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標注褒貶陪義的義位做了初步統(tǒng)計,并將它們和古漢語詞典里的注釋相比較,對褒貶陪義的構成和變化的方式作以分類,并試圖推測褒貶陪義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褒義詞 貶義詞 現(xiàn)代漢語詞典 褒貶陪義構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a)-0127-02
褒貶義是表達主體對基義的感情、態(tài)度和評價的陪義。在詞匯學語義學書里多被歸為色彩義或情態(tài)陪義。本文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有標注褒貶陪義的義位做了初步統(tǒng)計,并將它們和古漢語詞典里的注釋相比較,對褒貶陪義的組成和變化的方式作以分類,并試圖推測褒貶陪義變化的原因。
1 褒貶陪義的構成
賀國偉在《漢語詞語的產(chǎn)生與定型》中寫道“詞語的褒貶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造詞初始時形成的褒貶傾向,另一類是后來用成的褒貶傾向。初始形成的如:‘誠實、純樸、雄偉、虛偽、嬌氣、糾集’等。這些詞產(chǎn)生時就有明顯的褒或貶的印記,人們對褒貶的理解大多是從其初始意義來接受和理解的。后來用成的如:‘奢侈、樸素、后果、斃命……’等。這些詞的褒貶性質大多是人們帶著一定的感情運用后逐步定型的。有不少詞經(jīng)引申產(chǎn)生出的比喻義則多數(shù)屬于造成的色彩,如‘王八、草包’等詞的原意并無貶義且指的是具體物,但這幾個詞的比喻義則有濃厚的貶義色彩。”按照我們通常談到的確定褒貶陪義的標準,這段話里舉例的詞并不都恰當,但是其對褒貶陪義演變的觀點還是可取的。《現(xiàn)代漢語》中標注的帶有貶陪義義位遠多于褒陪義義位。為探尋陪義的演變情況,對照《古今漢語詞典》,將義位的古義和今義做了比較。判斷義位是否有褒貶陪義,主要以字典中給出的例句為主。我們發(fā)現(xiàn),11個帶有褒陪義的義位基義陪義和其產(chǎn)生時的意義相比,基本上沒什么變化;而帶有貶斥陪義的義位情況比較復雜。以下做分類比較。
2 褒貶陪義的古今比較
2.1 古今都有且基義和色彩陪義較一致的
比如“把持”表示獨占位置、權利等、不讓別人參與(含貶義),在古漢語中就有“脅迫諸侯,把持王政(《白虎通·號》)無所不至”,在現(xiàn)漢里的解釋是“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壞事)?!痹凇墩撜Z》里有這樣的例子:“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懊骰饒?zhí)仗”指搶劫,古今一致。屬于這一類的還有“垂首帖耳、垂涎欲滴、鬼哭狼嚎、搖唇鼓舌、習染、膽大包天、穿窬、大肆、糾合、糾集、附和”等58個。
2.2 古今都有但基義或陪義發(fā)生了變化
(1)義位的基義發(fā)生變化,新意帶上了貶義。
按照是否與詞的比喻義有關,可將這一類分為兩種,一是因基義所指發(fā)生變化而帶貶斥陪義的,共12個。如:“大放厥詞”韓愈的《祭柳子厚文》中有“玉佩瓊琚,大放厥詞,富貴無能,磨滅誰記?”原指極力鋪陳詞藻,施展文才,為褒義,現(xiàn)指大發(fā)議論,含貶義。
順民:古代指聽天由命,安守本分的人?,F(xiàn)在指歸附外族侵略者或改朝換代后新的統(tǒng)治者(貶義)。
貨色:最早指財物女色,后也指貨物的品種?,F(xiàn)在也用來指人、思想言論和作品等(多含貶義)。
好大喜功:原指封建帝王好用武事炫耀戰(zhàn)功。后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
制造:古代指加工原材料,現(xiàn)在指人為地造成某種氣氛或局面(含貶義)。
屬于這一類的還有“高談闊論、心術、逢迎、炮制、拋投露面、變相、大放厥詞”等。
二是通過產(chǎn)生比喻義而帶貶斥陪義。這樣的義位一共有12個。比如:
拜倒: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jié),現(xiàn)比喻崇拜或屈服(多含貶義)。
吹鼓手:是舊式婚禮或葬禮中吹奏樂器的人,現(xiàn)在比喻為某人或某事進行吹噓捧場的人(貶義)。
樹碑立傳: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跡刻在石碑上或寫成傳記加以頌揚,現(xiàn)在比喻通過某種途徑樹立個人威信,抬高個人聲望(含貶義)。
后果:本義是佛教里指人前生善惡導致后來罪福,現(xiàn)在比喻最后的結果,多指壞的。
馬前卒:舊時指在馬、車前引導或供奔走役使的人,現(xiàn)在比喻為別人效力的人(多含貶義)。
旗號:舊時表明軍隊名稱或將領姓氏的旗子,現(xiàn)用來比喻某種名義(多指用來做壞事)。
頂禮膜拜:原是佛教中兩種最重要的禮節(jié),現(xiàn)用來比喻尊敬、崇拜到極點(多含貶義)。
改頭換面:原為佛教用語,指眾生在六道輪回中改變形相,后比喻只改形式,不變內(nèi)容(含貶義)。
滿城風雨:原指風雨交加的景,現(xiàn)形容事情傳遍各處,到處都在議論著(多指壞事)。
也有些詞在古漢語中就產(chǎn)生了比喻義,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比喻義又發(fā)生變化,新的比喻義代有貶斥陪義,如:“看風使舵”,古代比喻隨即應變,現(xiàn)在比喻根據(jù)形勢轉變方向(貶義)。
“刀筆”,古代在竹簡上記事,用刀子刮去錯字,因此,把有關公文案卷的事叫“刀筆”,在古代比喻過文字,書寫工具和寫公文的人,現(xiàn)在比喻寫狀子的事(多含貶義)。
“風頭”:古代比喻事態(tài)發(fā)展的趨勢或迅猛的勢頭?,F(xiàn)代漢語里新產(chǎn)生比喻義,比喻出頭露面,顯示個人的表現(xiàn)。
(2)陪義的褒貶色彩發(fā)生變化。
同樣分為兩類,第一類與比喻義無關,有26個。如:
“欲蓋彌彰”《左傳昭公三十一年》里有“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指想要隱名而明顯,并無貶義?,F(xiàn)在指想要掩蓋事物真相(指壞事),帶上了貶義。
再如“權術”《三國志》中有“太祖少機警有權術”指謀略和應變手段。現(xiàn)漢中注釋為“權謀、手段”加(多含貶義)。屬于這一類的還有“爆發(fā)、斃命、處心積慮、得寵、潛蹤、叵測、同伙、冶、窺伺、忠順、上行下效、希圖、逞、囂張、頻仍、得逞、寵信、風情、享樂、吟風弄月、官場、歌功頌德”。
第二類是比喻義的色彩由褒義或中性轉為貶義:
如“如喪考妣”比喻像死了父母一樣傷心,《書.舜典》中有“二十有八載,帝乃隕落,百姓如喪考妣”并無貶義,現(xiàn)代漢語中的注釋則含貶義。再如“推波助瀾”古代用來比喻助長聲勢,“適足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爾”《中說·問易》,現(xiàn)在比喻促使或助長事物發(fā)展時多指壞的,比喻義的陪義由中性轉為貶義。屬于這一類的還有“死灰復燃、物傷其類、鳥獸散、一丘之貉、困獸猶斗、半斤八兩”等共8個。
2.3 古漢語中沒有,現(xiàn)代漢語中新產(chǎn)生的義位
這一部分不需要太多說明,將詞列舉如下,和比喻義有關的有:“擺攤子、保護傘、插杠子、扯后腿、打掩護、換馬、耍筆桿、挑肥揀瘦、小報告、大雜燴、死老虎、上躥下跳、活寶、蹲膘”等14個,都是比較俗的口語詞,很形象。
和比喻義無關的有“拉關系、拉近乎、拉交情、老于世故、獵奇、論調(diào)、奇裝異服、私圖、透頂、蓄意、起意、誘致、不擇手段、慣家、面目全非、明來暗往、到頭來、二道販子、混事、肉欲、套近乎、頭子、邪行、扎眼、各色、老娘們、斃、膘、表功、表現(xiàn)、大兵、撒、得計、得勢、地步、怪里怪氣、逛蕩”。也是口語詞居多。
3 褒貶色彩的變化和可能的變化原因
上文列舉了現(xiàn)代漢語中褒貶陪義變化,這種列舉實際上是很不全面的。因為其中不包括褒貶義轉為中性的情況。對于褒貶陪義變化的原因,理論上講由于感情色彩是表現(xiàn)人們的是非觀和愛憎的,而人們感情的變化即對事物認識的變化和社會制度、道德標準的變遷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義位褒貶陪義的變化一定要受社會觀念的變化和文化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吹鼓手”一詞就是在文革時被借作大肆鼓吹廣造輿論的人的比喻義。另外,褒貶互動的現(xiàn)象可能和語言內(nèi)部調(diào)劑供求有關。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因為需要在每個義位的歷史發(fā)展情況得到充分描寫后才可以下結論,就留待今后解決了。
參考文獻
[1]商務辭書研究中心編.古今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詹人鳳.現(xiàn)代漢語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解海江,張志毅.談《現(xiàn)漢》對義位褒貶陪義的標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