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一定的審美價值。本文主要從虛與實、情與景這兩個角度剖析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藝術的審美價值。在虛與實的角度上,主要從時空、道具、表演三個方面來闡述其審美價值。
關鍵詞:戲曲藝術;時空;道具;表演;審美價值
一、戲曲時空的審美價值
一方小舞臺,一出小戲,如何才能展現(xiàn)萬千世界、古今中外呢?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西方戲劇結構理論提出“三一律”法則,要求戲劇創(chuàng)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jié)三者上保持一致性,正如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布瓦洛所說的“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臺充實”。中國傳統(tǒng)戲曲卻不受“三一律”的局限,舞臺的時空可以自由地變換。首先,在時間上,既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黑夜;既可以是把十年八載壓縮為幾分鐘,也可以把幾秒鐘的思想沖突拓展到一場戲。例如,《水滸記》的《坐樓殺惜》一折中,宋江在黃昏時候,遇見閻婆,進入烏龍院會見閻惜姣。由于被閻婆反鎖房門,由深夜到五更天,宋江與閻惜姣都是一直各懷心事,互不理睬地悶坐、悶睡。直到黎明天亮了,宋江才開門下樓。閻惜姣藏起宋江留下的招文袋,宋江轉身折回索要招文袋,閻惜姣堅決不肯,宋江唯有翻臉殺惜了。這一折戲囊括了殺惜前日的黃昏、深夜,到殺惜當日的黎明時,由此可見,戲曲的舞臺是非常自由靈活的,橫跨度可以非常大。其次,在空間上,既可以是千軍萬馬的戰(zhàn)場,也可以是花紅柳綠的后花園;既可以是守衛(wèi)森嚴的皇宮官邸,也可以是淳樸尋常的百姓人家。例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十八相送”中,舞臺的布景并沒有多少變化,演員也只是在有限的舞臺上來回轉圈。但是我們的觀眾透過演員的曲詞演唱、對白、旁白和程式身段,卻能“景隨人移”,看到“十八相送”所經過的長亭短亭、小橋流水、廟宇村莊等流動景象。正如清代時候,北京廣和劇場的一副楹聯(lián),其中上聯(lián)寫到“戲劇本屬虛,虛內存實,實非為實,虛為非虛,虛虛實實,方寸地生殺予奪,榮辱貴賤,做來千秋事業(yè),莫道當局是假”,雖然舞臺只有“方寸”之大,但是卻“虛虛實實”地上演了“生殺予奪”與“千秋事業(yè)”來了。怪不得人們曾高度概括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舞臺表演藝術的時空寫意性,就是“三兩句道出古今事,五六步走過萬千程”。
二、戲曲道具的審美價值
由于西方戲劇理論重視寫實的再現(xiàn)手法,恨不得用盡一切的道具重現(xiàn)生活情景,所以在道具使用的數量上,往往是超于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我們的傳統(tǒng)戲曲則相反,追求的是一種虛擬的寫意手法,道具往往非常簡單、有限。例如,戲曲舞臺上的道具,經常只是一張方桌,兩把方椅。這樣的布景可以代表不同的情景:既可以是在深宮大院中,也可以是在深閨小閣里;既可以是在嚴肅的公堂之上,也可以是在歡快的家宴之中,非常靈活自由,具有藝術化和寫意化。又例如,一支船槳就代表劃船,一條馬鞭就代表一匹駿馬,一刀一槍代表戰(zhàn)場上的所有武器,四個龍?zhí)拙涂梢源砬к娙f馬,有毛筆卻沒有墨汁,有酒杯卻沒有筷子,有酒卻沒有菜等等。由此可見,道具含有以一代十之用,具有象征意義。順便提一下道具的使用,比如,打四十大板,也只是用道具輕敲四板,就代表四十板了。所謂“三四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萬水千山”,由此可見,道具的寫意化還體現(xiàn)在以少勝多的道具使用上。
三、戲曲表演的審美價值
西方戲劇是“從布景里面出表演”,而我們傳統(tǒng)戲曲則是“從表演里面出布景”。從上可知,無論是時空的寫意化,還是道具的寫意化,歸根到底都離不開表演的寫意化。例如,昆曲《玉簪記》中“秋江”一折、《漁家樂》中的“藏舟”一折等,都需要演員“以槳代船”的演出。扮演艄公的演員需要充分利用手中的一支船槳,虛擬劃船的動作,讓觀眾感覺到舞臺是在河中,正有一葉小舟獨行江中。手上沒有任何道具代表舟楫的其他演員更是需要通過表演,把“無形”、“虛化”的河水和船只表現(xiàn)出來。譬如跳上船,演員要及時地做出船身搖晃的動作;途中或是風平浪靜,或是乘風破浪,演員都需要用動作一一虛擬出來,讓臺下的觀眾看到“河面”的情況。
在更多情況下,演員手上是沒有任何道具的,純粹靠著已經程序式、舞蹈化的身段來展示寫意化的表演。例如,豫劇的《抬花轎》靠的就是演員扎實的腳底功夫,把人在花轎中,途經上坡、下坡、跳溝、過灘、急轉彎等情景給逐一展現(xiàn)出來了。例如,京劇《三岔口》中的“夜斗”一段。雖然演員在燈火通明的舞臺進行表演,卻需要通過各種虛擬的動作、表情,把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中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讓觀眾仿似身在“黑暗”觀看演出。類似的虛擬表演,還有“上馬下馬”、“開門關門”、“上樓下樓”、“穿針引線”等。戲曲演員進行虛擬性表演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準確。正所謂“藝術來自生活”,虛擬性的表演完全脫離了生活的原型,觀眾也會看不懂,更不會產生共鳴。要求準確,并不是照搬生活,一成不變,藝術更需要“高于生活”,將戲曲表演藝術美化、寫意化一點,也就是戲曲口訣中所說的“藏拙露秀”。例如,悲傷的哭,不需要涕淚滿面、聲嘶力竭,只要用水袖虛掩一下臉面即可;生病了,不需要蓬頭垢面、連聲呻吟,只要頭巾包扎一下頭即可;睡覺了,不需要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只要手托腮幫假寐即可;喝醉了,不需要丑態(tài)百出、真的嘔吐,只要將醉態(tài)展示出來即可。譬如,“臥魚聞花”,已經把楊貴妃醉酒的神態(tài)舞蹈化、美化了;又例如,擁抱、接吻等動作,在戲曲舞臺上是不必要直接模擬的,只需要相互搭肩便表現(xiàn)了。
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情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戲曲總結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技巧,如甩發(fā)、耍髯口(又稱“口條”)、耍帽翅、耍水袖等。例如,“耍水袖”可以用“勾、挑、撐、沖、拔、揚、揮、甩、打、抖”這十個字歸納起來,使用的力度不同,就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用以不同情節(jié)中的不同人物性格。又例如,川劇的“變臉”可謂一絕,既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夸張舞臺表演,不僅能展示人物性格,更能展現(xiàn)舞臺上的一種藝術美。正如人們所說的“不像不成戲,真像不成藝”,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是一種具有藝術虛擬感的寫意化藝術,達到“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像誰,誰就是誰”的審美價值。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tǒng)戲曲從時空、道具、表演上都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詩一般的案頭劇本上,而且展露在詩一般的舞臺表演中。每一次傳統(tǒng)戲曲的上演,都給人一種古典詩詞的意境美,這種美使戲曲舞臺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