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鹿原》是一部“民族的秘史”,在塑造眾多男性形象的同時,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悲劇女性形象。其中最具典型性最有叛逆精神和最值悲劇價值的形象當屬田小娥和白靈。田小娥不甘屈辱的境地,大膽追求欲望的滿足而得罪傳統(tǒng)禮教,慘死在公公的手下,聰明勇敢的年輕新知識女性白靈追求獨立、民主,卻慘死在革命內(nèi)部肅反運動中。在當時男權(quán)意識濃重的時代下,她們的命運是不幸的,其悲劇命運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桎梏給婦女帶來的戕害,女性解放任重道遠,發(fā)人深思。
關(guān)鍵詞:悲劇女性;田小娥;白靈;叛逆;女性解放
中圖分類號:G629.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陳忠實先生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無疑是一部“民族的秘史”,它展現(xiàn)了一軸中國渭河平原農(nóng)村半個多世紀的斑斕多彩的歷史生活畫卷。這部小說,故事情節(jié)離奇動人,人物形象飽滿,語言華麗而不雕琢。讀之,讓人愛不釋手,不禁一口氣讀下來。
我認為內(nèi)蘊豐實的人物形象是《白鹿原》藝術(shù)特色的重要支柱。它不僅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朱先生等人物,同時也成功塑造了在濃重男權(quán)壓制下的一系列鮮活的女性形象。
在尊崇“宗法、禮俗”的關(guān)中平原,生活著一代代傳統(tǒng)的女性,她們從小受封建倫理思想的熏陶,并不自覺地產(chǎn)生符合這個社會標準的價值意識,以此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在于她們,婚姻就是生孩子、過日子。極具“母性”的仙草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用白嘉軒母親白趙氏的話可以很露骨的概括女性的命運:“女人不過是糊窗子的紙,破了爛了揭掉再糊一層新的?!雹侔茁乖系呐耸强杀蓱z的,她們是恪守傳統(tǒng)禮教的沉默的羔羊。然而在《白鹿原》眾多女性形象中,最具典型意義和悲劇價值的便是書中的兩位女主角——田小娥和白靈。
一、“紅顏禍水”田小娥
美麗誘人命途多舛且悲慘又富于反抗精神的田小娥是小說《白鹿原》中一位瑰麗飽滿的藝術(shù)形象,她是白鹿原上的女神,亦是白鹿原上久驅(qū)不散的冤魂,堪稱小說的第一女主角。
田小娥一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她黑油油的頭發(fā)像一條閃光的黑緞,胳膊粉亮雪白,天生麗質(zhì),年輕嫵媚——“罕見的漂亮”。然而命運對她是不公平的,她因家貧和父親的虛榮嫁給一個七十多歲的武舉人。按年齡,武舉人可以當她的爺爺了。在郭家,她的人格尊嚴遭受嚴重踐踏,她被作為養(yǎng)生的工具。在那里,她開始了悲劇的人生。黑娃的到來,燃起了她對生活的一點渴求,她對黑娃哭訴:“兄弟啊,姐在這屋里連只狗都不如!”接著她與黑娃偷情,后轉(zhuǎn)為愛情,并想與黑娃一起安分守己地過日子。她說:“我不嫌瞎,也不嫌爛,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情愿?!雹谠诖逋夂G里,也許是田小娥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生活了。接著黑娃參加了農(nóng)運會當上了農(nóng)運協(xié)會的主任,田小娥夫唱婦隨,也成了婦女會的主任,跟著黑娃鬧革命,提倡女人剪頭發(fā)、放大腳……這個盡最大努力奮爭的女子,仿佛得到了上帝的青睞,給了她夢寐以求的生活。田小娥為追尋愛情,她的叛逆性格初露鋒芒,她反抗的不僅是壓制愛情婚姻自由的宗法家長制,更是對殘酷踐踏人的權(quán)利的愚昧落后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抗爭。她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此刻她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人。
然而不幸的是為救黑娃,她落入鹿子霖的圈套,受制于鹿子霖,用犧牲肉體的方式來換取生存的條件,而且引誘了白孝文,報了自己被辱之仇。拉白孝文下水的舉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田小娥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又一次猛烈斗爭。但是由于她善良的本性,她“達到了報復的目的,卻享受不到報復的快樂”。并發(fā)出“我這回真正地害了一回人啦!”③的呻吟。深深地負疚感使田小娥對白孝文萌生了一種苦澀的愛護之情,她利用各種方式討好他,卻無知地把他引向了一條毀滅之路——抽鴉片。
田小娥為了掙脫屈辱的羈絆追求個人幸福,成了萬人不齒的壞女人,最終慘死在公公鹿三的手下,我們認為是慘死在傳統(tǒng)文化的利刃之下。然而這位被人稱為“紅顏禍水”的壞女人的故事并沒有終結(jié),作家用歷史的魔幻主義手法把她化為復仇女神,她附身于婆婆、鹿三,化為黑色飛蛾,使白鹿原流漫一場重大的瘟疫,作家這樣寫可能寄寓了其對田小娥的同情。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小娥借鹿三之口申訴:“我到白鹿村惹了誰了?我沒偷旁人的一朵棉花,沒扯旁人一把麥秸柴禾,我沒罵過一個長輩人,也沒揉戳過一個娃娃,白鹿村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凈,說到底我是個婊子,可黑娃不嫌棄我,我跟黑娃過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爛窯里住。族長不準俺進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著還不容讓俺呢?大呀,俺進你屋你不認,俺出你屋沒拿一把米也沒分一根蒿子棒棒兒,你咋么著還要拿梭鏢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④這控訴不僅是她自己的,是她悲慘一生的寫照,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每個女性的共同聲音,是對黑暗社會的血淚批判。然而白嘉軒作為封建專制的代表,以焚尸、鎮(zhèn)塔的兇殘方式湮沒了這個冤死在封建制度鐵蹄下的女子的最后一絲抗爭,使她永世不得翻身。在讀這部作品時,我一向很敬佩白嘉軒,但是他的某些行為和思想讓我不敢茍同,甚至有時對他產(chǎn)生憎惡之情。
田小娥與多個男人發(fā)生關(guān)系,其中不乏對傳統(tǒng)禮教的抗爭,但也存在“力比多”本能欲望的渴望與滿足,是女人追求生命力的體現(xiàn)。
田小娥的抗爭雖非理性的抗爭,但不管命運有多不公,在苦難中,她卻始終沒有屈服過,這是她人格精神的一個閃光點,也是她成為作品中屈指可數(shù)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女性形象的重要原因。她的命運與張煒《古船》中隋含章、賈平凹《廢都》中唐婉兒、《徳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命運和性格有相似之處,但田小娥更具有反叛精神。她有如一朵凄艷的“惡之花“綻放在白鹿原上。
田小娥從追求真愛到苦苦生存到復仇,叛逆性在她身上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她的悲劇命運是由時代和其性格造成的,一切注定她只能飛蛾撲火,惟有毀滅。但她確是白鹿原也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反叛精靈。其苦難曲折的一生如一部血淚史,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然而我認為作家在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對切入視角的把握有所欠缺,雖然這個人物的命運遭際會給讀者以某種閱讀的刺激,但使本來可以具有的意蘊減少,實有些遺憾。
二、“新女性”白靈
《白鹿原》中的第二女主角應該是白靈,她是一個具有叛逆性格,并接受了新知識的女性,給人難以磨滅的印象。在小說中白靈的出生和死亡都被作者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她出生時,她母親聽到一只百靈子正在庭院的梧桐樹上叫著,預示著一個白鹿精靈的誕生。到她因受誣陷被黨內(nèi)同志活埋時,他父親白嘉軒夢見“原上飄過來一只白鹿,白毛白蹄,連茸角都是白的,端直直地從遠處朝我飄過來哩。待飄到我眼前時,我清清楚楚看見白鹿眼窩里流水水哩,哭著哩,委屈地流眼淚哩!在我眼前沒一下下,又掉頭朝西飄了,剛掉頭的那陣子,我看見那白鹿的臉變成靈靈的臉蛋,還委屈哭著叫了一聲‘爸’?!雹輳哪撤N意義上講,白靈是家族和傳統(tǒng)文化的某種象征,是真、善、美的化身。也被作家賦予了白鹿精靈的形象。她美麗、聰明、善良、活潑大方,富有強烈的正義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白靈對自己命運的把握要比田小娥幸運很多,也自覺很多?!八某鰣鍪悄敲垂獠收杖耍恳淮纬霈F(xiàn)都仿佛給灰暗的現(xiàn)實世界帶來清新的氣息和奪目的光亮”。⑥她自小受親人寵愛,讀過私塾,并進城上學,接受新思想,這得以使她的叛逆性格逐漸形成。在婚姻上,她不順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退了婚,還幾次出逃。以致她的姑媽說她臉皮厚,她的父親不認她這個女兒。她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理直氣壯地敢于和鹿兆海私定終身,又大膽地與志同道合的鹿兆鵬結(jié)為患難夫妻。白靈參加共產(chǎn)黨并表現(xiàn)積極,比男人更厲害,相比鹿兆海,她在政治選擇上更高出一籌。白靈表現(xiàn)出的大氣透過她的眼睛就可看出,朱先生曾說:“這種眼睛首先給人一種厲害的感覺,有某種天然的凜凜傲氣,這種傲氣對于統(tǒng)帥,對于武將,乃至對于一家之主的家長來說是寶貴的難得的,而對于任何階層的女人來說,就未必是吉祥了,白靈的眼睛有一縷傲氣,卻不像父也不像兄那樣外露,而是作為聰慧靈秀的底氣支撐主宰著那雙眸子……整個白鹿原上恐怕再也找不到這種眼睛的女子了?!雹呷欢@朵生命之花綻放得越美麗,她的意外凋謝就越令人神傷。她枉死于黨內(nèi)政治斗爭之中,這么優(yōu)秀的女性,卻被作家安排了這樣的悲慘結(jié)局,這樣的結(jié)局是犧牲在以男性為主體的政治斗爭的漩渦中。
白靈悲劇性的結(jié)局給人們強烈的震撼,讓我們對女性命運有更深層的反思。然而白靈的反叛意識和批評精神影響了后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女性。比如楊沫《青春之歌》中的女主人公林道靜與之有甚為相似之處。但林道靜似乎比白靈更幸運。
我們可以說白靈是幸運的,又是不幸運的。幸運的是她生長在封建家庭卻有機會接受新思想,并為中國的命運而奮斗。但不幸的是她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不惜與家庭決裂,在血雨腥風的殘酷斗爭中死于革命內(nèi)部的肅反運動。她懷著追求民主、振興中華的理想走上革命之路,卻換來被“活埋”的結(jié)局,可悲可嘆可憐!她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女性悲劇的必然。
在讀《白鹿原》體悟白靈這一形象時,作品不盡如人意的是,鹿兆鵬、鹿兆海兄弟先后愛上白靈的三角關(guān)系,白靈因政治信仰關(guān)系最后選擇鹿兆鵬,落入了俗套,“革命+愛情”的表現(xiàn)方式讓人司空見慣,而且不能突現(xiàn)出真正的愛情之花的綻放,確有些遺憾。
從《白鹿原》兩位女主角及其他小人物的形象中,我們感受到男權(quán)主義思想的濃重,幾千年來傳統(tǒng)封建禮教對中國婦女的戕害,演繹了一代又一代的悲劇,她們的世界是那么黯然失色。然而她們身上所洋溢的真善美,讓我們難以忘懷,她們是歷史園地中的花果朵,永遠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在此,我們也應該深刻體悟到:女性解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重而道遠。中國女性應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參考文獻:
[1] 陳忠實.白鹿原[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2] 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白鹿原》評論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 吳成年.論《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劇命運[J].婦女研究論,2002(6).
[5] 馬向東.多重人格的天使——解讀《白鹿原》中的田小娥[J].延安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4).
[6] 朱棟霖等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00)(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注釋:
① ②③④⑤⑦陳忠實 《白鹿原》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頁、第157頁、第301頁、第432頁、第534頁、第403—404頁。
⑥ 吳成年 《論〈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劇命運》 婦女研究論叢,2002年11月第6期 總第49期 第42頁。
作者簡介:陶虹飛(1988-),女,漢族,安徽當涂人,安徽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