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生物制藥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對“微生物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進行了探討,為深化該課程改革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微生物技術 教學內容 教學模式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35-02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切入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不應該按照學科邏輯體系進行,而是應當將學科體系的知識結構打散,按照企業(yè)典型工作任務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該觀點目前已成為共識。幾年來,我院微生物技術課程的教學同樣經歷了學科體系講授、先理論后實踐、理論實踐一體化等一系列改革,下面是課程組在微生物技術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和探索。
1 改革教學體系,重構教學內容
我院生物制藥專業(yè)的《微生物技術》課程,是以《人體生理及解剖》《生物化學》為前導課程,服務于《微生物藥物發(fā)酵》《藥物質量控制》《生物制品》等課程的專業(yè)平臺課。微生物涉及的內容豐富,應用廣泛,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遷移有很大作用。在教改之前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一貫按照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個教學體系,“先理論,后實踐”的模式完成教學計劃,即在理論教學體系中,基本按學科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強調基礎知識的落實,涉及內容廣泛,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因此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靈活。實驗課通常安排在理論課完成后進行,理論課與實驗課的課時比例大約為2∶1,由于實驗課課時有限,老師會提前把實驗所用到的器皿及試劑準備好,學生按照實驗操作步驟完成實驗內容,整個實驗過程不思考,不創(chuàng)新,這種理論實踐兩張皮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機械性操作,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發(fā)揮,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
根據教職成(2011)12號及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課程組通過調研相關企業(yè)的真實工作項目,分析生物制藥專業(yè)生產崗位(群)的能力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課程內容的設計堅持一個導向(以學生就業(yè)為導向),兩個結合(校企結合、工學結合),兩個并重(學歷教育和職業(yè)資格教育并重),實現五會目標(會分離培養(yǎng)、會觀察鑒別、會復壯保藏、會測定檢測、會全過程控制)的原則,打破原來按照學科知識邏輯體系組織課程內容的傳統模式,轉向圍繞職業(yè)領域的工作邏輯來組織課程內容,同時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將微生物技術課程整合為微生物培養(yǎng)、微生物檢測、微生物控制三個模塊,每個模塊下設學習項目:培養(yǎng)模塊下設微生物實驗室整理與管理、保藏菌種活化、菌種復壯與保藏三個項目,檢測模塊下設微生物形態(tài)鑒別、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查、制藥用水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三個項目,控制模塊下設制藥過程微生物控制一個項目,每個項目由2~4個學習任務支撐完成,如此設計使每個學習項目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生完成項目后能獲得一個具實際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通過對結果的追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2 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方式,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
課程內容組織好后,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來實施也非常關鍵,為此在教學中廣泛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探索和實踐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即在教學場所一體化的條件下,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的一體化,使理論寓于實踐,在實踐中深化理論,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遷移能力。
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場所,由多媒體理論教學區(qū)、資料查閱討論區(qū)、實驗實訓工作區(qū)等區(qū)域構成,是師生模擬職業(yè)活動的場所,教師和學生可以在教學場所內一起活動,打破了教師的高度集權,形成了師生之間融洽的伙伴式關系。教學活動圍繞任務目標,遵循資訊—— 計劃—— 決策—— 實施—— 檢查—— 評價六個步驟完成教學任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協作性(見表1)。
在資訊階段,教師根據工作任務書,提示完成該任務需掌握的技能,具備的知識,即技能目標和知識目標,還要針對任務內容強調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團隊合作的意識等素質目標。學生明確自己承擔的任務,清楚完成任務達到的結果。
在計劃、決策、實施階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團隊合作精神,由學生按任務書的要求組內合作查閱資料,完成方案制定,依據既定方案進行實施。教師主要是在學生擬定實驗方案和實驗實施過程中進行指導,而不是一些具體的講解和操作上的演示。通過多次這樣的訓練,學生會逐漸掌握隱含的工作過程知識,進而會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策略,無形中提高了學習遷移能力。
在檢查、評價階段,學生進行組內和組間互查,檢查完后,組內代表向學生和老師說明組內及組間檢查結果并給出評價,此時,其余學生可以提出質疑,組內代表要回答,組內成員可補充,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同時,也讓老師了解了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給出總評價并總結歸納知識點。真正達到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的互動式教學。
在課堂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都是積極主動的參與者,改變了學生的的被動學習角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教師從灌輸式教學的主體,成為把握方向的主導。
3 基于多元化評價體系,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改革傳統的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理論學習評價與實踐學習評價相結合,構建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全程考核評價體系。學生最后的考核成績由形成性評價(70%)和終結性評價(30%)組成。終結性評價由期末理論考試15%,實操考核15%組成。形成性評價包括:方案制定與匯報15%,方案實施(側重考核學生規(guī)范操作的能力、在操作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和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25%,任務完成情況報告10%,素質考核(成員協作表現,參與程度,態(tài)度)10%,出勤率10%。形成性評價每一部分的考核成績由教師評價、學生組內評價、組間評價三部分組成,其中教師評價占40%,學生組內評價占30%,學生組間評價占30%。
每個教學步驟完成后,依據評價標準公開給出評價結果,尤其在素質考核中,特別注重學生動手操作是否積極,對待實驗的態(tài)度是否嚴謹等。經過幾次這樣的評價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有效的反饋和交流,學生會逐漸地自覺檢查自身,促進對自身學習過程的反思,明確改進的目標。教師會通過反饋信息,不斷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教學實踐表明,將微生物技術課程的內容根據職業(yè)崗位能力需求重新整合,將教學組織方式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能力遷移規(guī)律進行改革,將考核方式根據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進行多元化考核體系探索之后,教學效果明顯提高,表現在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極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都明顯增強,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曉冰,李華北.項目化教學在高職《微生物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0:230-231.
[2]趙志群.職業(yè)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fā)指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蔣慶斌,徐國慶.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yè)教育項目課程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5,22(26):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