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為了推行“美政”理想,殫精竭慮,矢志不渝。他并不是無路可走,而且不止一條可走之路,但他卻選擇“寧溘死以流亡”,最終自沉汨羅而死。屈原的愛國不是狹隘的忠君,而是深切地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的人民,真正實現(xiàn)楚國統(tǒng)一全國的宏偉藍圖。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如同汨羅之水在整個民族的心靈里靜靜流淌,延綿不絕。
關(guān)鍵詞:屈原;路;愛國主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屈原的可走之路
1、放棄“美政”理想,與時俯仰、隨波逐流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fù)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坼剖而產(chǎn)焉。其一長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驛?!鼻淖嫦染褪切芾[的后裔熊貲。楚國以寅為好,這是楚國男人的大吉之日。而屈原就出生與寅年、寅月、寅日,這一切都注定了他的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屈原也一生因此引以為傲?!盎视[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备赣H計算了屈原的生辰給他起了好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碧焐途哂袃?nèi)在美好的品質(zhì),又不斷加強后天的修養(yǎng)。披掛著香草江離與芷草,還把秋蘭結(jié)成繩作為裝飾。屈原一出生就具有先天和后天的良好品質(zhì),為他美好驕傲的一生埋下了伏筆。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為楚國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也就是所謂的“美政”理想,主張開放言路,重用賢人,即主張言論自由,并把那些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提拔到重要職位上來,不論他原先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改變他的身份,以推翻長期以來“世親”嫡長繼承的制度,改變貴族擅權(quán)的局面。同時讓那些無能無用之人讓出官位,徹底革除私下權(quán)謀的庸俗風氣。這些措施直接觸犯楚國貴族集團的利益,使屈原招致了殘酷的迫害和打擊,由懷王左徒貶至三閭大夫,到后來的疏遠、見放。
屈原上下求索,經(jīng)過了叩天庭、求下女、睨舊鄉(xiāng),依然找不到出路,最終天路不通,下女不得,故鄉(xiāng)難歸。行至汨羅江畔已是“被發(fā)行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規(guī)勸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漁父代表隱者,對屈原的規(guī)勸就是讓其隨波逐流,與世俗同流合污。但屈原義正言辭的回擊了這種說法“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言辭決絕,切中肯綮,態(tài)度決絕,決定以死明志。與漁父同樣規(guī)勸屈原的還有女嬃。女嬃其實是一個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她用鮌婞直以亡身的傳說和薋菉葹以盈室的比喻揭露了楚國的黑暗,接著規(guī)勸屈原“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無論是漁父還是女嬃都為屈原提供了一條出路——放棄“美政”理想,與世俗同流合污,隨波逐流,茍全性命。但是他都沒有因此動心,改變自己最初的意志,選擇與時俯仰,依然決定跟隨自己的心靈選擇:“依彭咸之遺則”。
2、去國離鄉(xiāng),另棲良枝
除了接受漁父、女嬃的建議,屈原其實仍然有“路”可走——去國離鄉(xiāng),遠走他國。事實上《離騷》中靈氛、巫咸都曾勸屈原遠走他鄉(xiāng):“思九州之博大兮,豈唯是其有女?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鼻敃r是有這樣的條件的,原因有二:
其一,當時社會有“楚才晉用”的風氣。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正處于大動蕩、大變革的過程當中,各個諸侯國只是相對獨立。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導(dǎo)致各個國家的疆域也是隨時變化著的。人們對與國家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更不存在國籍的問題。很多卿大夫、游士在本國混的不如意就選擇另謀出路、出奔他國,這種現(xiàn)象非常常見,尤其是楚國,所以有“楚才晉用”之說。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都不以去父母之邦為非??鬃觿?chuàng)最高紀錄,干七十余君;孟子也是由鄒而齊,而梁,而滕,直到衰邁之年還在路途顛簸;荀子晚年也到了楚國任蘭臺令。戰(zhàn)國時代,蘇秦、張儀、甘茂、公孫衍等,或合縱,或連橫,往來奔走于七雄之間,以謀取卿相之位,更是朝楚暮秦,成為時尚,人們并不以之為可恥的事。
其二,宗臣去國也是屢見不鮮。南方楚國與北方中原各國的宗法制社會形態(tài)是有所不同的,楚人家族世系的觀念比較淡泊。即使是在北方中原各諸侯國,宗臣去國亦屢見不鮮。商鞅本是衛(wèi)國的諸庶公子,而西入于秦,相于秦孝公。韓非為韓國公子,因多次上書勸諫韓王而不被重用而去韓入秦,最終促成了韓國的滅亡。商鞅、韓非并沒有遭到時人的譴責,說明屈原與楚同姓的極其疏遠的宗親關(guān)系,并不能構(gòu)成他離開楚國、另謀發(fā)展的有制約力的思想障礙或輿論障礙。
二、屈原的愛國之路
有路可走并非正路,無路可走反是出路。路有很多條,但屈原選擇的是一條愛國路。這條路并不好走:一路險象環(huán)生,豺狼當?shù)?,荊棘叢生,甚至望不到盡頭。但卻是正義之路,是永不妥協(xié)、上下求索的進取之路。
屈原沒有選擇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之路。無論是女嬃還是漁父,都對屈原做了善意的規(guī)勸,希望他能適應(yīng)社會、“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本也可以這樣做,以維持他尊貴的身份、顯赫的地位。但這一切都與他高潔的品行不符,與他的香草氣質(zhì)不合。他出生不凡,祖先尊貴,最重要的是他始終以楚國的國家與人民利益為重,即使付出畢生的努力甚至性命他也要執(zhí)著走完這條為國為民之路。
屈原沒有選擇遠走他鄉(xiāng)之路。以屈原的才能,無論到哪一國都能擔當大任,位列朝堂。但他最后也沒有選擇這樣的路,因為離開了他的土地和人民,一切都沒有了意義。當楚國的國家前途的民族命運受到了嚴重威脅的時候,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國滅亡的措施,不顧個人悲慘遭遇,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業(yè)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變楚國的現(xiàn)狀,“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希望楚國重新走向富強,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他的人生價值,這樣才是他所選擇的有價值的路。
注釋
① 呂貴蘭.淺談屈原的愛國思想[J].長春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11年12月,第6卷第12期
② 董運庭.論《離騷》中三次遨游與屈原的路[J].中國楚辭學(xué)(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
③ 董運庭.再論屈原之死及其愛國主義精神[J].重慶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29—234
[2]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吳雪(1988-),女,漢族,內(nèi)蒙古通遼市人,學(xué)生,文學(xué)碩士,單位:重慶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