“母以子貴”的影響下,誰的兒子是太子,誰就是最后的贏家。雖然戚夫人和趙王如意使呂后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但她很快就擺脫“恐,不知所為[1](P2044)”的精神狀態(tài),使出各種手段,亦跪亦求。周昌當面頂撞劉邦,以強硬的態(tài)度表示,一旦廢太子詔下,堅決不奉詔?!皡魏髠榷跂|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痆1](P2677)”后來又虛心接受臣下意見,向留侯請教,并在留侯的指導下,請出了東園公等“商山四皓”劉邦都不能請到的老賢人,作為太子的門客,最終保住了孝惠帝的太子地位,戰(zhàn)勝了借助劉邦皇權的戚夫人,也戰(zhàn)勝了劉邦。
時賢或以為,呂后是鑒于母以子貴亦即她自己的利益才拼命去保住孝惠帝的太子地位。我認為,還有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呂后從愛護兒子的角度著想的。雖有“太后發(fā)喪,哭而泣不下”“哭而不悲”[2](p1135)的一幕,雖然是呂后擔心諸將危及劉氏和自己安全的隱患,但我認為也有母親對失去愛子的痛苦而麻木的一個原因,正所謂到了“欲哭無淚”的悲痛地步。
當劉邦死后,呂后馬上就為孝惠帝的皇帝寶座是否安穩(wěn)著急起來,真可謂愛子心切。“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比绻f當初誅殺韓信、彭越時還打著“平反”的幌子,此時則是純?yōu)榛莸鄣睦婵紤]了。齊惠悼王劉肥與孝惠帝是異母兄弟,有一次一起用膳,“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太后怒,乃令置兩卮酒,令齊王起為壽”。兩卮酒皆是毒酒。呂后認為謙讓文弱的孝惠過于重視親情,而齊王居然不講君臣之禮,擔心齊王日后可能會危及孝惠的帝位,便想毒死劉肥。[1](P398)由上述可見,呂后作為一個“柔弱”的母親而做出諸多毒辣殘忍的手段,都是以自己的這個寶貝兒子為出發(fā)點的??梢姷膮魏竽笎鄣牧α俊?/p>
呂后的愛子之心,從呂后對女兒的關愛也能感覺到。我們知道呂后為惠帝處心積慮、關愛有加,為了女兒魯元公主的終身幸福,呂后同樣也是殫精竭慮。漢興之初,國力還不夠強大,劉邦征服匈奴的戰(zhàn)爭以失敗告終,被迫采取和親政策,便聽從謀臣的建議,準備將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這才得以避免女兒的悲劇,直到劉邦另外選人和親為止。司馬遷亦如實地記載了這一段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史實:“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shù)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對曰:‘陛下誠能以嫡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嫡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冒頓在,固為單于;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惟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1](P2719)”女兒將要遠嫁異邦,使為人剛毅的呂后,化為柔腸九轉的慈母,呂后以眼淚軟化了劉邦的英雄氣慨,消除了女兒的悲劇。一個“棄”字,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作為母親的呂后對女兒的珍愛心情。又,“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張)敖后”。當張敖之臣貫高企圖刺殺劉邦事泄之后,牽連到張敖?!皡魏髷?shù)言張王以魯元公主故,不宜有此”。[1](P2584)刺殺劉邦,該是何等重大的事件,呂后敢于為張敖辯解,還是對女兒的愛在支撐著她。
可見,呂后絕非是僅以社稷蒼生為重的“冷血動物”,她對自己的子女,從心底里是非常憐愛的,雖在有的方法上有過于極端與殘忍,但她對子女可謂操碎了心。正在這些敘述里,我們看到了呂后性格中富于慈愛的母性一面。
二、呂后的攝政原因
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漢惠帝即位被尊為皇太后。他執(zhí)掌朝政十五年,臨朝稱制八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主呂后,但“呂后克制住自己,不作自行宣布為女皇的安排”。而她之所以能夠臨朝稱制,能夠在男性政治舞臺上演出這樣一場否定男性統(tǒng)治權威的精彩歷史劇,是因為諸多因素的作用,而“母親崇拜”給予她更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社會思想上。西漢初年,天下初定,禮儀多缺,諸子并用,由于舊的制度已經(jīng)破壞,新的制度尚未完善。儒家的倫理綱常尚未定型,這就造成了漢初相對寬松與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在之后漢武帝時雖然獨尊儒術,但儒家思想化為道德感和民俗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再加前代的母性遺風,所以在較長的時期內(nèi)西漢女性得以在比較自由和寬松的環(huán)境里參與社會活動。
漢初的黃老之學本身的包容性是漢人思想開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黃老哲學主張順其自然,較少約束限制,為女性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另外,黃老之學強調(diào)剛柔相濟,至剛則易滅,重柔則大吉。陽、雄、剛是男性的象征;而陰、雌、柔則被視為女性的代名詞,黃老哲學崇尚陰柔、雌節(jié),有利于促進人們對女性的尊重。
其次,漢代延續(xù)了先秦的孝道思想。提倡“孝治”是漢王朝建立統(tǒng)治秩序的特點之一,這是母后干政的倫理基礎。標榜孝道是封建社會的普遍做法,封建王朝無不宣揚以孝治天下,在漢代孝治更是 “凸顯”,在帝王溢號上都冠之以“孝”字。兩漢都號稱“以孝治天下”,是指漢統(tǒng)治者以孝的精神為治理社會的根本。孝是對父母雙方而言的,漢代天子有尊重母后及其外家就是其表現(xiàn),正如“漢家舊典,尊崇母氏”,所以西漢的后妃莫不是以太后的身份干預國家政權。
第三,母親自然母性的顯現(xiàn),在我國的封建思想中一直存在著“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思想。母親是家這一舞臺的主角,以“相夫教子”的身份作為“言內(nèi)”的主要方式成為家里的實際主人,在整個生活過程中使孩子們產(chǎn)生了深刻的“母性崇拜意識”。而正是這才使得子女在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子女們在母親的慈愛和關懷的養(yǎng)育中長大。因此母親就會以一種自然的母性崇拜占據(jù)了子女心目中重要的地位。呂后就是通過對孝惠帝和魯元公主的養(yǎng)育而占據(jù)了絕對優(yōu)勢。尤其是在孝惠帝上,如《公羊傳·隱公元年》:“……,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闭怯谢莸圻@樣的“母以子貴”才使她順理成章的成為太后而在宮中擁有很大的權力。
三、對呂后的影響
綜合呂后的種種功與過的評價,無不看到漢代社會“尊崇母氏”的作用。以一種“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相互聯(lián)系的方式在這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首先在呂后依靠著母性的自然優(yōu)勢得到了權力,再把這種權利以一種偉大母愛的方式賦予了自己的子女,因而改變子女的地位和處境。使他們母子的命運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出她所有的一切歷史功績。
在漢初十六年的歷史中,她一直是時勢主宰者,因此司馬遷給她立了《呂太后本紀》,并在“太史公曰,中寫道: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彪m然本紀中多寫她誅殺大臣,毒殺劉如意,虐殺戚夫人等“非人所為”的行為,贊中對她的歷史功績基本上還是肯定的。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班固.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