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由于硬件設施落后,加上教學條件的限制和教師水平的差異,使得農村美術教育參差不齊。美術課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課之一,然而受農村學校條件的制約,美術活動課內容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那么如何才能上好農村美術課呢?
一、利用現(xiàn)有資源
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大面積提高學生的美術知識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就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農村的學生比不上城市的學生,他們沒法實現(xiàn)一些對他們來說比較奢侈的機器人制作等手工制作,也沒辦法實現(xiàn)參觀高雅藝術展覽的愿望。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大自然就是他們的展覽館,挖野菜摘野果、扎草人、采集樹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參觀欣賞制作活動,帶給學生美的享受,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我校沒有陶藝室,就連陶土的問題都無法解決。為了讓學生能真實地接觸陶藝,我用黑土來代替陶土,用原始的工具代替現(xiàn)代先進的機械,讓學生回到兒時玩“泥巴”的時代,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這樣,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并掌握繪畫技能,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利用自然物品
美術課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習慣。書本上的教學內容不一定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選用更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師掌握教學技巧的多寡,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更靈活、更實用地組織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豐富多彩的物品隨處可見,而對于身在此中的農村學生來說,正是美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大好天地。石頭、黑土、樹葉、野草、黃豆、玉米粒等,都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的良好素材。教師還可以和學生用野草編辮子、搓繩子、做稻草人,編織各種動物頭型;用黃豆、玉米粒等進行各種人物造型;把漂亮的石頭進行粘貼,組合成小動物或美麗的圖畫;利用樹葉和蛋殼通過剪貼畫的方法,做成漂亮的圖畫。這些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對美術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農村的自然物品如此之多,是取之不盡的美術活動材料,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就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自然環(huán)境
農村的自然環(huán)境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但平時學生接觸自然界時是無目的的。而老師在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后,有計劃、有目的地和學生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無論是學生美好情感的萌發(fā)、自理能力的發(fā)展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都和學生怎樣接觸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村美術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帶領學生走進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從而構建起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教學課程。春天,萬物復蘇,小草開始探出了腦袋,樹枝上長出了嫩芽,花兒們也爭相開放,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里,教師和學生一起帶上畫板,翱游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去尋找春天,去感受春天,將看到的、聽到的用畫筆畫下來。從他們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燕子歸來”“蝌蚪寶寶的出生”等,這些作品讓我們感受到春天來了,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夏天,到處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看,小樹在一天天長高,茄子秧開花了,鳥寶寶們出生了,大蒜已開始長出了蒜苗。這些對于我們來說,是經常看到而又忽略的事,但在充滿好奇的學生們眼里,這些是顯得那么的神奇。每天學生們都會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就鼓勵他們用圖畫將這些變化記錄下來。于是,一幅幅新的作品又誕生了,如“可愛的小鳥”“小樹苗”等,每一幅作品都包含了學生們對生命的熱愛。秋天,意味著豐收。我和學生們一起來到田野,去看大片大片金黃的豆地,體驗豐收的快樂。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到果園,讓他們去采摘、品嘗掛滿枝頭的水果,感受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從而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畫出一幅幅真實而又生動的作品。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來的時侯,學生們帶著畫板和畫筆去找冬天。他們找到的冬天是不同的,飄著的雪花里有冬天,結著冰的小河里有冬天,落滿了霜的大地里有冬天。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資源豐富。我們應當正確認識農村在課程改革中的優(yōu)勢,努力挖掘農村地理環(huán)境、物質條件和自然資源在課程改革中的潛力,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上好每一節(jié)美術課。
(責任編輯 史玉英)