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的兒童文學翻譯不知不覺已走過百年。由于兒童有其獨特的認知能力水平和中西文化差距,兒童文學翻譯對于譯者來說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本文將總結晚清到當代期兒童文學翻譯的發(fā)展,探索適合兒童文學翻譯的原則。
關鍵詞:兒童文學翻譯 翻譯方法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83-01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i X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Liaoning,China 110034)
Abstract:Chinese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as a history of 100 years imperceptibly.Because the child has its unique cognitive abili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the translator.This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o explore suitable for 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Key Words:Children’ 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Methods;Teaching Exploration
兒童文學是專為兒童創(chuàng)作并適合他們閱讀的、具有獨特藝術性和豐富價值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總稱。中國兒童文學翻譯從晚清時期的第一本童話集《新庵諧譯》到今天不知不覺已走過百年。[1]中國兒童文學翻譯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萌芽時期、發(fā)展時期和新時期。
1 萌芽時期
中國兒童文學的啟蒙時期應該追溯到晚清時期。隨著開展洋務運動,一品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被引進中國。許多作品都是由著名的文學家所翻譯:如魯迅、周桂笙、包天笑、周作人等。這一時期兒童文學翻譯題材包括寓言、童話、小說等,主要以啟發(fā)童智、鞭策兒童愛國自強為內容。晚清時期譯者在選擇翻譯材料方面更加注重文章內容的教育意義和社會功能,主題大多為啟蒙、教化、激勵兒童發(fā)奮圖強,卻忽視了對兒童理解能力的考慮。尤其是翻譯作品使用的是古代韻文體,這樣的譯文對于沒有學習過文言文閱讀的普通成年人來說也是難于理解的,更不用說兒童了。同時古代文體缺少標點符號,使得譯文更加難以理解??傮w來看,晚清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沒有充分考慮兒童語言的獨特性,使兒童失去了閱讀的興趣,不適合兒童閱讀。
2 發(fā)展時期
五四時期,中國的兒童文學翻譯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隨著對兒童認知能力的理解,兒童文學翻譯越來越貼近兒童的內心世界。譯者開始選擇以兒童接受為本位的作品。晚清時期的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以新的方式被重新翻譯。除此之外,一些體現兒童情趣、表現游戲心理的寓言、童話、小說、故事也被翻譯進來。另一方面,譯者還翻譯了一些新的文體,如滑稽畫、音樂故事等。不僅在內容上有所側重,譯者還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兒童的需求。1926年開明書店曾出版《世界少年文學叢刊》,明確地把叢書文類分為9種,其主要對象是10歲到15歲的少年期,也兼顧到6歲至10歲的幼兒后期。[2]
五四時期,白話語體已經全面取代了文言語體,更利于普通兒童的閱讀。兒童文學翻譯中開始大量使用擬聲詞、修辭等符合兒童語言特點的技巧,增加了文章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提高了兒童閱讀的興趣。同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使用了標點符號,使得譯文更加容易理解。這一時期的作品譯者多采用直譯的方法,盡可能的忠實原文以傳達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的神韻。由于圖畫和插圖能夠幫助兒童加深對譯文的理解,五四時期的譯作總是盡可能多地配發(fā)插圖,來滿足兒童的審美情趣同時加深了讀者對譯文的理解。五四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伊索寓言》《列那狐故事》《格林童話》《王爾德童話》《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等。
3 新時期
新時期指的是從1976年至今。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和歷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中國兒童文學翻譯也在不斷發(fā)展,人們改變了對兒童文學作用的看法,譯者不再以成年人的意愿和文學的教育目的為選材的角度。譯者也逐漸認識到兒童文學翻譯應該遵循以兒童為中心,要“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3]在翻譯方法上,譯者開始考慮兒童語言的獨特性,大量使用了疊音詞;在運用修辭的同時,譯者也開始重視中西文化差異,將直譯和意譯相結合;同時強調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美感,充分體現了以兒童為主體的翻譯思想。
新時期大量的外國兒童文學被翻譯成漢語,并深得兒童的喜愛。如《哈里波特》系列叢書就在中國兒童文學翻譯史上獲得的巨大成功。譯者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兒童語言的特殊性,在人名的翻譯、長句子的處理和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體現出了兒童文學的文體特點,因此,受到兒童讀者的喜愛。
4 結語
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部分,兒童文學翻譯處于翻譯學的邊緣地帶,因此,常常被人們忽視。實際上,兒童文學翻譯比成人文學翻譯難上加難。一個生僻的詞或是一個含糊不清的表達都會影響兒童閱讀的興趣。兒童文學翻譯者應該摒棄成人化的語言,選擇更適合兒童讀者接受的詞匯和表達,這樣才能提高譯作的可讀性。因此,研究兒童文學翻譯理論十分必要。兒童文學的翻譯原則不應該以成人文學的翻譯原則為準,而是要考慮兒童在心理生理發(fā)育水平、知識經驗、文化差異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兒童喜愛接受為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趙國春.兒童文學翻譯研究—— 從晚清到五四[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10(6):127.
[2]秦弓.五四時間兒童文學翻譯的特點[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4):114-118.
[3]陳伯吹.兒童文學簡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