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紀律是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保障。陳大偉教授在《建設理想課堂》一書中講到好的課堂紀律應該是“嚴而不死,活而不亂!”過于沉寂會使得課堂失去活力,過于活躍又會使課堂失去控制。本文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出發(fā),以具體的教學事例說明合理的“亂”對課堂、對學生發(fā)展所起的作用。
【關(guān)鍵詞】亂 情不自禁 思維碰撞 情境再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0-0031-01
我們理想中的課堂是該靜則靜,該動則動,可事與愿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兩種不同的情況:
一、一節(jié)課下來,我們常常會覺得學生太靜了,感嘆學生放不開,不配合,老師課前精心設計的游戲、表演、朗讀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學生太活躍。學生過于興奮,過于愛表現(xiàn)自己,思維甚至游離于課堂,以至于課前預設的教學流程不能順利地進行下來。
“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亂”對“亂”,靜靜地想、靜靜地思,自然能有所獲,但對小學生來說,合理的、適度的“亂”也是一種有效的課堂資源。例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插嘴現(xiàn)象,是由于他們心理還未成熟,自控能力還比較差而造成的。學生插嘴,至少說明這個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中來了,作為教師,要善待。
教師要以一顆平常心看待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亂”,只要引導得當、合理,“亂”一定能成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有效途徑。
亂在情不自禁時
曾記得二十多年前,那時去影劇院看電影、看戲是人們再高興不過的事了,里面總是濟濟一堂。精彩之處、高潮之處,總是能緊緊地牽住人們的心。人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哄堂大笑,或者竊竊私語地討論影片里的情節(jié),短暫的喧囂過后,又能立即恢復平靜,重新投入影片中。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如果真能有這樣的魅力,學生的不平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重歸平靜也是必然的。我們教師應該給學生這樣的空間和時間。
如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第14課《恐龍》一課,當指導學生讀到“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呢。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梁龍的身體很長,從頭到尾有二十多米?!睍r,學生內(nèi)心的一切驚奇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他們有的倒吸一口涼氣,有的直搖頭,有的瞪大了雙眼,他們不愿舉手發(fā)言,卻又不由自主地發(fā)出了內(nèi)心的感嘆:“哇噻!”;“哇!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雷龍在生物界真是碩大無朋,我們?nèi)祟惻c它相比真是微乎其微呀!”……雖然這有悖于課堂上先舉手后發(fā)言的常規(guī)要求,但是如果此時抑制了學生情不自禁的表達欲望,或許學生就很難再有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感慨和脫口而出的語言表達了。
亂在思維碰撞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金子》時,新課將結(jié)束,老師提出一個問題:結(jié)尾“金子”是什么?小朋友的回答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有的說金子就是真金;有的說金子是指財富(錢);有的說金子是創(chuàng)造財富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道理;還有的說金子是像彼得那樣用心觀察生活、努力改變生活的好的習慣和做法……其實,教師在細心研讀教材后都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課文中關(guān)于“金子”的三個層面的問題,體現(xiàn)了學生認識深淺的不同和思維能力的差異,但卻都是緊緊圍繞課文來說,是經(jīng)過思考的,教師都可予以肯定。但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要用簡短的語言進行小結(jié),最后告訴學生:智慧+勤勞=真金;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鼓勵學生多元化的閱讀實踐。上述案例中,教師不僅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和學生共同研讀文本,同時,又能做到深入淺出地鉆研教材,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融于學生,又高于學生,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來看問題。
亂在情境再現(xiàn)時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們的教育應使提供的材料讓學生作為一份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一項艱苦的任務讓學生去負擔?!蔽覀兊慕逃龖斖镀渌茫匀藶楸?,以“變”激“趣”,讓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在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評價……亂也是適合小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
如蘇教版小語第七冊《普羅火修斯盜火》后的“思考與練習”中有這樣一題: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象人們得到火種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說一說,再寫下來。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之后,讓學生來說一說,結(jié)果高興、興奮、激動、感激的字眼不少,而有關(guān)人們當時的表情、動作、語言的描述卻很少,缺乏真情實感。于是教師變其中的想象為演一演,但學生的手腳放不開,課堂是安靜的。教師又引導學生回憶一下《西游記》的“三借芭蕉扇”中當天上下雨時人們欣喜若狂的情景,再來演一演。這一下,教室里真像開了鍋:同學們又是蹦又是跳;有的拱手作輯;有的干脆雙膝著地,不停的叩頭;有的幾個抱作一團……嘴里有的說:“恩人,你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呀!”;有的說:“如果沒有你,我們只能在黑暗中度過了!”;有的說:“恩公,請受我一拜!”;“大英雄,多虧你呀,這一下,我們可不用吃生的了?!?;“來生我做牛做馬也要報答你呀!”……
他們的這些舉動,或許有傷語文課堂的“大雅”,但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確實是有諸多益處。在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充分運用了學生的生活積累,組織學生進入角色,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生無所約束的表演,恰恰制造出一種難得的“真”情境,在這種熱鬧、感人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感受到人們的“欣喜若狂”,又如何不能理解“欣喜若狂”這一詞語呢?課堂上的這種“亂”,正是一種促進學生有效發(fā)展的“實”。如果沒有設身處地地置身于情境中,學生是很難體會到當時人們內(nèi)心的激動之情的。
記得有位專家指出:“評價課堂教學亂不亂,要看學生的注意力,如果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叫亂?!闭n堂需要學生的凝神傾聽,靜心思考,但對于小學生來說,熱熱鬧鬧必不可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鼓勵學生的“亂”, 亂在形式,亂在外在,而不是亂在思想內(nèi)容,不是亂在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