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到2013年的5年間,金磚合作機制已然演變成橫跨亞、歐、非、美四大洲,囊括5個區(qū)域性新興經濟體大國的合作平臺。但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國際經濟格局劇烈變化的今天,金磚國家合作也面臨三方面的挑戰(zhàn)。
一是全球經濟治理話題設置的挑戰(zhàn)。金磚國家參與國際事務時間不長,在創(chuàng)造理念、提出概念、引領全球輿論方面,與發(fā)達經濟體之間仍有較大差距。簡言之,金磚國家軟實力成熟度落后于經濟發(fā)展的硬實力。
二是內外關系如何平衡的挑戰(zhàn)。一方面,金磚國家合作議題多樣,需要在合作領域的廣度和深度上把握平衡。另一方面,金磚各國在政治制度上有明顯區(qū)別而且存在利益沖突。比如俄羅斯與巴西就有資源出口的競爭,中國和印度在戰(zhàn)略資源需求方面有競爭等等。
此外,金磚國家還要處理好與發(fā)達經濟體、其他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如在國際金融機構份額改革中,金磚國家所獲得的投票權份額轉移主要來自發(fā)達經濟體,這就浮現出新興經濟體與發(fā)達經濟體之間的利益沖突。
三是合作如何可持續(xù)的挑戰(zhàn)。金磚國家合作目前仍以政府間合作為主。如何保障各國國內行會、商會以及非政府組織的意見渠道暢通,及金磚與其他新興與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協(xié)調,是金磚國家合作能否取得內外部理解的關鍵問題。
嚴峻的挑戰(zhàn),迫使金磚國家在合作和自身建設上更加著力。
首先,金磚國家需要關注長期戰(zhàn)略合作。毋庸諱言,在過去幾年中,金磚國家在財經合作中存在利益分歧。究其原因,是現存的合作范式主要關注短期應急問題和各自實際需求所致。
只有在金磚國家間達成相互理解并愿意接受的財經戰(zhàn)略合作整體框架,并通過該框架明確各自在金磚集團整體合作戰(zhàn)略中的位置和可能獲得的最小收益之后,金磚國家才可能更好地看待短期問題或利益沖突問題。
其次,金磚國家要避免與傳統(tǒng)經濟體系直接沖突,實施邊際改革與構建新型機構并舉。
盡管既有全球經濟治理機構多為戰(zhàn)后興建,已與現實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但目前國際社會還沒有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國家群體具備顛覆現有國際經濟體系的變革能力。因此,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通過補充完善和邊際調整等方式,提高現有國際體系的適用度是務實的最優(yōu)選擇。對于存在治理空白的領域,金磚國家應當及時進行補充建設。其中,新建金磚開發(fā)銀行可作為補充性建設的重要實踐。
第三,培養(yǎng)全球經濟治理人才,建設代表新興經濟體的國際組織。由于過去參與全球治理的機會有限,面對突然涌現出來的大量協(xié)調與建設工作,大部分金磚國家官員均處于高負荷工作狀況。因此,金磚國家應有意識培養(yǎng)一批具有專業(yè)背景和戰(zhàn)略眼光的國際事務官員和專家。
此外,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組織、NGO等領域的發(fā)展相比發(fā)達國家還存在較大距離。金磚國家目前不僅缺乏國際性實體機構,也缺乏像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那樣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和論壇。而國際機構與組織的缺位,不僅弱化了金磚國家合作的代表性,也使得金磚國家合作缺乏廣泛的輿論支持。總之,保障金磚國家財經合作的有效性和影響力,不僅需要金磚國家過硬的經濟實力,還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和輔助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