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家新課程改革標準提出把問題解決作數學學習能力的目標之一以來,問題解決教學的研究在教育領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提問是學習的發(fā)端,優(yōu)質的課堂提問必須留給學生可發(fā)展的空間,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和牽引力,能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教學實踐出發(fā),對如何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優(yōu)質提問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問題;小學數學;教學方式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實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重視,并成為當下數學教師研究的關注點?!耙詥栴}導學來開展對話式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主動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通過主動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主動對話,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的教學活動。
一、設計什么樣的問題
1.1 開啟思維——問題要有探究性
所謂探究性問題,就是通過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方法,達到深入了解和認知數學概念、性質,發(fā)現(xiàn)數學規(guī)律等問題。通過探究,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茖W探索精神,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建立自信心,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完整的獨立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級而上——問題具有梯度性
問題的梯度性,常常是數學教學分散難點。突破重點的引線。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僅像一根鏈條,每個問題都是鏈條上的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且要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呈現(xiàn)梯度性。通過教師的提問,既讓學生懂得是什么,又要弄清為什么,從而加深理解。問題設計的梯度性,就是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小學數學問題的設計要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層次、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使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不斷獲得成功,逐步樹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培養(yǎng)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根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策略提出問題,逐步展開問題的探究,不僅可以把學生的探究活動步步引向深入,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3 展思維——問題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問題在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靈活性、敏捷性和變通性,這是小學生數學思維訓練的蘑要內容。問題的開放性,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問題的條件常常是不完備的,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補充。二是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具有層次性,多元性。問題答案的開放性,可以給學生留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有助于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三是問題解決的策略具有非常規(guī)性,發(fā)散性及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的開放性,使學生問題解決思路不只是復制教材和教師的思路,沖破了思路封閉性和單一,形成了具有豐富個性化和創(chuàng)見性的問題解決方法,大大利于
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1.4系生活——問題具有應用性
隨著數學的發(fā)展,它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世界各國的數學教育也越來越強調數學的應用。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走出象牙塔,走進生活,讓數學同歸生活,能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注重從生活實際和學生知識背景中提出問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用數學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嘗試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尋求解析問題的途徑,這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問題設計的必然要求。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在拓展訓練中,筆者設計了一個探究性問題:我們教室的窗戶框架是鋁合金做成的一個長方形,高2米,寬1,5米。它的周長與面積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周長變化了沒有?面積呢?你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解決蚓題中形成一些策略。在遷移訓練中巧妙分解教學難點,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還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二、問題教學的實施策略
2.1把握真實學情,關注問題聚焦
美國的著名學者哈爾莫斯說過,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學生在學習新知前,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問題解決的經驗會對新課的學習產生重要的遷移作用。課前預習或者課前測試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真實情況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自我閱讀的過程就是文本意義與閱讀主體意識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中心,又是一種特殊的對話活動,是學生憑借教材,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的。因此課前預習有助于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生活體驗、問題解決的經驗,與文本意義發(fā)生碰撞,搜集處理信息并把握意義(即讀懂了什么)。當學生借助原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遇到阻礙時,新的問題也就隨機產生了。
2.2 注重對話交流,關注問題解決
現(xiàn)代哲學把對話視為存在本身,人在對話中存在,意義在對話中生成,“對話本身不只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目的,對話不僅要成為一種教學藝術,而且要成為一種教學精神或教學原則?!卑臀鹘逃冶A_·弗雷德認為,對話教學首先要解放學生,把學生從被壓迫中解放出來;學生解放帶來的必然是民主、尊重、分享、開放、創(chuàng)造。這既是精神原則,也是教學的目的。聚焦問題后,要讓學生親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在主動探究、對話交流中形成問題解決的途徑與方法。
2.3 注重課后反思,重視問題創(chuàng)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會質疑,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那么在學生親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后,全課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妨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進行梳理,進行自我反思。反思有兩個方面:一是檢查課前提出問
題的解決程度,二是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生成的新問題。此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對話,生生交流,圍繞預習活動中提出的“三個主要問題”,通過師生的共同梳理,對方程的意義、方程與等式之間的聯(lián)系、方程的建模思想進行鞏固、深化和延伸,最后提出了“課堂學習中,你又產生了哪些新問題”的后續(xù)研究問題,讓學生自覺提高問題意識。
結語: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圍繞問題所展開的教學活動,都要在鉆研教材和教學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學習的自主探索,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從而對教師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作為主線,以學生探索學習作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時機、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是一個龐大而重要的課題,本身就需要教師有創(chuàng)新精神去開拓、去探索。
參考文獻:
[1]錢兆坤,小學數學“應用性問題的解決”初探[A],小學數學優(yōu)秀論文集,江蘇省教育學會[c],2005,
[2]宋冬蘭,讓數學在“問題”中生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
[3]樊邦軍,把身邊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教學[J],新課程:上,201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