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一下飛機就mess(亂)了,那些牌子寫的都是什么,那是‘到達’嗎,怎么‘達’字會這樣寫?!泵鎸Α敦斀泧抑芸酚浾?,段宗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這是2009年,段宗宏從美國來到上海的第一個瞬間。
這個1985年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的年輕人,父母是臺灣人,到美學習工作。段宗宏和弟弟都出生在美國,都是標準的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2009年,段宗宏離開做了兩年會計師工作的紐約,來到中國。他選擇了上海。先是花了一年時間,在上海東華大學學習語言。由于他從小接受的都是繁體字的教育,段宗宏總是在下課后,把簡體字的課本一個一個翻成繁體字。
之后的3年內,他先后輾轉于香港、臺北,最終定居在北京,加盟了大學同學、同為美籍華人的張述創(chuàng)立的創(chuàng)新型科技公司,做一款手機軟件的開發(fā)。
像段宗宏這樣的海外華人移民,他們或在海外出生,或在年幼時就隨家人移民去了國外。他們在國外長大,自小就受國外文化、教育的熏陶,其思維方式、價值觀也是完全西方化的。他們的中文不怎么地,但都是一口地道的英語。不同于他們父母輩的第一代海外移民,他們只有黑頭發(fā)、黃皮膚是“華人”的。
機會之夢
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年輕一代的華裔美國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回到他們并不熟悉的“祖國”,慢慢形成了一股“反向移民”的風潮。
這一現(xiàn)象引起了美國官方的注意。8月24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名為“重新定義美國夢在中國”的討論,活動介紹是這樣寫的:隨著中國在21世紀迅速崛起,美籍華人蜂擁回到祖先的家園,對中國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并從中獲益。
根據2011年美國國務院的統(tǒng)計數字顯示,有大約640萬美國人在國外生活或學習,這是歷史最高紀錄。
美國社會突然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想離開美國,去國外生活。
蓋洛普民調公司對135個國家的調查發(fā)現(xiàn),美國人離開美國定居的數字近幾年急劇上升。2009年,25—34歲的美國年輕人在國外生活的數量是1%,2011年提高到5.1%。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被認為是最有活力、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此外,34—54歲和55—69歲的美國人想要離開美國的比例也創(chuàng)新高。
這個現(xiàn)象產生主要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糟糕的就業(yè)市場以及新興經濟體的蓬勃發(fā)展有密切聯(lián)系。根據美國專家的分析,離開美國的美國人,則大部分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在國外能找到收入更高、前景更好的工作。
張述(Michael Lewis)與段宗宏是2006年同在香港科技大學做交換生時候相識的大學同學。1985年出生于廣西柳州,6歲隨母親移民美國,曾攻讀于俄亥俄州立大學金融專業(yè)。畢業(yè)后,就職于華爾街的摩根大通公司。
“我當時的工作在美國算是很好的。但是那時候金融危機,一個比我大10多歲的同事,剛生了兩個孩子,突然被辭掉了?!睆埵鰧Α敦斀泧抑芸酚浾呋貞洠澳鞘陆o我觸動很大?!?/p>
2008年,張述來北京看奧運會,那是他6歲離開之后的第二次回國?!澳菚r覺得北京挺好的,機會很多,決定回國。但是回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被北京的天氣給騙了。”張述笑著說。
2009年,張述正式辭掉摩根大通的工作,回到北京。先在北京語言大學和北京大學學了一年的中文。之后,他和朋友創(chuàng)辦了“錦食送”,服務高端人士的送餐平臺,還得到了徐小平真格基金的投資。后來他退出合作,創(chuàng)辦了一家名為“豆?jié){油條”的公司,專門做一款用于相親的手機軟件,啟動資金得到國外的風險投資的支持。
成長于父母離異、母親與一個美國人再婚的家庭中,張述格外認為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他的創(chuàng)業(yè)動力也來源于為更多單身青年找到最對的人?!爸袊膭?chuàng)業(yè)機會我感覺還是很多,我們創(chuàng)業(yè)的這個領域有不少糟糕的對手,所以我感覺我們還是有發(fā)展的。”張述說。
生于1988年的北京,10歲跟父親移民美國加州的李尚(Sophie Li),在美國接受教育12年之后,也選擇在大學畢業(yè)那年回國工作。她曾供職于中國銀行的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兩年后,加盟中國工商銀行戰(zhàn)略管理與投資者關系部,從事跨境企業(yè)并購。
“目前中國的機會確實要更多一些,尤其像我做的領域,肯定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進行并購等。可是比如高科技研發(fā)的領域,還是得在美國。中國的機會在于那些沒有被挖掘的地方,包括創(chuàng)業(yè)?!崩钌袑Α敦斀泧抑芸酚浾哒f,同樣流利的中英文,成為兩家國企選擇她的最大優(yōu)勢。
慰藉之夢
對于美籍華人來說,選擇回國除了是為了找尋自己事業(yè)的機會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根”。
對于二代或三代海外移民來說,他們的出生或成長在海外,除了長相以外,“內核”其實就是外國人。但是在美國社會來講,即便是可以說著一口流利的美國英語,并且擁有和美國人同樣的生活、思維方式,但是美國社會仍然偶爾會將他們認作“異類”。
賴媛(Jamie Lai)是出生在美國的ABC,她的父母也是當年讀書之后留在美國工作、移民,賴媛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出生在加州。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學畢業(yè)之后的2001年,來到上海做律師,這是她第一次回國。
2011年,賴媛正式來到北京的Base FX公司——一家兩度獲得艾美獎的電影后期視覺特效和動畫公司,擔任運營部副總監(jiān),算是定居在北京。2013年9月,賴媛即將加入萬達集團,參與萬達的主題公園的建造。
賴媛回憶到,小的時候,會有美國白人小孩子笑話亞洲人的長相?!坝浀糜幸淮紊蠈W,兩個白人小男孩追我跑,邊跑邊說為什么我的眼睛是單眼皮向下斜著的,鼻子是塌塌的,跟他們那么不一樣?!辟囨抡f,“還有我的中飯是姥姥準備的,肉松三明治,美國白人小孩就說我在吃地毯。于是我就找個角落自己偷偷吃掉,不讓別人看到?!?/p>
為此,賴媛的爸爸特意選擇了一個亞裔很多的城市和社區(qū)居住。“我們那邊很多亞洲小孩是三代移民,他們其實有著和美國人更像的思維,但是他們從不會笑我,就白人和黑人笑我。好在我小時候不那么敏感。”賴媛說。
賴媛有個同樣是ABC的朋友,從小特別敏感,不喜歡爸爸媽媽來學校接她,因為她覺得爸爸媽媽長得不好看。后來上班了,別人對她兇,都沒關系。但要是白人對她兇,她就會特別敏感,壓力很大,覺得自己是少數民族被歧視了。
“我那個朋友會說廣東話,但是她不喜歡別人知道她會說廣東話,她堅持說她是美國人,而美國人是必須得說英語的?!辟囨抡f,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她的爸爸還是希望將來賴媛結婚的對象是個亞裔男孩。
段宗宏說,小的時候,看到很多亞洲人聚在一起,心中會很抵觸而繞開走。他的家庭有很好的中文環(huán)境,他出生起就會說中文,但是在叛逆的時候,他絕不張口講中文。“就是不想顯得和美國白人有什么不一樣。”段宗宏說。
在這個美籍華人可被稱作“夾層”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美籍華人認為對于自己血緣文化的追溯,變得愈發(fā)重要。賴媛坦言,回到中國是喜愛中國文化,想更近一步了解它。盡管她的家人平常的飲食也會是漢堡、薯條,但是流在他們身體中的東方文化的血液,無法抹去。就像他們依然不愛吃感恩節(jié)的火雞,習慣以火鍋代替。
而張述也曾在微信朋友圈中,發(fā)過一張桂林米粉的照片,配上說明——童年的味道。
段宗宏2005年舉家回中國旅游,來到爺爺的湖北老家,那個村的族譜上整整一本書,全部都是姓段的人。“看到我的名字,覺得很酷?!?/p>
然而,ABC們的回來并不是為了永遠留下,這也是他們的“反向移民”,與中國多年來的“移民潮”的區(qū)別。
所接受采訪的幾位美籍華人,都沒有放棄美國國籍的打算,而他們也都坦言,北京現(xiàn)在的空氣、交通、環(huán)境都并不理想,而美國的生活環(huán)境無疑是更好的。再返回美國,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