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英語修辭學理論為指導,以《合同法》英譯本為例;力求將英語修辭原則與法律翻譯相結合,以指導當前法律英語翻譯實踐。本文詳細闡述英語措辭三原則即純正性、恰當性及精確性,并以該原則為評價標準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英譯本詞語的翻譯。
【關鍵詞】英語修辭 措辭三原則 法律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112-01
一、英語修辭的定義
何為修辭?英語修辭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希臘。修辭(rhetoric)一詞從希臘語的“Rhetorike”發(fā)展而來,意為“演講的藝術”(Chen 1990:3)。英語中的修辭與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修辭不同,并不僅限于具體的修辭手法,其范圍更廣。正如美國語言學家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和羅伯特·潘·沃倫(Robert Penn Warren) (1979: 37) 在《現(xiàn)代修辭學》一書中寫道:“修辭即有效運用語言的藝術”。修辭學家帕特里克(Partrick Hartwell)將修辭定義為“使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來說服或影響他人的藝術”(Tan and Li 2006:3)。
二、措辭三原則
措辭或遣詞,是修辭學的一個主要內容;寫文章,做翻譯無不需要注意措辭。措辭之于翻譯就像磚瓦之于摩天大樓。磚瓦影響摩天大樓的牢固,而選詞影響翻譯的質量。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語言如果不能清楚地傳達語義,就沒有履行語言的功能”(Corbett 1971:423)。如何保證所選的詞語能清楚準確地傳達出原文意思,如何保證譯文風格的恰當性?修辭學家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總結出了三個標準或原則——英語措辭三標準,即純正性,恰當性與精確性(purity, propriety, precision)。這也是英語修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1]純正性是指“使用符合我們語言習慣的詞語或結構,不使用來自其它語言的詞語或短語,不適用過時的、過時的或不符合恰當權威的詞語或短語”。即所選詞語要具備規(guī)范性(reputable use),民族性(national use)和現(xiàn)時性(present use)。[2]恰當性是指:“所選用的詞匯應當符合約定俗成的用法,能恰當?shù)貍鬟_出我們想要傳達的意思。”(Blair 1809:167)布萊爾關于純正性的概念高度概括。其后,莫雷和科貝特認為,詞匯的恰當性要求所選詞語能最好地傳達語義(Murray 1808:405),能符合我們的主旨、目的、場合和聽眾”(Corbett 1971:426)。[3]而精確性是指:所用的詞語能精確地傳達語義,不多也不少(Murray 1808:405)。
三、論《合同法》英譯本的詞語翻譯
接下來,筆者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官方英譯本和方正出版社的英譯本為例,以英語修辭措辭三原則為指導,探討一下兩個英譯本的措辭。在以下的例子當中,第一個版本為官方譯本,第二個版本為北京方正出版的譯本。
3.1 名詞的選擇
例: 第三百八十七條 倉單是提取倉儲物的憑證。
Article 387 The warehouse receipt is the voucher for retrieving the goods.
Article 387 The warehousing certificate is the proof for collecting the stored goods.
就倉單一詞的翻譯,兩個譯本選用了不同的詞。如果用措辭三原則來衡量,譯文一的選詞優(yōu)于譯文二的選詞。首先,就純正性而言,方正出版社的譯本warehousing certificate, 并不符合純正的要求。純正性要求所選詞語要具備規(guī)范性,而warehousing certificate 一詞并非英語慣常用法。筆者查閱了幾本權威詞典和《統(tǒng)一商法典》,發(fā)現(xiàn)并沒有warehousing certificate的表達,通常的權威的用法是warehouse receipt。在《統(tǒng)一商法典》第1-201(42),7-201(a),7-202(a)都用到了 warehouse receipt。
§ 7-202(a) A warehouse receipt need not be in any particular form.
其次就精確性而言,certificate一般是證書、證明或執(zhí)照等;receipt有收據(jù),收條,(信件或訂單)簽收單的意思,語義更精確。
3.2動詞的選擇
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官方譯本的措辭勝于北京方正出版社的譯本。這是不是意味著官方譯本在選詞上都略勝一籌呢?事實并非如此。官方譯本的選詞也存在不少不恰當?shù)牡胤健?/p>
3.3 其它詞語的選擇
情態(tài)動詞在法律文本中的使用是法律英語的一大特征。相關研究表明,情態(tài)動詞在法律文本中的使用頻率遠遠超出日常用語。兩個譯本在情態(tài)動詞的選擇上也存在諸多差異。
四、小結
本文簡要介紹了英語措辭三原則,從修辭學的角度探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兩個英譯本的措辭。隨著對外經濟交往、法律協(xié)作的日益增加,法律英語的運用也會日益普遍。法律英語對表達的準確性,嚴謹性、概括性以及規(guī)范性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這要求法律英語在選詞方面需要盡力做到風格恰當、語言精確、表達清楚。從措辭三原則這一角度來討論法律英語的選詞,可以指導法律英語工作者用最恰當、最精確的詞匯來傳達法律文本的涵義。
參考文獻:
[1]Aristotle. On Rhetoric[M]. Trans. George A. Kennedy. Oxford: Oxford UP, 1991.
[2]Banks, William. The English Master[M]. London: A. R. Spottiswoode, 1825.
[3]Blair, Hugh. Lectures on Rhetoric and Belle Lettres [The Eleventh Edition][M]. London: Strahamand Prston, 1809.
[4]Brooks, Cleanth and Robert Penn Warren. Modern Rhetoric[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o., 1979.
[5]Chen, Shuhua. English Rhetorics and Translation[M]. Beijing: Bei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 Press, 1990.
[6]Corbett, Edward P.J. 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s[M]. New York: 1971.
[7]Foley, Richard. Shall in EU Legal Englis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emiotics of Law, 2002 (15): 363-366.
[8]Murray, Lindley. An English Grammar: Comprehending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the Language[M]. York: Thomas Wilson Son, Hich-Ousegate, 1808.
[9]Sabine, John. A Guide to Elocution (1807) [M].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8.
[10]Tan, Xianmei, and Li Yang. 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Rhetoric[M].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6.
[11]Thornton, Garth Cecil. Legislative Drafting[M]. London: Butterworths, 1979.
[12]Walker, John. A Rhetoric Grammar[M]. Boston: Cummings and Hilliard,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