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到你的身邊,帶著我的歉意和無知,假如維也納的春天依舊盛開,我愿意摘下那滴著露珠的鮮花插在藍花瓶中,等著你的到來,假如那時車站的相遇,我愿意認出癡情的你,或許這不朽的愛情不會如遠方的音樂,流水中的石頭,飄忽無形只是,你已在絕望中和我從不知曉可愛的孩子永遠的在一起。而我,又拿什么來拯救你,一個陌生女人!
我模仿著書中的結(jié)尾,替“他”寫下這段獨白,傷感而又沉重著?;蛟S,這段文字是為那個虛偽的濫情的可惡的男主人公開脫罪責。而我只是一廂情愿地固執(zhí)地為這段不完美的悲慘愛情彌補點懺悔的因素,劃上一個不可完整的句號,為著愛情,為著可悲和完美。
茨威格作為一個享有世界聲譽的中短篇小說家和傳記作家,的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更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篇極富盛名的經(jīng)典愛情故事小說,同時也一度被改編成電影,形成了“茨威格熱”。初讀這部經(jīng)典小說,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我讀后的震撼: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于一個男性作家用比女作家還更細膩動情感性的文筆來完美的刻畫出一個女性的心靈世界,目瞪口呆于茨威格筆下近乎詭異的故事情節(jié),目瞪口呆于茨威格敘述小說的寫作技法。
其實,這是一個簡單而又不簡單的故事。小說敘述的是一個少女對一個登徒子般地作家一見傾心,最后像妓女一樣委身于他,最終在絕望中悲慘的死去。故事展開在維也納一個平凡的清晨,一個作家收到了一個陌生的來信: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段逝去的愛情就在淡淡的回憶中娓娓道來。
女主人公是可悲的可憐的可嘆的。她只是在少女時期一見傾心地愛上這位在她眼里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的作家,搬家后而未回到維也納,那么這只不過是一部簡單的描寫一位少女的單相思的言情閨怨小說罷了。然而,茨威格不按常理出牌,簡單也成了不簡單。她的愛是那么熱烈那么執(zhí)著,她渴望他認出她來,她渴望得到他的愛,哪怕是微末的卑微的變態(tài)的,于是她依然回到維也納,回到了那個小窗于是,悲劇便開始醞釀著。
他的眼神是“溫存的、既脈脈含情、又撩人****的,那擁抱的、盯住不放的”,也是勾引的致命的,對于整部小說的她。全文共出現(xiàn)了三次對“他”眼神的描寫:第一次將一個懵懂的女孩無意中蛻變成一個懷春的少女,第二次將癡情的少女勾引成了一個初經(jīng)****的女人,第三次是將一個女人徹底放棄尊嚴像一個妓女一樣委身于一個色迷迷的齷齪的男人。而最致命的是他依舊沒有認出她來,所有的所以都幻化成泡影,包括她的棄家尋人、背地生子、無奈賣淫,甚至放棄了又希望的真正的愛情,而后她還是伴著她那早已冰冷僵硬的孩子在維也納某個凄清冷寂的小屋孤獨地死去,但卻至死不悔。
作品中的“他”是濫情的齷齪的遭唾棄的形象。然而,他也是值得理解的。他只是一個崇尚自由、“嬉戲玩耍、怡然的、深怕別人干預(yù)他的命運”的人。可是,就是這注定不可能的生命際遇就像兩條平行的直線不可能相遇,這段獨角戲的錯位的愛情在生命的悸動和原始的沖動下悲慘的發(fā)生了,這場愛情悲劇便由此誕生!而他依舊一無所知,因為這一段不朽的愛情只不過是他性史情事的一小樁罷了,但這種錯位的情感使陌生女人這一形象更加凄美動人。
小說的敘述角度是從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他”寫起。用第三人稱“他”有利于將作家造成旁觀者般陌生和薄情的效果,而用第一人稱“我”便于主人公直抒內(nèi)心情感,挖掘自我意識,而“他”的濫情與無情的形象寫法反襯“我”凄婉多情的形象描寫。而故事采取了鏈條式的敘事手法,每一小節(jié)都是以“孩子死了—回憶—孩子死了”,或者是“孩子死了—回憶—訴說內(nèi)心情感”的結(jié)構(gòu)開展,但每個小節(jié)都是相對獨立卻不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上一節(jié)的情節(jié)與下一節(jié)鏈接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這種特殊的結(jié)構(gòu),卻利于刻畫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流動,我們分明看到一個瀕臨死亡的女人在孤獨的近乎五意識的狀態(tài)下,展現(xiàn)潛意識的力量,顯出她內(nèi)心的絕望的而又癡情的心態(tài)和近乎零碎的混亂的意識流動。
很顯然,茨威格的這部作品深受到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形象地展現(xiàn)了情欲的力量和潛意識的驅(qū)動力。整部小說充滿著臆想和沖動的氣息。從她莫名愛上一個陌生的鄰居,到親吻拉手、吸他扔掉的煙頭等,我們感受到這是一股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莫名沖動在支配著,這就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也就是“本我”這一鍋永不停止沸騰的****在作怪。而文中“在我內(nèi)心深處,在我的潛意識里,一聽召喚,就撲到你的身邊?!眲t完全透漏了潛意識的驅(qū)動作用。當她神思恍惚,錯將孩子當做他,當她由一個小女生而對“他”的愛變得又****時,這一切都將她的潛意識暴露無遺,甚至接近病態(tài)的焦慮,而文中的她是封閉的、執(zhí)著的、癡情的,因而弗洛伊德學說更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凄婉哀怨中,為我們展現(xiàn)處在無意識下的精神拷問和靈欲的力量,而那陌生女人絕望的愛情,留給讀者的是猶如朵朵殘紅的愛情,在深夜的西風中搖曳,凄楚動人,暗香殘留。
維也納的春天依舊如清晨般清新,而那些逝去的愛情逝去的人兒連同不朽的茨威格,在這個音樂圣都的每個圓頂教堂的上空化成一道道音符,悠揚動聽,亙古不息。
作者簡介:張運全,江西師范大學11級文藝學
柳苗苗,南京師范大學11級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