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顱內腫瘤為氣血虛弱,血行不暢,痰濕阻滯、髓海受損,痰瘀凝聚成塊,阻滯腦絡所致。周昌安在多年的治療腦腫瘤患者運用中,辨證診治、以息風清熱、化痰散結、祛瘀通經(jīng)等方法,收效甚佳。方中以僵蠶、蜈蚣、地龍、壁虎、蟾酥、鱉蟲等活血化瘀、息風止痙、化痰散結、軟堅通絡。藥理研究表明、蟲類藥物能抑制惡性腫瘤生長,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配以“加味昆藻二陳湯”豁痰軟堅,相得益彰。從“消瘤丸”和“加味昆藻二陳湯”的配伍組方,前方是以逐瘀散結的藥物以化痰為主組成,后方是以豁痰軟堅的藥物為主配以活血化瘀,兩方聯(lián)合同用故生佳效。
[關鍵詞] 腦腫瘤;周昌安;診療經(jīng)驗
[中圖分類號] R249.7;R2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0-99-03
我院已故老中醫(yī)周昌安是常德市名老中醫(yī),從事中醫(yī)藥臨床工作40余年,以善治腦腫瘤聞名。
顱內腫瘤一般泛指顱內各種組織的原發(fā)性腫瘤和身體其他部位轉移到顱內的繼發(fā)性腫瘤,目前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后輔以放化療,但總體療效及預后不容樂觀[1]。周老自擬消瘤丸合加味昆藻二陳湯為主治療,使病起沉疴,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師侍診,臨證遺方,獲益頗豐,現(xiàn)將其經(jīng)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56例均經(jīng)省級以上醫(yī)療單位診斷為“腦腫瘤”,收錄于1976~1998年周老門診及住院病例。其中基本瘤415例,膠質腫瘤113例,顱咽管瘤58例,橋腦小腦角腫瘤81例,骨瘤82例,脊索瘤12例,膽脂瘤115例,腦膜瘤154例,松果體瘤126例。病例中男641例,女515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3歲,以25~45歲者居多,占67.13%。1156例患者的主要癥狀和體癥分布為:頭痛438例,視力下降232例,嘔吐48例,偏癱115例,眩暈212例,偏盲11例,耳鳴10例,癲癇18例,步態(tài)不穩(wěn)8例,失語18例,抽搐17例,肢端肥大6例,失聽或重聽23例。
1.2 判斷標準
1.2.1 診斷標準[2] 有頭痛、嘔吐、視覺障礙等顱內壓增高的三聯(lián)癥狀;有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障礙體征,如偏癱、感覺障礙等;有上述癥狀和體征,眼底檢查發(fā)現(xiàn)有視乳頭水腫,應考慮有顱內腫瘤;有原發(fā)腫瘤病史,如出現(xiàn)上述癥狀和體征要考慮顱內轉移之可能;有選擇性地作上述有關檢查,以確定腫瘤的定位、定性、病理及腫瘤的原發(fā)、繼發(fā)、大小或多少等。
1.2.2 療效標準[3] 治愈:癥狀、客觀檢查陽性體征完全消失,恢復一定勞動能力,連續(xù)觀察3年以上無復發(fā)者。臨床治愈:癥狀、客觀檢查陽性體征完全消失,恢復一定勞動能力。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癌灶縮小一半以上,其他客觀檢查有明顯好轉。有效:癥狀有所改善,病灶基本穩(wěn)定,觀察在1個月以上者。無效:癥狀及客觀檢查無改善,或僅有短期改善,而又迅速惡化者。
1.3 治療方法
1.3.1 主要方案 本組病例均以周老醫(yī)師自擬消瘤丸合加味昆藻二陳湯為主治療,其組成:消瘤丸:系自行配制的一種水撤丸,主要為數(shù)種蟲蟻搜逐瘀之品研制而成,每次5~10 g,每日3次,飯前開水沖服。加味昆藻二陳湯:昆布15~30 g,海藻15~30 g,法夏10~30 g,云苓15~30 g,陳皮6~10 g,夏枯草15~30 g,天丁15~20 g,天葵15~20 g,桃仁6~15 g,紅花6~10 g,赤芍15~30 g,黃藥子10~18 g,制南腥片6~10 g,炒甲珠10~15 g,每日1劑,煎湯飯后服。
1.3.2 隨癥加減 (1)頭痛劇烈加全蝎粉15 g,川芎10 g,僵蠶12 g,白芷10 g;嘔吐劇烈加赭石30 g,竹茹10 g;(2)抽搐頻繁劇烈者加羚羊角粉5 g(分吞),地龍10 g,鉤藤20 g;(3)熱毒壅甚者加黃芩10 g,黃連10 g,板蘭根15 g,龍膽草10 g,便秘另加大黃10 g,枳實10 g;(4)痰蒙神昏者加石菖蒲15 g、郁金10 g;(5)視力下降者加枸杞15 g,菊花15 g,蟬衣10 g,木賊10 g;(6)偏癱嚴重者合補陽還五湯化裁;(7)面癱流涎者合牽正散加減;(8)腎陰虛明顯者合六味地黃湯化裁;(9)脾虛氣衰明顯者合四君子湯化裁。總之,在主方的基礎上隨癥辨證加減而施治。
2 結果
患者均經(jīng)過半個月~16個月的治療(短期治療在半月以下者未計算在1156例內),長期隨訪。臨床治愈378例,占32.70%;顯效123例,占36.25%;有效162例,占14.01%;無效74例,占6.40%,總有效率為93.60%。
3 討論
3.1 病因
中醫(yī)認為“腦為髓?!薄澳I主骨,骨生髓”,諸髓者屬腦,腦為奇恒之府,諸陽之會,位高而屬陽。人有病頭痛以歲數(shù)不已,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病名曰“厥逆”。頭為諸陽之會,十四經(jīng)之手足三陽均交會頭巔頂,故頭巔有“百會穴”之稱,頭屬陽而腦屬陰,陽氣盛則陰邪不得入,正氣虛則邪氣乘虛而入,邪氣入頭,大寒至髓,上入絡腦,是謂重陰,故頭痛、眩暈、吐逆,甚至昏仆不知人,奇恒大寒則血滯;清氣上揚而濁氣下降,正氣虛而清氣不得上升,濁氣不得下降,格于奇恒之府,則濁陰積于腦而發(fā)為腦瘤。治宜溫陽化濁以消積,開郁理氣而通絡或滋腎填髓而息風,解毒化瘀而散結為治療大法。
3.2 病機
顱內腫瘤為氣血虛弱,血行不暢,痰濕阻滯、髓海受損,痰瘀凝聚成塊,阻滯腦絡所致。周昌安在多年的治療腦腫瘤患者運用中,辨證診治、以息風清熱、化痰散結、祛瘀通經(jīng)方法,收效可佳。
考慮本病[4]“久病入絡”及“易入難出”的特點,結合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jīng)絡的特性[5]。方中以僵蠶、蜈蚣、地龍、壁虎、蟾酥、鱉蟲等活血化瘀、息風止痙、化痰散結、軟堅通絡。藥理研究表明[6-9]:蟲類藥物能抑制惡性腫瘤生長,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配以“加味昆藻二陳湯”豁痰軟堅,相得益彰。
從“消瘤丸”和“加味昆藻二陳湯”的配伍組方看,前方是以逐瘀散結的藥物以化痰為主組成,后方是以豁痰軟堅的藥物為主配以活血化瘀,兩方聯(lián)合同用故生佳效。
3.3 方藥配伍的理法依據(jù)
對于“腦腫瘤”,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在祖國醫(yī)籍中并無專題記載,有關臨床癥狀均散見于頭痛、頭風、眩暈、中風偏癱、嘔吐、瘤證、痙病、痿證等篇章中。但是,據(jù)現(xiàn)代科學技術檢查,“腦腫瘤”是為頭顱內有一病理性腫塊存在,與祖國醫(yī)學中的“積聚”“癥瘕”相類屬?!胺e聚”“癥瘕”的病因病機雖很復雜,但既然已經(jīng)形成“瘀積”,則多由人體內有形的病理產(chǎn)物“痰”和“瘀”蘊結而成。同時,津血同源互化,痰瘀也往往相關互結而為“瘀積”?!鹅`柩·百病始生篇》曰:“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津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說明了瘀(即“凝血蘊裹”)與痰(即“津液澀滲”)互結而著不去,是形成“瘀積”的主要病機。因此,《金匱要略》中治療瘧母的鱉甲煎丸和治婦人少腹癥瘕的桂枝茯苓丸都是痰瘀同治之方。元代朱丹溪謂:“痰挾瘀血、遂成窠囊”?!夺t(yī)學傳心錄》亦謂:“五積六聚總是氣凝其痰血”, 都說明了“瘕”“積聚”“窠囊”這些因病而形成的體內有形異物,多為痰瘀互結而成。頭為“奇恒之腑”,又稱“元神之府”,為“諸陽之會”“髓海之所”“性靈之主”。凡五臟六腑之津血清陽,皆上注于頭,若因外邪內息而致津血異化為痰瘀蓄結髓海,則蒙蔽清陽,痹阻腦絡,腎精肝血不能上注于頭目耳竅,氣機逆亂,神靈無主而諸癥由生,此時當主以痰瘀同治法,豁痰逐瘀而積得清,邪去正復則營血充暢,水津四布,清陽升發(fā),即所謂“癥瘕盡而營衛(wèi)昌,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
從“消瘤丸”和“加味昆藻二陳湯”的配藥組方來看,前方是以逐瘀散結的藥物伍以化痰為主組成,后方是以豁痰軟堅的藥物配以活血化瘀之主組成,兩方聯(lián)合同用,正好體現(xiàn)了治療“腦腫瘤”主以“痰瘀同消”的法則,主要旨在豁逐瘀以消瘤散結,治其本病。同時這一治法方藥對于腦腫瘤一些常見癥狀的消除也是有所功效和有依據(jù)的。如1156例患者就有738例有頑固性持久頭痛;祖國醫(yī)學早就有“久痛入絡”、“怪病多生于痰”等經(jīng)驗?!稄埵厢t(yī)通·頭痛》篇謂:“有風痰頭痛,發(fā)時而面頰青黃、暈眩、目不欲開、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此欲成頭風也。二陳湯加膽星、天麻、蝎尾?!杜R證指南·頭痛》中鄒時乘按:如陽虛濁邪阻塞,氣血瘀痹而頭痛者,用蟲蟻搜逐血絡,宣通陽氣為主。歷代名醫(yī)的這些辨證用藥經(jīng)驗,亦是周老師自擬消瘤丸和加味昆藻二陳湯的借鑒和依憑。
4 病案舉例
4.1 蝶鞍垂體瘤
上官某,男,56歲,湖南省郴州地區(qū)黃沙砰鉛鋅礦干部,于1983年9月27日來診?;颊咦?981年8月開始發(fā)生左側偏頭痛,呈陣發(fā)性,且逐漸加頻加重,同年7月又見左頷下淋巴結結核,并伴有頭暈眼花視物常有模糊感,形體發(fā)胖,肢端長發(fā)、陽萎、乏力思睡等。于1981年11月及1982年1月先后到中山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和上海華山醫(yī)學院2次顱腦X線攝片診斷為:“蝶鞍垂體瘤”。后又于華山醫(yī)學院進行顱腦分層攝片檢查,結論為:“蝶鞍內較小腫瘤,向下生長,垂體瘤可能性大?!苯?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療效不佳,1983年5月發(fā)生了一次劇烈的頭痛,前后約持續(xù)了半個月,其后即視力明顯下降(左0.9、右0.7),視野縮小,9月初測視力,左0.6、右0.4視眼底見視乳頭水腫,頭暈眼花,步態(tài)不穩(wěn),不能看報,視物旋轉,不敢邁步??淘\:左側偏頭痛,健忘、眩暈、乏力、陽萎、步態(tài)不穩(wěn),行走需人扶持,痛苦病容,面色黎黑,形體虛胖,視力左0.5、右0.4,雙顳側偏盲,唇紫暗,舌淡紅苔薄白潤,脈沉澀,診屬腎虛之質,為痰瘀互結,壅塞髓海,蒙蔽清陽,痹阻腦絡,治宜豁痰消瘀散結,佐滋腎扶正,予以消瘤丸(消瘀)合昆藻二陳湯(豁痰)加減:(1)昆布15 g,海藻30 g,陳皮10 g,法夏10 g,云苓15 g,熟地15 g,枸杞12 g,菊花12 g,川芎10 g,澤瀉10 g,莪術10 g,桃仁10 g,羌活10 g,20劑,每日1劑,水煎服。(2)消瘤丸600 g,每次服10 g,1日3次。
10月19日,服上方20余劑后,頭痛大為減輕,能自行走路,且步態(tài)穩(wěn)健,形體亦覺減肥。
11月26日續(xù)服前方后,自覺癥狀消失,查視野正常,雙眼視力均為0.7,續(xù)服前方加減。
1984年1月17日,無明顯的自覺癥狀,形體較前瘦削堅實,面色黃而較前光潤,表情豐富,已堅持晨跑及打太極拳20 d,精力佳,寢食、行動如常人,雙眼視力為1.0,查眼底:建議到上級醫(yī)院復查。
2月19日經(jīng)湖南醫(yī)學院附一院CT掃描結果:“蝶鞍內無異常發(fā)現(xiàn)”。4月23日顱部照片“蝶鞍內未見異常”。5月8日查眼底:視乳頭水腫消失。現(xiàn)已上班。
4.2 纖維型腦膜瘤
王某,男,49歲,北京鋼鐵學院電冶金教研室工程師,因左側半身不遂4年,間發(fā)癲癇2年于1983年12月4日來診?;颊咦?978年11月自覺左下肢乏力,逐漸加重,至79年7月起即發(fā)覺陣發(fā)性左下肢萎軟,不遂,每次約20 min),并逐漸覺上肢亦不遂,并出現(xiàn)復視;1980年7月經(jīng)北京宣武醫(yī)院查眼底見視乳頭水腫,在該院二次腦血管造影均診斷為“右額頂纖維型腦膜瘤”(8 cm×5 cm×4 cm)。同年8月28日手術全切除腫瘤,術后除左上肢不遂有好轉外,左下肢不遂依然如故。4個月后又發(fā)生陣發(fā)性抽搐昏倒,不知人事,開始每次只1分多鐘即恢復,約2個月1次,且一次比一次劇烈,當?shù)蒯t(yī)生診斷為“癲癇”。則服用鎮(zhèn)靜抗癲癇藥魯米那,苯妥英納約1年,上癥得到了控制,但1982年7月又發(fā)作癲癇1次,且相當嚴重。約抽搐昏迷20 min,自此則每15~40天即發(fā)生1次,每次約20~30 min,曾在天壇醫(yī)院及北京中醫(yī)研究所服藥無效,同年12月又經(jīng)北京天壇醫(yī)院作CT掃描,診斷為“腦腫瘤復發(fā),約5 cm×6 cm×7cm?!眹谧龅?次手術,患者害怕手術。但左半身不遂及癲癇逐漸加重增頻,故于1983年12月4日來診,問診除上癥外,尚有眩暈、耳鳴、失眠易醒每10天左右發(fā)作癲癇1次,每于睡眠不好后誘發(fā),面色暗黑、唇紺、舌暗紅,苔白膩、脈滑。辨屬痰瘀互結腦腑,痹阻經(jīng)絡,致使氣機逆亂,風陽內動,治宜豁痰熄風,逐瘀通痹,予消瘤丸合加味昆藻二陳湯。(1)消瘤丸,每次10 g,每日3次;(2)昆布30 g,海藻30 g,陳皮10 g,法夏10 g,云苓15 g,制南昌12 g,白芥10 g,石葛10 g,天麻15 g,全蝎3 g,僵蠶10 g,川貝10 g,丹參15 g,桃仁15 g,紅花15 g,煎湯服,每日1劑,另:羚羊角粉6 g,每日分3次以湯藥送服(共服60 g)。
持續(xù)服用上方至1984年4月21日,左側偏癱逐漸好轉,左上肢活動近似常人,左下肢仍欠靈活,但已能自行上下3層樓梯?!鞍d癇”亦由以往每10多天1次大發(fā)作(約20~30 min抽搐昏迷)到現(xiàn)在約20~57 d輕微發(fā)作1次,且自1988年12月后,每次發(fā)作僅左上肢微微抽動幾下,持續(xù)時間最多1 min即止,無昏迷?;颊攥F(xiàn)在精神樂觀,正在信心百倍地繼續(xù)治療。
4.3 左聽神經(jīng)瘤
蘆某,男,40歲,湖南省安化縣農民,因左耳失聽伴視力下降復視10年而于1983年6月28日來診?;颊咦栽V于1973年2月開始發(fā)生左側耳鳴,頭痛,眩暈,至同年年底,左耳失聽,伴右側耳鳴,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至1982年年底頭痛加劇,呈彌漫性,由枕部向頸部放射,視力日趨下降,(右1.2,左0.6)。1982年12月經(jīng)湖南醫(yī)學院附一院頭顱X線攝片,腦電圖、腦超聲波等檢查會診確診為“左聽神經(jīng)瘤”??淘\:患者除上癥外,尚有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大便秘結,形體消瘦,顏面潮紅,舌質淡苔薄白少津,脈弦細,診屬痰瘀互結,阻礙了津血的生化而至腎陰虧虛,肝失涵養(yǎng)而風陽上亢,治宜消瘀化痰以散積,滋腎涵肝以潛陽。(1)消瘤丸:每次5 g,每日3次。(2)昆布30 g,海藻30 g,云苓10 g,法夏10 g,丹皮12 g,生地15 g,淮山15 g,棗皮15 g,北杞10 g,女貞子15 g,天麻12 g,天葵15 g,天丁10 g,黃藥子10 g,夏枯草15 g,石決30 g,磁石30 g(上兩藥先煎),每日1劑水煎服。
持續(xù)服上方50劑后,耳鳴耳聾好轉,頭痛眩暈明顯減輕,視力上升。右眼1.5、左眼1.0,復視消失,大便已通暢,食欲增進,舌苔變潤。服藥至110劑后,聽力恢復正常,頭腦清醒,雙眼視力1.5,視野正常,無復視現(xiàn)象,腰酸,煩熱諸癥悉除,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細。繼續(xù)服務上方加減鞏固療效,于1983年9月20日帶藥出院,通信隨訪5個月一切正常如常人,已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
本研究就“消瘤丸”合“加味昆藻二陳湯”為主治療腦腫瘤1156例進行了初步小結,其總有效率為93.60%,但對其藥物作用的確切機理和如何提高,顯效有效率,及降低死亡率有待今后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苗振靜,馬旭輝.腦腫瘤全身治療研究現(xiàn)況[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0,38(1):153-156
[2]陳銳深.現(xiàn)代中醫(y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本社,2003:670.
[3] 邵夢楊,宋光瑞.中醫(yī)腫瘤治療學[M].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4:567.
[4] 方毅,張沁舒,陳蓉.胞絡之理論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1):28-32.
[5] 吳勝.蜈蚣、全蝎的臨床應用體會[J].光明中醫(yī),2012,27(10):2124-2125.
[6] 王連瀛,李玲.淺談僵蠶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2,14(7):117-118.
[7] 蔣莉婭,唐志放,房文峰.消瘤散輔助治療原發(fā)性顱內腫瘤臨床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3):296-297.
[8] 藍鳴生.中藥壁虎資源、臨床及藥理學研究進展[J].內科,2011,6(4):331-334.
[9] 甄德江.蟲類藥物的應用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4,4(17):1557-1558.
(收稿日期:201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